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多万赔款的新闻刚冒头,我还以为自己看错了。
比亚迪被黑一周,结果反手就是社会的重拳,谁说现实不比热搜狠?
这种“嘴巴快,钱包空”的剧情,搁电影里都嫌夸张,可发生在键盘侠身上,怎么说都透着一股子活该的劲儿。
说是比亚迪,其实也不只是比亚迪。
每次国产品牌一有风吹草动,弹幕区、评论区,秒变大型“放大镜”批斗现场。
有时候看他们讨论,真怀疑是不是每个人都暗搓搓买了特斯拉股票。
合资车漏油,没人吭声;国产车掉漆,直接上升到“民族工业的耻辱”。
你说这逻辑是不是跟吃火锅蘸醋一样,怪得有点意思。
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我那哥们,提了辆比亚迪,刚停在小区,楼下大爷围了一圈。
有的问电池能不能炸,有的担心夏天暴晒会不会“变形金刚”,还有的直接半开玩笑半认真:你买得起,修得起不?
我朋友笑了,回头顺嘴一句:现在新能源车,连售后都要拼服务了,国货还不敢卷?
结果大爷们都乐了,场面一度有点像春晚小品,搞得我忍不住想拍下来发条抖音。
这种场景一点都不新鲜。
中国品牌一路走来,磕磕绊绊,走到今天,谁不是在“看笑话”和“真香”之间反复横跳?
比亚迪的数据你随手一查,新能源销量全球第一,市占率30%+,这不是段子,是实打实的买单。
可网上还是有人逮着机会“阴阳怪气”,把个别案例无限放大。
你觉不觉得,这跟隔壁体育圈的舆论如出一辙?
孙杨当年被黑,张继科摊上事,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最后最受伤的还是当事人和行业。
仔细算算,比亚迪这些年可不是靠“嘴炮”混出来的。
2015年那会儿,新能源还只是小众话题,电池技术被人嘲笑,什么“移动炸弹”段子层出不穷。
谁能想到短短几年,国产品牌能把欧洲人都卷服?
德国媒体写稿都开始带“警惕”二字。
你说这不是逆袭,难不成靠的是玄学?
真金白银砸下去的研发、无数工程师的秃头和熬夜,这些没人愿意提,大家只想抓住一两个小失误,放大成全行业的原罪。
再说,网络不是法外之地这事,看似老生常谈,但真有多少人当回事?
这次赔款一落地,估计不少自媒体人都开始琢磨,自己那点“流量话术”是不是得改改词儿了。
你说黑子真能靠嘴打败比亚迪?
不,最后是比亚迪用法律和数据把他“按地摩擦”。
你可以不喜欢国产品牌,但你得服气市场。
讲真,成年人最怕的不是被喷,是被市场无情打脸。
我倒是挺喜欢看这些争吵。
比起什么“我们是一家人”的口号,我觉得更真实。
国产车从被嫌弃,到被认可,谁不是边打边学、边骂边买?
哪怕今天还有人拿着放大镜找茬,明天他可能就悄悄下单了。
你说国产品牌崛起难吗?
难啊,难得不是造车,是让大家信你,信得心甘情愿。
其实,这事也不是中国独有。
你看看韩国现代早年在欧美市场混的时候,被骂得比咱们惨多了。
可人家没怨天尤人,硬是靠技术和服务一点点卷回去。
再看今天,全球新能源车的舞台,比亚迪和特斯拉掰手腕,谁还敢说“老外的月亮圆”?
你要是还死守着二十年前的老观念,那只能说你out了,时代不会等你。
有时候我想,为什么部分人总爱把国产车往死里黑?
也许是习惯了自嘲,也可能是真的不自信。
更何况,国产品牌崛起,直接动了某些人的奶酪。
你说水军和利益链条有没有?
肯定有,但归根结底,还是得靠实力说话。
别看今天网络上风声鹤唳,真到了买车那一刻,谁不想多省点钱,买辆靠谱的车?
再说回那200多万赔款,谁还记得黑子当初是怎么“理直气壮”地开喷的?
现实直接给他上了一课。
市场和法律的双重buff,比任何一次网络骂战都来得实在。
谁敢造谣,谁就得买单。
你可以继续嘴硬,但钱包不会陪你演戏。
写到这,突然想起前两年,C罗转会、詹姆斯转队,全球网友吵得天昏地暗。
体育圈、车圈,热闹归热闹,最后决定一切的还是那句老话——票子投给了谁,谁就是真老大。
比亚迪这一波操作,直接告诉你:别光嘴上跑火车,真本事得用数据和市场投票说话。
说到这里,不知道你有没有同感。
你家那辆车,是不是也被邻居指点过?
你会不会在朋友圈里遇到那种“国产车黑粉”?
留言聊聊,让我也乐一乐。
谁还没点故事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