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时捷利润暴跌99%,一边在美国涨价,一边还要裁员

哥们儿,你那个攒钱买保时捷的梦,是不是可以先缓缓了?

我倒不是咒你,也不是说你不行。我是看到个新闻,有点绷不住,觉得得跟你盘盘。保时捷,对,就是那个你贴在床头,设为手机屏保,每次路过4S店都得踮脚瞅一眼的那个保时捷,利润暴跌了99%。

你没看错,我也没多打小数点。百分之九十九。

这是个什么概念?打个比方,你去年辛辛苦苦挣了100万,牛气冲天,请全村吃饭。今年呢?你只挣了1万块。别说请客了,村口王师傅的开瓶费你都付不起。保时捷现在,就这德性。从珠穆朗玛峰顶直接掉到了马里亚纳海沟,连个水花都没怎么看见。

保时捷利润暴跌99%,一边在美国涨价,一边还要裁员-有驾

这事儿就有意思了。一个卖奢侈品的,一个从来都是“你不买有的是人买”的硬通货,怎么突然就跟跳楼大甩卖似的,里子都快赔光了?

保时捷利润暴跌99%,一边在美国涨价,一边还要裁员-有驾

官方给的理由,听着都特别“专业”,特别有“战略眼光”。

第一个,叫“重组措施”。说白了,就是电车那条路,走得有点崴脚,现在想把脚掰回来,结果用力过猛,把腰给闪了。他们之前不是信誓旦旦要搞纯电嘛,结果现在宣布,哎呀,那个纯电车型我们再琢磨琢磨,先推迟一下。反倒是烧油的和混动的,咱们再续续命,多卖几年。甚至连自己造电池的宏伟计划,也“咔嚓”一刀,不玩了。

你听听,这像不像你那个天天喊着要辞职创业的朋友,折腾了半年,最后灰溜溜地跟你说:“哥,还是上班香。”

这一通折腾,花了多少钱?27亿欧元。人民币两百多亿。就这么打了水漂。这钱要是给我,我能把我们小区所有楼的外立面都贴上金箔。

第二个背锅侠,叫“美国关税”。这个好理解,老美那边要加钱,保时捷的成本就上去了。但这事儿吧,就像你吃麻辣烫,老板说辣椒涨价了,你这碗得多付五毛钱。疼,但还不至于让你破产。前九个月,关税带来的额外成本3亿欧元。跟那27亿的“战略性亏损”比起来,算个啥?

可保时捷的骚操作来了。你猜怎么着?他们说,既然美国你加我关税,那我就……在美国涨价!

我看到这儿,差点把嘴里的茶喷出来。这脑回路,简直清奇得像个艺术品。一般人做生意,成本高了,要么自己消化一部分,要么想办法降本增效。保时捷不,保时捷选择直接把账单甩给消费者,还理直气壮。这背后是啥?是长久以来被惯出来的傲慢。他们打心眼儿里觉得,你买的不是四个轮子加一个沙发,你买的是一个“阶层入场券”,是你朋友圈里最靓的那个标。所以,别说涨价了,就算让你摇号抽签跪着买,你也得受着。

可时代变了,大哥。

这套逻辑,在燃油车的黄金时代,确实好使。那时候,保时捷的水平对置发动机,是无数机械迷的春药。那种声浪,那种推背感,那种人车合一的调校,是它的护城河。但现在是什么时代?电动爹的时代。

电车这玩意儿,说难听点,挺流氓的。它把汽车工业上百年的积累,什么发动机技术、变速箱匹配,一夜之间给你干废了。电机的逻辑简单粗暴:快,就是快,零百加速两三秒,十几万的国产电车都能给你干出超跑的感觉。过去保时捷引以为傲的“性能”,突然变得廉价了。

这就尴尬了。保时捷就像一个苦练了半辈子屠龙之术的绝世高手,一出门发现,世界上根本没有龙,大家都在用手机打飞机。

更要命的是,电车时代的核心竞争力,变成了“三大件”:电池、电控、智能座舱。说白了,就是看谁的“iPad”更大,谁的语音助手更骚,谁的续航更扎实。你再看看保时捷,那个内饰,那个车机系统,说好听点叫“经典”,说难听点,跟咱们这儿的新势力一比,简直就是诺基亚对上了iPhone 15。

保时捷利润暴跌99%,一边在美国涨价,一边还要裁员-有驾

所以,那个被推迟的纯电车型,那个被砍掉的自产电池计划,背后藏着的,是巨人转身时的巨大痛苦和茫然。他们想跟,但发现自己一身肌肉,在新的游戏规则里,居然使不上劲。以前是他们定义豪华,现在,是一帮搞IT的、做手机的,在重新定义汽车。

你说逗不逗?

然后,就到了最真实、也最冰冷的一步:裁员。

先是2000个临时工,年底前滚蛋。然后是1900个正式工,分批次优化。我每次看到“优化”这两个字,都觉得特别讽刺。明明是血淋淋的裁员,非要说得像给电脑清垃圾一样轻松。那1900个正式工和2000个临时工,他们也许也曾有过保时捷梦。他们每天在斯图加特的工厂里,亲手组装着别人的梦想,自己可能也在盘算着,再干十年,能不能也搞一台卡宴。

现在,梦碎了。被一张A4纸,或者一封冷冰冰的邮件,干得稀碎。

这就是大公司的残酷物语。当利润报表上的数字不好看时,那些曾经被称为“家人”的员工,就成了最先被甩掉的成本。你能想象保时捷德国总部的会议室里,那帮西装革履的大佬们,脸得有多绿吗?他们看着PPT上的赤字,想的不是技术路线出了什么问题,不是品牌定位要如何调整,而是,先砍掉哪一部分人,能让这个季度的财报好看一点。

所以你看,这事儿从一个“利润暴跌99%”的财经新闻,剥到最后,剥出来的是什么?

是一个旧时代的贵族,在新时代的牌桌上,突然发现自己手里的王炸,变成了三带一。

是品牌光环与现实业绩之间的巨大裂痕。面子,光鲜亮丽,人人都想拥有;里子,却已经开始溃烂,不得不靠涨价和裁员来维持体面。

更是深入骨髓的“身份认同危机”。保时捷到底是谁?它还是那个靠着无与伦比的机械素质和驾驶乐趣征服世界的性能图腾吗?还是说,它未来只能沦为一个卖“标”的奢侈品牌,靠着历史的余温,去收割那些对品牌故事深信不疑的信徒?

他们现在赌的就是,‘保时捷’这三个字,到底还值多少钱。赌的是,即便我的产品在智能化上落后了,在电动化上犹豫了,但只要我车头挂着这个盾徽,就依然有人愿意为这份“信仰”支付远超产品本身的溢价。

要我说,这赌局,悬。

毕竟,新一代的有钱人,可能更喜欢在车里开会、打游戏、K歌,而不是听什么狗屁的发动机轰鸣。他们的“信仰”,是科技,是体验,是“遥遥领先”。

所以啊,那个买保时捷的梦,你还做吗?

或许,当梦本身都开始打摆子,我们这些做梦的人,也该醒醒,看看这真实得有点可笑的世界了。

这事儿你怎么看?评论区,咱哥几个碰一杯。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