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豪爵UHR150价格降至13,380元,引起不少人的关注。这次降价的背后,是9大核心部件供应商换成了国产的,像中原内配、众恒、八环等企业。这一变化,在摩托车爱好者群体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一方面,很多用户心里对进口配件有很强的信任,觉得质量更靠谱;另一方面,从产业发展来看,实现产业链本土化又是必然趋势。这两者之间的矛盾,让大家对豪爵UHR150这次配件国产化的事儿争议不断。但换个角度看,这不只是简单的“减配争议”,更是检验我国摩托车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的一次重要尝试。
先看看供应商更替的情况。气缸套原来用的是帝伯格茨的,现在换成了中原内配;燃油泵从日本三业,变成了众恒;轴承也从日本恩斯克,换成了八环,一共有9项关键部件的供应商发生了改变。
可能有人会担心,国产供应商的产品能行吗?其实,中原内配给一汽、上汽这些大厂都供过货,实力不容小觑;众恒在商用车市场,占有率能达到30%。这些国产供应商都是有一定实力的。
当然,我们也得承认,在技术方面,国产配件和进口配件相比,确实还有一些差距。就拿曲轴轴承来说,国产的表面粗糙度要比进口的差0.5μm,这可能会让摩托车在运行的时候,噪音更大,部件磨损也更快。
还有轴承的使用寿命,日本NSK的轴承能用10万公里,而八环的轴承大概能用8万公里。不过,8万公里其实也已经很不错了。再看看行业里的其他数据,德国博世的ABS系统装机量能达到600万台,碳纤维配件的使用率也有12%,这些都能让我们对行业的整体情况有个更清楚的认识。
这次豪爵UHR150配件国产化,背后其实反映出产业博弈中的三大矛盾。
第一个矛盾是成本和品质之间的平衡。本田PCX160降价到1.4万左右,这就逼着豪爵得想办法降低成本,不然在市场上就没竞争力了。以前UHR150靠进口配件,在用户心里树立了高端的品牌形象,现在换成国产配件,品牌溢价一下子就没了,二手车价格也受影响,大概要比以前少2000元。
第二个矛盾是本土供应链的发展挑战。国产机床的精度不够,这就限制了一些核心部件的性能。不过,也有好的例子,莆田生产的制动蹄,合格率能达到100%,有些指标甚至比进口的还好。另外,现在氢燃料电池冷启动技术(能在30℃的环境下启动)对材料工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也给我们的摩托车配件生产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
第三个矛盾是怎么重新赢得消费者的信任。豪爵现在在官网悄悄公示了“国内优质供应商”的信息,质保还是2年/2万公里。但消费者更希望能看到像盐雾试验、高低温冲击试验这样的数据,就像汽车行业那样,用数据说话,心里才踏实。
其实,从全球产业发展的历史来看,我们能找到不少类似的例子。当年京东方刚替代三星面板的时候,也有很多争议,但现在我国的显示屏产业发展得越来越好。在摩托车行业,意大利SelleRoyal的高端鞍座很有名,不过隆鑫、力帆也占据了30%的市场份额。这些都说明,国产配件是有发展潜力的。而且,现在摩托车行业也在不断创新,智能配件发展得很快,TBOX车载终端市场增速能达到55%;材料方面也有很大突破,碳纤维的应用在三年内增长了3倍,这都为摩托车配件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要是从好的方面发展,豪爵通过5年10万公里的路测,推动供应商不断升级,就像华为HiCar模式那样,带动整个供应链提升。但我们也得警惕风险,以前就有品牌因为用了国产油封,出现漏油问题,导致品牌信任危机。
对于准备买UHR150的朋友,这里有一些实用的建议。可以通过车架号第10位字母来判断车辆批次,2025年8月以后生产的,大概率用的是国产配件。不同需求的人,可以有不同的选择。要是平时就用来通勤,直接买新款就行,因为价格便宜了1600元,按照一般的使用情况,不到6个月就能把差价省回来。要是追求性能的玩家,可以自己改装一些进口件,像阪东皮带、INA滚子,升级成本大概1000元左右。要是担心保值问题,那就抢购2025年6月之前的库存车,因为二手车价格相比新款,至少能多卖2000元。
国产配件本身不是问题,关键是要有严格的品控体系,莆田制动蹄就是很好的例子。从长远看,我们不能一直依赖进口配件,要实现从“进口依赖”到“技术反哺”的转变,就像锂电配件,现在我国的占比已经达到42%,实现了很大的飞跃。如果这次摩托车配件本土化能成功,到2030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3000亿。就像很多摩友说的:“我们不想要廉价的产品,我们要的是争气的国产配件!”让我们一起期待我国摩托车产业能越来越好。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