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有件挺热闹的事儿,主角是小鹏汽车。
他们把自家全新的小鹏P7这款电动车,拉到了一个专业的试车场,要搞一个大挑战,叫“24小时耐力测试”。
这事儿一说出来,立马就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
有的人觉得这挺厉害,是咱们中国自己的车企在展示肌肉,有底气;但也有不少人心里犯嘀咕,觉得这不就是为了宣传搞出来的一场秀吗?
一辆车连续开24小时,除了充电不带停的,这在咱们平时开车的生活里根本不可能遇到,搞这么个测试,是不是有点作秀的成分,也就是所谓的“营销噱头”?
这个疑问其实很正常,毕竟大家买车是为了日常家用,不是为了去赛道上拼命。
那么,小鹏汽车费这么大劲,顶着大热天搞这么个极限测试,究竟是为了什么?
它到底是真有硬核实力,还是仅仅为了博眼球呢?
咱们今天就把这事儿里里外外掰扯清楚,看看这背后到底考验的是什么真功夫。
首先,我们得弄明白这个测试到底有多难。
官方的说法是“人歇车不歇”,在整整24小时里,车辆要持续地进行超高速行驶,跑累了就马上开去充电,而且还是用的那种充电特别快的“超快充”,充完电接着上路跑,一刻不停。
这个过程听起来简单,但实际上对一辆电动车来说,简直是地狱级别的考验。
咱们可以把它拆开来看。
第一,是“连续超高速行驶”。
咱们平时在高速上开车,开个一两个小时可能就得进服务区歇歇脚,车也歇歇。
而这个测试里,车子要以很高的速度持续不断地跑。
高速行驶的时候,电动车的电池和电机都会拼命工作,这就会产生巨大的热量。
就好比我们让一台电脑一直运行大型游戏,时间长了风扇就会狂转,机身会变得很烫,一个道理。
如果车辆的散热系统不够强大,温度就会一路飙升,为了保护自己,车辆的电脑系统就会主动限制动力输出,到时候别说“超高速”了,可能连正常速度都维持不了。
第二,也是最关键的,是“连续超快充”。
这才是真正戳到了电动车的“痛点”。
咱们都知道,电动车充电,特别是快充的时候,电池本身也会发热。
现在的情况是,车子刚在赛道上高速狂奔,电池已经热得不行了,紧接着就要被推进充电站,用超大功率的电流往里“灌”电,这又是一轮加热。
这种“热上加热”的循环,对电池的温度控制系统是极大的挑战。
这就好比一个刚跑完万米长跑、浑身发烫的运动员,不让他休息,直接把他推进桑拿房里,你想想这是什么感受。
一套优秀的电池温控系统,必须能像一个超级精准的空调,拼命地给电池降温,把温度控制在一个既安全又能高效工作的范围里。
如果做不到,结果就是充电速度会变得非常慢,本来半小时能充满的,可能要一个多小时,那这个“24小时耐力赛”的效率就大打折扣,最终也跑不了多远。
第三,别忘了当时的天气。
这个测试是在8月份的三伏天里进行的,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地表温度轻轻松松就能超过50度。
外界的高温,加上车辆自己产生的高温,里外夹攻,对车辆的整个散热体系,包括电池、电机、空调系统等等,都是一次严酷的“大考”。
所以,小鹏汽车的董事长何小鹏自己都说,为前线的团队“捏把汗”,这真不是客套话,因为任何一个环节稍微有点差池,整个测试都可能失败。
聊到这里,我们再回过头来看那个“营销噱头”的质疑。
当有人提出这个观点时,小鹏汽车的一位副总裁的回应很直接,也很有底气,他说:“如果这是个营销噱头,欢迎更多厂商来挑战一下这个噱头。”这句话的潜台词其实就是:我们敢玩,是因为我们有这个技术实力,而大部分车,可能真的玩不了。
这话并不是吹牛。
这个测试虽然极端,但它恰恰把一辆电动车最核心、最见真章的技术给亮出来了,那就是“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的耐久性和稳定性,尤其是电池热管理的能力。
这就像一个武林高手,平时练的招式再花哨,不如上擂台实打实地打一场。
这场24小时的测试,就是电动车的“擂台赛”。
那么,这种极限测试跟我们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用车有关系吗?
关系很大。
我们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像这样去开车,但是,一辆车能够在这种地狱模式下不出问题,意味着它在应付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相对苛刻的用车场景时,会表现得更加从容和可靠。
举几个例子:夏天开着满载的电动车,带着一家人去山区自驾游,需要长时间爬坡,这对电机的考验就很大;或者在节假日高峰期跑长途,需要在高速服务区连续进行几次快充,这就考验电池在多次充电后的稳定性。
如果一辆车连赛道上的极限考验都能扛下来,那应对这些日常的“小场面”,自然是绰绰有余。
这就好比一个能负重跑完马拉松的特种兵,让他去参加普通的万米跑,你肯定对他的体能和耐力非常放心。
这种通过极限测试建立起来的品质信赖感,比任何广告宣传都来得更有说服力。
其实,不止是小鹏,现在国内的优秀电动车品牌,都开始用这种“自虐”式的方式来证明自己。
就在前不久,小米汽车的SU7也做了个一模一样的24小时耐力挑战,最终累计跑了3944公里,这个成绩甚至超过了保时捷Taycan和奔驰的一款纯电概念车,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这说明,我们中国的电动车企业,已经不再满足于仅仅在配置表上比参数,比如谁的百公里加速更快,谁的官方续航里程更长,而是开始在最核心的工程技术、在车辆的耐久性和可靠性这些硬碰硬的领域,敢于和世界顶级的品牌公开较量了。
这是一种技术自信,也是整个中国汽车工业进步的体现。
所以,当看到小P7也在赛道上不眠不休地飞驰时,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场吸引眼球的活动,更能看到中国品牌向上突破的决心和实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