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汽丰田、广汽丰田,同样是丰田为何差距这么大?你的丰田可能白买了
2025年10月,广汽丰田又爆销量神话,一汽丰田却在苦苦挣扎?同是丰田亲儿子,咋差距这么大!
最近汽车圈又炸锅了!
2025年10月初,各大车企纷纷公布前三季度销量数据,结果一对比,发现了个"诡异"现象——广汽丰田前9个月累计销量达到56.75万辆,同比实现正增长,特别是第九代凯美瑞单月销量破2万台,混动版一车难求;反观一汽丰田,虽然前9个月销量58.7万辆表面看起来比广汽多,但增速明显放缓,皇冠、卡罗拉这些老牌车型的市场热度都在下降。
要知道,这俩可都是丰田在中国的"亲儿子",用的是同一套技术、同一个爹,咋一个活得滋润,一个过得憋屈?
不少车主开始在论坛发帖:"早知道当初就买广丰的车了,一丰这保值率和售后,真是买亏了!"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今天咱就来扒扒,为啥同样挂着丰田标,一汽和广汽能差出一个"次元"来!
2025年10月销量"冰火两重天"?一汽丰田到底输在哪儿了?
先说说这次10月初公布的销量数据为啥这么扎眼。
根据10月5日各大车企发布的官方数据:广汽丰田9月单月销量达到7.12万辆,环比继续增长,其中第九代凯美瑞贡献了2.05万台,混动版车型占比高达75%——很多4S店甚至出现"加价5000元提车"的怪象;而一汽丰田9月销量7.1万辆,虽然绝对数字差不多,但从全年趋势看,一汽丰田2024年全年80万的销量已经到了极限,2025年要继续保持这个数字压力巨大,卡罗拉等传统车型销量持续走低,新上市的皇冠陆放市场反响平平,有些经销商开始"清库存大甩卖"。
这数据摆在那儿,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两家企业的发展势头已经完全不同。
具体输在哪儿?
咱得从用户最关心的几个点说起。
第一个就是产品布局这事儿,一汽丰田是真的慢半拍。2025年的新能源车市场早就卷成啥样了?不带混动的燃油车基本就是"恐龙"级别的存在,可一汽丰田还在那儿慢悠悠地挤牙膏。
你看广汽丰田,人家早在2024年就把第五代THS混动系统全面铺开了,凯美瑞、锋兰达、威飒全系都有双擎版本,热效率高达41%,百公里油耗能压到4.0升左右。甚至连十万块出头的致炫都推出了混动版,这操作简直就是"全民混动化"。
反观一汽丰田呢?到了2025年10月,虽然主力车型也有混动版本,但在技术更新和车型覆盖速度上明显落后广汽。皇冠陆放这款旗舰SUV,纯燃油版本的油耗表现在同级别中并不占优势,在这个"油电同价"的时代,消费者又不傻,同样的价钱,广丰的车省油又环保,一汽这边相对落后,能不被市场抛弃吗?
第二个大坑就是定价策略。一汽丰田这几年给人的感觉就是"端着架子不接地气"。
广汽丰田这两年学聪明了,新车上市打性价比牌,第九代凯美瑞双擎起售价17.98万,配置还加了全速域自适应巡航、360全景影像这些实用功能。再看一汽丰田的卡罗拉,2025款双擎起售价虽然看着便宜,但你想要中配车型的车道保持、并线辅助这些配置,得加不少钱才行。
对比一下广汽的锋兰达双擎,人家配置丰富价格还更合理。
这还不算完,一汽丰田的经销商有个"臭毛病"——捆绑销售。你想提车?行啊,必须加装原厂导航、贴膜、脚垫,这一套下来实际落地价比广汽贵出不少。
有车主在网上吐槽:"同样买个丰田,凭啥我得多花这么多冤枉钱?感觉自己就是个冤大头!"
