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这事儿吧,最近在圈子里聊得挺火。
说的是德国人想从咱这儿买稀土,结果呢,被要求填一堆表,把供应链、客户是谁、买去干嘛用,都得交代得一清二楚。这一下,欧洲那边有点炸锅,一帮媒体跟着起哄,说咱“杀鸡儆猴”、“搞经济胁迫”。
每次看到这种论调,我就特想笑。
这感觉就像什么呢?就像你家开了个几代人的祖传酱菜铺子,味道独步天下,方圆百里都得上你这儿来买。过去几十年,你心善,价钱公道,来者不拒,结果呢?有人买回去自己贴个牌子高价卖,有人买回去研究你的配方想山寨,更过分的是,有人拿你的酱菜去喂他家看门的大狼狗,回头还冲你龇牙。你累死累活,环境也给搞得一团糟,最后就落个“原料供应商”的名头。
终于有一天,你琢磨过味儿来了。你在铺子门口挂了个牌子:“即日起,凡购买本店酱菜者,需说明用途。老主顾凭信誉,新客户先登记。概不赊账,严禁用于喂狗。”
结果呢?那帮吃惯了白食、占惯了便宜的人,第一个跳出来骂街:“你怎么能这样!你这是破坏市场规矩!你这是酱菜霸权!”
你听听,这理儿上哪儿说去?
所以啊,稀土这事儿,根本不是什么“杀鸡儆猴”。要我说,这叫“丑媳妇终于熬成婆”,或者说,是那个老实巴交的酱菜铺老板,终于学会了怎么当掌柜的。
咱们先掰扯掰扯这盘棋的棋盘有多大。稀土这玩意儿,外行听着像土,其实是“工业维生素”,现代高科技的骨髓。你手里的手机、天上的卫星、医院里的核磁共振、还有现在满大街跑的新能源车,哪个离得开它?
而在这个领域,咱中国是个什么角色?这么说吧,如果全球高科技产业链是个巨大的乐高模型,那中国手里攥着的,是那一小撮最关键、最不可或缺的连接件。数据是冰冷的,但最有说服力:全球七成以上的产量,八成五以上的高端加工能力。德国人自己也清楚,他们引以为傲的汽车工业,特别是新能源车那颗“心脏”——永磁电机,九成以上的“养料”都得从咱这儿进。
脖子被卡得这么死,换你你慌不慌?
所以,当咱们这边说“嘿,哥们儿,填个表吧,让我看看你买回去到底干嘛用”,德国人心里那份别扭,可想而知。这就好比一个习惯了发号施令的部门总监,突然被前台小妹要求出示访客证才能进自己公司大门,那感觉,五味杂陈。
有意思的是,大众、宝马这些大厂,反应很快,麻溜地就把文件交了。为什么?因为他们是真正造车的人,是生产线不能停的人。他们比谁都清楚,断供一天,损失的是真金白银。什么“尊严”、“面子”,在赤裸裸的商业利益面前,都得往后稍稍。反倒是那些中小企业和一些政客、媒体,咋咋呼呼叫得最响。这又是为什么?因为前者可能真的合规困难,链条不透明;而后者,叫唤本身就是他们的工作,是他们刷存在感的KPI。
这事儿的关键在哪儿呢?在于过去几十年,我们跟西方的这笔生意,做得太“老实”了。
我们提供了全世界最大量的稀土,付出了什么代价?去看看南方的那些矿山就知道了。早年粗放开采,一座山能给你削平了,水土流失,环境污染,治理起来的成本,可能比当年卖稀土赚的钱多得多。我们几乎是以一种“自残”的方式,为全球的科技进步提供了燃料。
而我们得到了什么?“世界工厂”的名头,还有一大堆绿色的废纸。人家用我们的稀土,造出高精尖的产品,再以几十倍、几百倍的价格卖回来,顺便还给我们贴个“环境破坏者”的标签。
这买卖,划算吗?
