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产亏损超千亿,关税压力大,中国销量下滑

咱们聊聊日产吧,你信不信,“能买两套北京核心区房的豪车”,有一天竟成了ICU边缘的病号,真不是段子,这就是眼瞅着发生在日产身上的故事。

想当年,日产叱咤风云,连雷诺和三菱都打不过,全球销冠,数据甩得响亮。

2017年那年,日产集团销量直接碾压大众,造车界的天花板都给它顶穿了。

日产亏损超千亿,关税压力大,中国销量下滑-有驾

不信看历史,雷诺-日产-三菱联盟,每卖两辆车,就有一辆挂着日产的标。

响当当的日本工业楷模,多少国人心里的梦想,开着那辆公爵在大马路上溜达,气场全开。

如今,“时代抛弃你时,连一声再见都没有”,不是危言耸听,是日产自己高管承认,“最多能撑12到14个月”。

有人还在等它奇迹般自愈么?

九个月过去,还是一身插管,面色苍白。

财报摆在这里,新财年一季度日产又亏了,日系三巨头里,只有它贴着负号。

亏损金额,1157亿日元,折合下来56亿人民币,教培机构听了都眉头一紧,等于一家中型公司半年都白干了。

说句难听的,连回血的意思都看不出来,销量平平,全球7月才勉强二十多万辆,还就是原地踏步。

庞大的老企业,摇摇欲坠,说实话,看着都心疼。

到底是谁,给了日产这么重的棒槌?

日产矛头直指美国,关税政策就像一把刀,卡在利润咽喉。

人家早盼着日美汽车贸易税率下调到15%,等啊等,政策没落地,日本出口美国的汽车仍然顶着27.5%的高关税,就跟涨价买苹果手机一样,真是买一次肉疼一次。

即使有天降到15%,其实也没什么好日子过,比历史平均还高。

日本财务省都出报告了,光最近这三个月,日本对美出口就一波大跳水,六月单月汽车出口直接暴跌26.7%,好家伙,断崖式下滑,说骨感,那就是赤裸裸的现实。

日系车企三大天王,丰田、本田、日产,过去最赚钱的市场就是北美,美帝那边一出手,利润就是炮灰。

数据一摞摞,营业收入有四成都是美国市场撑着。

这次,直接被关税政策冲击成了日系车企的地狱难关。

日产还算最惨的,单季亏个一千多亿日元不说,自己预测,下半年有可能还能再亏1800亿,想哭都没地儿。

有人问,那其它市场能不能拉一把,救命稻草还有吗?

当然有,最大希望就是中国市场。

中国是地球上最大的汽车消费地,也算改写全球汽车工业的主战场。

换谁都得告个状,日本日产中国公司高管泉信吉,曾经公开说了,“中国市场对我们战略重要,决定全球未来能不能活”。

但现状实在不敢恭维,今年上半年销量就不到28万辆,比去年还跌了将近18%,冷水直接从后脑勺浇下去,透心凉。

而且这种颓势,并不只跟关税挂钩,市场情绪变化比排队抢奶粉还快。

日产当年的品牌热度,真不是吹的。

还记得老公爵么?那时候八九十年代,空调、真皮座椅、车载冰箱,全车贵族气质,直接炸裂。

1992年,买台高配公爵,72万人民币,真能在北京二环买两套房。

想想看,现在同样的价钱,估计在车市也不敢这么横。

中产阶级的第一辆家轿,往往就是日产轩逸,主打省油,死磕耐用,保养成本低到离谱。

2020年,那一年轩逸卖得飞起,全年就54万辆,霸占销量榜头名。

“工匠精神”,这词一度成了日产在中国的标签,大家都觉得“买日产,不翻车”。

2015到现在,日产和东风合资公司,每年销量直接破百万,数据杠杠的。

但你看这几年,整个车市突然就变天了。

自2020起,新能源浪潮卷来,中国自主品牌一路登顶。

有钱人买理想,年轻人买问界,手机和车一样,冰箱、彩电、沙发全都塞进去了,出门像皇帝驾临,日产这份“工匠精神”分分钟被重新定义。

保值、省油已经不吃香,国产零部件做得又快又好,耐用性和服务也追上来了。

合资品牌的传统优势,一夜之间就变成了“旧闻”。

数据不会骗人,今年日产累计五个月销量每个月都在下跌,有些月份同比下滑甚至砸到了三成,吃瓜群众都看傻了。

日产亏损超千亿,关税压力大,中国销量下滑-有驾

说穿了,消费者其实不太买日产现在的账,“老气横秋”,市场话语权慢慢被国产车抢走。

日产亏损超千亿,关税压力大,中国销量下滑-有驾

榜单上,本田和日产都被比亚迪和吉利赶超,谁还敢说自己是“外企一哥”?

现在,日产只能拼命抢救。

合并?一度想让本田和自己抱成团,一起扛,但控股权谁掌握,利益怎么分,谈不拢,世纪联姻就此告吹。

自救是正道。

今年五月,日产推了个“大复兴计划”,英文名叫“Re:Nissan”,决心要全球裁员,两万人,关掉七家工厂,节省开支,三年目标是砍掉5000亿日元成本,争取赶紧翻盘。

说到底,省钱只能省一时,赚钱还得靠新产品。

在中国市场这一摊,必须有电动化产品,敢抢风口。

市场体感特别明显,东风日产两大主销车型,劲客和逍客,去年直接降价,最高砍掉3.4万。

日产亏损超千亿,关税压力大,中国销量下滑-有驾

置换补贴也跟上,换新车送你6万块优惠券,堪比打折薅羊毛。

可惜,这些降价促销都治标不治本,消费刺激一波很快也就没了。

真正能让日产翻身的,只能靠完整的新能源产品战略。

2022年,东风日产推出电动化力作ARIYA艾睿雅,结果销量没起来,上市后单月交付顶多百辆,后续全系降价六万也没回春。

所以公司痛定思痛,终于想明白,把新车型开发权彻底交给中国本地团队,再不玩外方主导那一套。

30年合资历史,头一次把产品定义权给了东风日产。

今年四月,东风日产N7上市,行业数据说,六、七月销量连续突破6千,虽然不算爆款,至少极小颗粒的希望亮起来了。

但只靠一辆车想在新能源市场驻扎下来,有点天方夜谭,各种自主品牌推出的车型,一年能有十几个创新爆点,日产要赢还得继续上新品,把“转型”玩明白了才算给自己加时赛。

翻烤一下历史,日产并不是第一次遇到跌倒的时刻。

也曾风光无限,也曾低谷蛰伏,命运的大浪,谁也无法提早退票。

旧时谈辉煌,如今求止血,日产急需一剂猛药。

扪心自问,有多少人还会为日产喊加油?

你会因为“工匠精神”选择燃油车吗,还是更看好国产电动车的未来?

欢迎聊聊你的看法。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