这种操作在2025年这个信息透明的时代,简直就是自己往坑里跳。
第三个致命伤是售后服务掉链子。这事儿在2025年8月彻底爆发,有车主在社交平台曝光说,一汽丰田4S店的保养价格比广汽贵不少。
比如卡罗拉做个小保养,一汽要近500元,广汽只要300多元,同样的活儿价格差距明显。而且一汽的配件供应还经常"断货",换个后视镜要等半个月,这服务体验简直让人崩溃。
广汽丰田在2025年6月推出了包括发动机、变速箱、混动动力电池的终身质保权益(针对特定车型和条件),这一招提升了用户信心。一汽丰田虽然也有质保,但在力度和宣传上明显不如广汽主动。
结果就是二手车保值率出现差异,广汽丰田的车型在二手市场上更受欢迎。
当时很多人还觉得"丰田就是丰田,一汽广汽没啥区别",结果2025年这波数据一出来,把这个观念打得稀碎——同样的品牌,不同的合资方,体验真能差出一个银河系来!
一汽丰田和广汽丰田,到底谁才是丰田"亲儿子"?
可能有人要问了,都是丰田和国内车企合资,咋一汽和广汽差别能这么大?
这事儿得从两家企业的"基因"说起,因为出身不同,后面的路子就完全不一样了。
一汽丰田成立于2000年,前身是一汽和丰田的合资公司,股比是一汽占51%、丰田占49%。一汽集团啥背景?"共和国长子"啊,从建厂那天起就带着浓厚的国企基因。
国企嘛,讲究"稳字当头",任何决策都得走流程,一个新车型立项要过三层审批,开个会研究个把月是常事儿。这种体制放在2010年之前还行,那时候市场竞争不激烈,丰田品牌力又强,慢点儿也能卖得动。
但到了2025年新能源车"百舸争流"的时代,慢就等于死。
比如广汽丰田2024年3月推出第九代凯美瑞,市场反响火爆,一汽丰田虽然也有自己的主力车型,但在新品推出节奏和市场反应速度上明显慢了半拍。而且一汽内部管理偏保守,老员工占比高,创新动力明显不足,很多时候就是"等靠要"——等丰田给技术、靠丰田的品牌、要扶持,自己主动求变的意识不强。
广汽丰田成立于2004年,比一汽晚了4年,但股比结构是广汽和丰田各占50%。
广汽集团本身就是民营加国资的混合体,广州市国资委持股加社会资本,这种结构决定了它的决策机制更灵活。2023年新能源转型的时候,广汽丰田高层开会拍板"全系混动化",从立项到量产速度很快;一汽丰田同样的决策,内部协调时间明显更长。
广汽丰田的管理层里有不少"海归派"和市场化职业经理人,比如有管理人员曾经在丰田北美工作多年,对中国消费者的需求把握得特别准。他们会主动跑到汽车论坛、短视频平台看用户吐槽,然后快速调整产品策略。
有个细节特别能说明问题:2024年有用户反馈凯美瑞的车机系统需要优化,广汽丰田很快就推出了升级方案,响应速度快得飞起。
一汽丰田呢?还停留在"工程师思维",觉得"技术好就不愁卖",对用户反馈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
技术导入速度的差异更能体现两家企业的不同。
丰田的看家本领THS混动系统,在两家合资公司的应用速度有明显差别。第五代THS热效率达41%、综合油耗大幅降低,这么好的技术率先在广汽丰田大规模量产:2024年第九代凯美瑞首发搭载,2025年锋兰达、威飒等车型跟进,现在连入门级车型都能享受到先进技术。
一汽丰田虽然也有搭载第五代THS的车型,但在全系推广速度上相对较慢。
为啥会这样?
业内人士透露,丰田对合资方有"技术导入优先级"——谁的市场表现好、用户口碑佳,就优先给谁新技术。广汽丰田这些年混动车型销量占比稳定在较高水平,丰田当然乐意给它"开小灶";一汽丰田虽然总销量也不错,但在混动占比和用户满意度上还有提升空间,自然在技术导入优先级上会受影响。
这形成了一个循环:技术更新快导致产品竞争力强,竞争力强导致销量好,销量好又能获得更多技术支持。
本土化程度的差异也很明显。
广汽丰田在广州南沙有独立的研发中心,2024年推出的智能座舱系统就融入了大量本土化元素,12.3英寸中控屏加语音助手加车家互联,完全适配中国用户习惯,支持微信小程序、喜马拉雅、高德地图这些国内主流应用。一汽丰田的车机系统虽然也在不断优化,但在本土化深度和用户体验上还有进步空间,被用户吐槽"不如手机支架好用"的情况时有发生。
这种差距看似是技术问题,本质上是对市场的理解和重视程度不同。
说白了,一汽丰田像个"听话的好学生",丰田给啥就用啥,不敢越雷池半步;广汽丰田更像个"懂变通的生意人",既尊重丰田的技术,又敢根据中国市场自己"加料"。
这年头,谁离用户近,谁就赢,这道理再简单不过了。
同是丰田车,为啥保值率能差那么多?背后原因太现实!
