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这两年开车出行,变化一定感受深刻。还记得过去高速收费站前那一串的排队长龙吗?司机们左手方向盘右手翻零钱,要么就把银行卡递给收费员,生怕耽误后面喇叭催促。后来,ETC登场,那个贴在挡风玻璃上的小盒子成了“通行神器”,一声清脆的“嘀”,带来流水线式通过的快感。普及多年后,车主们刚习惯了ETC的高效,结果——新时代的“黑科技”又粉墨登场:车牌付来了。
车牌付,顾名思义,就是拿你的车牌做支付凭证。注册流程简明——在支付宝、微信等App上直接认证车牌和支付账户,几分钟搞定。以后上高速、进停车场,摄像头一扫你的车牌,识别后台自动扣钱,不需要任何硬件设备。省心省力,手机上明明白白推送扣费记录,仿佛钱都是自己主动走进商家口袋。从此,什么设备打不上通讯、年久失修、电池没电这些烦恼,一并作古。还嫌车玻璃贴个盒子影响颜值?车牌付直接满足你极致的“美学追求”。
技术往前迈,生活更轻松。如今,车牌付不仅成了高速新宠,连超市、写字楼、小区,占道停车都开始大面积支持——让付费像呼吸一样无感。像浙江、广东、江苏这类经济活跃、科技接受度高的地区,超半数车主已习惯这种无痕缴费。按这个势头,未来全国范围全面普及早已是板上钉钉的趋势。
但是,别急着为ETC流泪写挽歌。别忘了,在背后推动ETC的,是国家巨资和庞大技术体系。全国高速路全覆盖的ETC龙门架、天线,连年技术维护升级,这两大“高铁级”网络可不是说拆就拆的。眼下,全国ETC活跃用户还极其庞大,系统稳定成熟且高效。指望因为车牌付崛起,就让ETC“原地退休”,那是天真的。
具体比较来看,车牌付看似无所不能,关键却靠摄像头认脸。白天光线好天气好,识别固然靠谱。可你遇上大雨大雪、傍晚雾大,车牌被泥浆遮住、反光甚至老化磨损,这时识别率就犯难了。更别说遇到技术不佳的设备、“聪明反被聪明误”,出现识别失误或扣费不及时,司机们还得自己申诉修正,虽说智能,难保保险。
而老牌仔细的ETC,采用的是专用短程无线通信,带着“加密对讲”的专属通道,你的车只要驶入感应区,不管是暴雨雷电还是夜色如墨,都能可靠完成扣费。其刚性之强,就像老中医手中的脉诊,安稳妥当。因此目前ETC在高速高效通行、极端恶劣环境下无疑更加胜任,有种“江湖老将”的底气。
当然,两者并非完美无瑕。车牌付潜在风险最大的是“套牌车”——别人偷用你车牌,产生各种收费你也要埋单。虽然大数据甄别常在升级,但心里那根弦始终紧绷。此外,真正让全国所有摄像头都支持高清识别、钱款统一结算体系建设,光靠久远博弈,既考验技术又考验钱袋子,短时间难以全面实现。
而ETC的美中不足,老司机们都懂——有些地区曾为推广冲业绩,搞过“半强制”装配,用户体验令人不爽;而且自动通道太多,人工窗口太少,临时借车、没装ETC的一不小心就得在队尾等成长队。车辆美学爱好者常常吐槽那一块塑料盒子破坏原厂“颜值”。可以说,ETC虽好,也没能做到人人皆欢喜。
那么未来是“此消彼长”还是“双雄并立”?其实,仔细思量,它们更像“双系统手机”——各有领域分工,各有拥趸群体。比如,在城市、商业区、加油站一类对速度要求没那么苛刻的应用场景,车牌付无疑更便捷,也更适合没装ETC或临时用车的用户。而真正需要安全、稳定、流畅,大批量高效率处理收费,比如长途高速运输,ETC依然独占鳌头,谁都撬不动。
说到底,两项技术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车牌付的升级,会反过来逼着ETC不断“修炼内功”,比如研发体积更小、集成化更高的无感设备。反过来,ETC的成熟网络和工程师经验,也为车牌付的扩展和完善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模板。
未来已经在路上。我们的出行支付,就像如今出门你想用手机、银行卡、手表、甚至现金都行,选择越来越自由。最终,两者协力,为中国汽车社会提供智能、高效、人性化的“多轨收费”服务体系。开车上路,都能少一分抱怨,多一分顺畅——这,才是真正的科技进步。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