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最近总有人在后台神神叨叨地念叨一台老车,本田GD3。我一开始还没反应过来,寻思这是什么上古时代的神秘代码,后来一拍大腿才想起来,哦,初代飞度。
为什么,为什么一台快二十岁的老头乐,还能在今天这个新势力天天开发布会、传统车企哭着喊着大甩卖的时代,被人从记忆的坟堆里刨出来?
答案很简单,因为现在的车,太无聊了。
不装了,摊牌了,现在的所谓智能汽车,本质上都是一个逻辑:把一个巨大的、会发光的iPad装在中控上,然后告诉你,你的生活被颠覆了。颠覆个毛线,我家的电视比你这屏幕还大,我颠覆得更彻底。而GD3这种老家伙,它的存在就像一管压缩毛巾,你看着平平无奇,甚至有点寒酸,但只要一沾上“驾驶”这滴水,它就瞬间膨胀开,变成一个你完全没想到的样子。它告诉你,车,首先得是个“车”,然后才是什么“空间”和“终端”。
当年广本把这玩意儿弄出来的时候,属实是有点不务正业。2004年,大家还在琢磨怎么把车壳子做得像个“官车”显气派的时候,本田直接甩出来一个圆滚滚的小东西,配了个1.5L的VTEC发动机。这个VTEC在当年是什么概念?搁玄幻小说里,这就叫“双形态灵根”,低转速的时候是温顺的小绵羊,帮你省油买菜,一旦你把转速踩上去,它直接人格分裂,气门升程一变,当场化身雷电法王,给你一种“我这小破车怎么突然打了鸡血”的错觉。
尤其是配上手动挡,那感觉,太奇妙了。离合、挂挡、油门,每一个动作都是一次和机械的直接对话,没有延迟,没有电子程序的“为你好”。动力就像电流一样从那颗跳大神的心脏,通过你的手和脚,直接传递到路面上。这种感觉,现在的电动爹给不了你。电动爹只会用瞬间的扭矩把你死死按在座椅上,然后用G值告诉你:别动,我来。而GD3是拉着你的手说:来,咱俩一起发疯。
那时候开这车,就跟现在半夜偷摸点一份巨油的炸鸡一样,不健康,但就是爽。
我作为一个被生活盘了多年的中年人,现在开着各种所谓的智能汽车,感觉自己像个被精心伺候的残废。车道保持、自动跟车、疲劳提醒……它们无时无刻不在告诉我,你不行,你是个废物,你连直线都开不明白,还是让我来吧。但GD3不一样,它内饰里全是硬塑料,硬得能当搓衣板,隔音约等于没有,高速上开到120,感觉像是在战斗机驾驶舱里,整个世界都在耳边咆哮。它用一种近乎粗暴的方式告诉你:嘿,哥们儿,清醒点,你在开车!你在掌控一个一吨重的铁疙瘩!给我集中注意力!
所以你看,怀念GD3的人,本质上是在怀念一种掌控感。在一个万物皆可云端、万事皆可托管的时代,这种纯粹的、原始的、拳拳到肉的掌控感,成了一种奢侈品。
当然,我们必须用犬儒主义的上帝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本田当年造GD3,不是为了情怀,也不是为了让你爽,它就是个典型的理工直男,一门心思地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钻牛角尖。它觉得把发动机做好,把空间利用好,就是一辆好车。这个逻辑在当时,是对的。所以它成了神车。但这个逻辑在今天,是错的。大错特错。
因为时代变了,竞争的法则也变了。现在的车圈不是请客吃饭,是你死我活的黑暗森林。如果说以前大家是在一个餐厅里比谁家的菜好吃,那现在就是直接掀桌子,最好的手段是直接把餐厅爆了。当你的对手开始用“冰箱彩电大沙发”作为核心竞争力,开始用“不要钱”的方式打价格战,你还在那聊什么“人车合一”,聊什么“VTEC is the best”,就显得特别不合时宜。就像三体人看了都气活了,我水滴都到你脸上了,你还在研究弓箭的抛物线。
这才是最讽刺的地方。GD3的成功,恰恰证明了它所代表的那个“技术至上”时代的彻底落幕。它那纯粹的机械质感,反过来成了一面镜子,照出了今天汽车工业的“虚无”。大家都在卷智能,卷座舱,卷自动驾驶,但自动驾驶的终极难题是什么?不是算力,不是激光雷达,是山东菏泽的老头乐。只要大爷躺得快,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你L4、L5都没用。技术在不讲道理的现实面前,一文不值。
写到这里,我感觉自己像个汽车圈的遗老遗少,抱着块前朝的玉佩不撒手,多少有点可笑。
所以,别再神化GD3了。它就是一台在正确的时间,做对了正确事情的,便宜、耐用、有点驾驶乐趣的小车。它的“封神”,一半是靠自己的实力,另一半,是靠同行们的衬托,更是靠我们这些老家伙们对逝去青春的强行美化。我们爱的不是那身铁皮,而是当年开着那身铁皮,一无所有却又仿佛拥有全世界的自己。
那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一去不复返的时代,你就懂了。
但能爽过,就是能爽过。现在的车,有一个算一个,都是手机加四个轮子,去他妈的灵魂!它带给你的,不过是从一个格子间,换到另一个会移动的格子间而已。
就问你,怕不怕?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