现在问题来了,既然都是丰田技术,为啥二手车市场上广汽丰田的车和一汽丰田的车会有差异?
这事儿得从品牌口碑、市场保有量、售后体系三个维度掰扯清楚,因为每个维度背后都藏着血淋淋的现实。
先说品牌口碑这个事儿。
2025年的汽车质量调研报告显示,广汽丰田在用户满意度和故障率方面的表现普遍好于一汽丰田。具体到用户投诉内容就明显了。
一汽丰田车主反馈较多的是"变速箱顿挫",卡罗拉的CVT在低速时有明显的闯动感,开着特别难受;还有"异响"问题,中控台塑料件松动,过个减速带就咯吱咯吱响;"漆面薄"了,轻微剐蹭就露底漆,补个漆得好几百块。
广汽丰田虽然也有小毛病,但集中在"胎噪大""座椅偏硬"这些不影响核心使用的问题上,对比之下高下立判。
业内人士透露了个内幕:一汽丰田的零部件供应商中有一定比例是一汽集团旗下企业,美其名曰"肥水不流外人田",但质量管控的稳定性确实存在差异。广汽丰田大部分零部件从丰田全球供应商采购,品质稳定性有保障。
这种差距日积月累下来,就形成了口碑上的差异。
市场保有量和流通性也是个因素。
广汽丰田2024年全年销量77万辆,一汽丰田80万辆,虽然一汽总销量更高,但从单个热门车型的市场保有量和用户认可度看,广汽丰田的凯美瑞、雷凌等车型在二手车市场的流通性好。
举个最直观的例子:同年份的凯美瑞双擎,二手车商愿意收,残值率能保持在较高水平,因为市场需求大、好出手,车商收了不怕砸手里。
而一汽丰田的对标车型,虽然也有市场,但在二手车商的收购意愿和出价上会略有差异。
为啥?
因为买家对品牌售后体验、用车口碑的认知会影响购买决策,二手车商收了之后如果不好卖,只能压低收购价。这形成了一个循环:口碑好导致二手车好卖,二手车好卖导致保值率高,保值率高又提升新车吸引力。
售后体系的差距赤裸裸的现实。
2025年7月,有媒体做过调查,同样是做一次大保养(机油加机滤加空滤加空调滤),广汽丰田4S店收费680元、工时费200元左右,全程1.5小时搞定;一汽丰田4S店收费880元、工时费280元左右,还得等更长时间。
这还不算完,一汽丰田的配件价格比广汽贵20到30,卡罗拉的原厂后视镜总成一汽卖1200元,广汽的锋兰达(同平台车型)只要950元,这250块的差价就是白白多花的冤枉钱。
因为一汽丰田的经销商体系还停留在"卖车赚差价加售后赚工时费"的老模式,把用户当"韭菜"割。广汽丰田早就转型"薄利多销加服务增值"了,推出会员积分能换免费保养、道路救援这些增值服务,用户体验好了自然愿意回店消费,形成良性循环。
业内有个段子说得特别到位:买一汽丰田的车,你买的是"丰田技术";买广汽丰田的车,你买的是"丰田技术加省心服务"。
这一字之差,三年用车成本能差出2到3万,二手车残值也会有差距。
算下来,广汽丰田在综合性价比上有优势,一汽丰田看着起售价可能低一点,但用车过程中不断掏钱,最后发现总成本反而高。这账消费者心里门儿清,所以越来越多的人用脚投票,在两家之间做选择时会倾向体验好的那一方。
一汽丰田与广汽丰田
自从"一汽丰田对决广汽丰田"的话题上了热搜,评论区就成了"大型吐槽现场",各种问题满天飞。
咱挑几个最高频的问题,站在第三方角度好好聊聊。
第一个问题:"我已经买了一汽丰田的车,是不是亏大了?"
