十五年前的家用车模样:那条街口的老伙计们
那会儿差不多是09、10年,城南那条新修的双向四车道刚通,早晚高峰一眼望过去,全是些熟面孔。飞度、小花冠、骐达……像邻居一样,你天天能碰上它们。八九万到十五六万之间,买辆皮实耐造、省油省心、空间又够用的小轿车,是很多家庭当时最踏实的选择。
我记得隔壁老吴家的第二代飞度,那台1.5L自动挡,他老婆说后排放倒能塞下婴儿车和一堆尿不湿箱子,还剩空隙装菜篮子。MM理念啥意思她也说不上来,就知道“比看着大”。有次去郊区摘草莓,他们一家三口加上丈母娘,我还蹭了个顺风座,后备厢里除了行李还有半筐草莓苗——回来的路上全程油耗显示6.4L/100km,让老吴笑了一路。他只抱怨过一次,说夏天暴晒后仪表台塑料味有点冲,“不过十分钟就散了”。
同一个小区里,小刘开的第八代思域颜色很骚气——深蓝带点紫光。他爱吹牛,说这1.8L发动机高速超个卡车一点都不费劲,而且百公里8升左右油耗他觉得还能接受。有回夜里去机场接朋友,他特意走绕城高速,就是为了让人看看溜背尾灯亮起来的样子。不过他媳妇嫌后排中间地板凸起高,小孩坐中间脚没地方搁,这事后来成了他们换SUV的重要理由之一。
锋范在我们这边出租公司也买过不少,因为轴距2550mm对日常载客够用了,而且保养便宜。我认识一个跑网约的小哥,用的是1.5L版本,每5000公里换机油滤芯,一次下来不到300块钱。他说唯一烦的是原厂喇叭声音发闷,有乘客吐槽听广播像蒙着被单,所以自己去汽配城换了对高音单元,总共花了200块不到。
雅力士当年在商场地下停车场特别好找——因为它短小精悍,不少女司机喜欢开。一位同事太太就是忠粉,她夸内饰缝线工整,还提到方向盘转动轻盈,在窄巷掉头不用挪几把。有一年冬天,她打火时电瓶亏电,维修师傅边搭电边唠:“丰田这机器啊,只要你别忘加机油,它自己不会闹脾气。”结果她又开了五年才卖掉,据说出手价还挺硬朗。
花冠和卡罗拉,那时候算是稳妥派代表。我舅舅开的第九代花冠,从没在半路趴窝过,他甚至夸张地讲“轮胎扎钉都能坚持跑到修理铺”。而单位财务科长选的是第十代卡罗拉,她每逢节假日就往外地跑,说2600mm轴距坐起来腿伸得直,不憋屈。有趣的是,她一直以为自己的1.6L发动机和舅舅的一样,其实调校细节不同,高速巡航转速更低一些,这还是4S店销售顺嘴提醒我的。
骐达和骊威,在周末农贸市场门口经常见成双停着卖水果的人家。一位卖蜜橘的大叔改装过骊威,把副驾驶拆掉腾空间,一次性能摆两筐橘子、一袋柚子,还留位置给电子秤。他笑称:“比三轮舒服多啦。”而我姨妈家的骐达则承担更多家庭任务——老人坐软乎乎的座椅一路睡觉,小孩在后排玩积木,到目的地精神满满下车野餐。这种“大沙发”体验,也延续到了轩逸身上,第十三代轩逸更长、更宽敞,我第一次坐是在婚宴接亲队伍里,新郎父亲自豪得很:“这才叫正经家用轿!”不过有人吐槽原厂刹车偏软,要适应几天才能掌握力度感。
美系阵营里的英朗XT,当时真算潮流款。同事阿军买的时候冲着环抱式内饰去的,还有标配真皮座椅这一点让他老婆很满意。但他承认百公里9升左右确实比邻居飞度费油,不过2685mm轴距带来的宽敞感弥补了一切。而英朗GT则被另一位客户经理相中,因为三厢造型显得稳重,可以偶尔接送客户。他跟我分享过一次经历:暴雨天涉水通过,公司停车场入口积水快淹到保险杠,但回来检查底盘毫无异响,让他放心不少。
至于凯越,那是真正意义上的“街头常客”,尤其二手市场更热闹。当年的促销海报写着优惠两万起步,我表弟一家咬牙贷款入手,用到现在除了空调压缩机换过一次(据修理厂师傅讲,这是通病),其他毛病没怎么遇见。今年春天他们打算置换新能源,可犹豫再三还是决定留作备用,“反正牌照占好了”。
如今这些名字再听起来,有些已经退市,有些改款更新,但印象里的那些画面还清晰:夏夜凉风穿堂而来,马路灯下一辆银色花冠缓缓驶过,你甚至能猜出驾驶席是谁。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