所以,今天这个“新规矩”,压根不是什么心血来潮的刁难。它是一次迟到了太久的“价值回归”。我们只是在做一件任何一个脑子正常的资源大国都会做的事:保护自己的战略资源,并且搞清楚这些资源最终流向了哪里。
你美国人卖芯片,不是也得审核最终用户和用途吗?生怕你的高端芯片被用在不该用的地方。你欧洲人卖光刻机,不也是搞个“瓦森纳协定”,拉个小圈子自己玩,对我们严防死守吗?怎么,你们搞出口管制就叫“维护国家安全”,我们规范一下资源出口,就成了“经济胁迫”?
这双重标准玩得,连我这个混迹江湖多年的老油条都自愧不如。
说白了,这根本不是一个经济问题,这是一个心态问题。是那种长期以来的“教师爷”心态,在现实面前被打碎了。他们习惯了制定规则,习惯了站在产业链顶端指点江山,突然发现,那个一直埋头干活、默默供料的“长工”,也开始抬头看天,也开始盘算自己的家底了。
他们当然不爽。
于是,我们看到了各种啼笑皆非的“应对”。比如美国拉着日本、印度、澳大利亚搞的那个“四方关键矿产倡议”。听着挺唬人,要建立一个“没有中国的稀土供应链”。
这事儿就像四个凑在一起打麻将的人,嘴上喊着“团结一致,不给上家点炮”,结果呢?
日本想的是,能不能借这个机会,让美国人帮忙,从中国那儿多要点稀土,还不用交关税,降低自家车企的成本。
印度呢,心里打着小算盘,生怕自己的小矿被美国资本一口吞了,技术合作上遮遮掩掩。
澳大利亚最逗,一边在倡议里跟着喊口号,一边转头对咱们的稀土精矿出口量蹭蹭往上涨。身体比嘴巴诚实多了。
这种各怀鬼胎的“草台班子”,能成什么事?建一个完整的稀土产业链,从开采、分离到深加工,没个十年八年,没个几百亿欧元,想都别想。更别提技术专利、环保审批、熟练工人在哪儿这些要命的问题了。
欧洲人也想自己干,瑞典发现了点矿,法国建了个厂,但那点产能,跟巨大的需求比起来,连塞牙缝都不够。而且,他们自己国家的环保标准严得吓人,老百姓动不动就上街抗议。真要把稀土开采和提炼那套重污染的工序搬到自家后院,你猜民众会不会把政府大楼给掀了?
所以你看,嚷嚷着要“脱钩”、“去风险”的,和真正需要靠这些材料吃饭的,根本不是一拨人。前者动动嘴皮子,后者可是要实打实地养活成千上万的工人和家庭。
这场围绕稀土的博弈,撕开了一个被很多人忽略的真相:全球化不是一条单行道。过去,是他们用技术和资本,定义了全球化的规则;今天,我们用市场和资源,开始参与规则的修订。
这不是要关起门来不卖了,恰恰相反,这是为了把这门生意做得更长久、更公平。就像酱菜铺老板说的,咱们得把规矩立起来,不能再做那种卖了祖产还被人骂败家的傻事了。
我们要的,无非是三样东西:
第一,价格上的尊重。不能再卖“白菜价”了,环境成本、资源稀缺性,都得算进去。
第二,用途上的透明。你买去做电动车、造风机,我们欢迎。但你想拿去做点别的什么见不得人的勾当,对不起,不卖。这跟国际上防扩散的规矩完全一致。
第三,产业链上的话语权。我们不能永远只当个挖矿的,我们要往上游走,在更高附加值的环节里,有我们自己的位置。
这三样东西,哪一样是无理取闹?哪一样不是一个主权国家天经地义的权利?
所以,别再扯什么“杀鸡儆猴”了,这套说辞早就过时了。这更像是一场漫长谈判的开始。在这场谈判里,我们终于坐到了谈判桌的主位上,手里握着属于我们自己的筹码。
未来会怎么样?我估摸着,吵吵嚷嚷还会持续一阵子,但最终,大家还是得坐下来,老老实实地适应新规矩。因为生产线不会说谎,市场需求不会说谎。德国车企的生产计划,可等不了政客们慢悠悠地达成“共识”。
这个世界,终究是靠实力说话的。当你的酱菜铺子成了方圆百里不可或缺的存在时,你就有资格要求客人进门前,先把脚上的泥擦干净。
这事儿你怎么掰扯?评论区里划拉划拉,我也想听听你们的高见。
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