这个问题下面好多人在焦虑。
其实也不用太慌,如果买的是卡罗拉、RAV4这些保有量大的车型,虽然在某些细节体验上可能不如广汽,但丰田的"三大件"质量还是靠谱的,发动机、变速箱基本不会出大问题,正常开个10年没压力。
是要定期去4S店保养,别图便宜去路边摊,保留好保养记录,将来卖二手车能多卖点钱。如果实在介意这个差距,可以考虑换车时走"以旧换新"渠道,很多广汽丰田4S店接受一汽丰田的旧车置换,能多补贴几千元。
已经买了的也别后悔,毕竟车是拿来用的,开得舒心最重要。
第二个热门问题:"现在想买丰田,是不是闭眼选广汽就行?"
这个问题得分情况看。
如果看中的车型一汽和广汽都有,比如卡罗拉对雷凌、RAV4荣放对威兰达,那确实优先推荐广汽,技术应用快、配置合理、售后省心,没毛病。但如果就喜欢一汽独有的车型,比如皇冠品牌、普拉多这些,那也没必要纠结,重点是去4S店使劲谈价格。
一汽丰田为了完成销量目标,终端优惠力度其实不小,如果能把价格谈下来,再加上选混动版本(能享受好的燃油经济性),其实也不算太亏。
是要睁大眼睛,别被经销商的捆绑销售套路了,该砍价的时候别手软。
第三个争议最大的问题:"丰田会不会放弃一汽,全押广汽?"
这个问题评论区吵得最凶,有人说一汽是国企不会被放弃,有人说市场决定一切。
客观来讲,短期内丰田不会放弃一汽,因为一汽集团是国企"长子",地位摆在那儿,丰田不敢轻易"偏心"得太明显。但长期来看,市场是最好的"裁判",如果一汽丰田在产品更新、服务提升、用户满意度等方面持续落后,丰田肯定会调整资源倾斜策略,把更多新技术、新车型优先给表现好的合作方。
商业社会就是这么现实,谁赚钱谁口碑好就支持谁,这是铁律。
丰田不是慈善机构,不可能一直无条件扶持任何一方。所以一汽丰田必须加快改革步伐,否则差距只会越拉越大。
第四个问题:"除了一汽和广汽,还有别的丰田合资公司吗?"
这个问题问得挺多,说明有些人对丰田在中国的布局不太清楚。
国内就只有一汽丰田和广汽丰田这两家合资公司,没有第三个选项。全球范围来看,丰田还有雷克萨斯(100自有品牌)、与比亚迪的合作项目等,但在中国市场,你能买到的丰田品牌车,要么一汽产、要么广汽产,就这两条路。
所以选丰田的话,把一汽和广汽对比清楚就够了,别想着还有第三个选择。
重点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选择性价比高、服务好的那一家。
结语:一汽丰田不改革,就等着被广汽丰田"拍在沙滩上"!
从2025年10月这波销量数据和市场反馈就能看出来,同样是丰田的"亲儿子",一汽丰田和广汽丰田在发展路径和市场表现上已经出现明显分化。
产品更新节奏、定价策略、售后服务,这些环节的差距正在逐渐拉大。
广汽丰田早就摸透了中国消费者的脉搏——要混动给混动、要智能给智能、要性价比就优化配置,而且售后服务做到"让用户省心省钱",这才是长久之道。市场不相信眼泪,只认结果,一汽丰田如果不加快改革步伐——提升产品更新速度、优化定价策略、改善售后体验——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最后来个灵魂拷问:如果你现在手握15万预算,想买台省心的家用车,你会选一汽丰田的卡罗拉双擎,还是广汽丰田的雷凌双擎?
或者干脆看看比亚迪秦PLUS DM-i这些自主品牌的混动?
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看看大家都怎么选!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