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几十年前的中国汽车工业还停留在“模仿借鉴”的阶段,那么今天,中国汽车不仅以“Made in China”在全球打响声名,更开始朝着“Design in China”的高度迈进。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奇瑞集团的出口量达到93.64万辆,平均每25秒就有一辆“中国造”汽车驶向世界。如果用车辆的线条和造型设计来讲述中国的故事,经典的东方美学和现代工艺之间,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这场在安徽芜湖上演的汽车造型设计论坛,给出了答案。但在这场盛会背后,中国汽车设计真的开始掌控全球审美话语权了吗?还是说,仅仅只是自信的开始?
“汽车设计不仅关乎一种造型,它是品牌灵魂的诠释,更是一个国家文化的延伸。”这是论坛主持人柳燕的一番话,掀起了现场的讨论热潮。设计出本土特色的汽车真的就能在全球市场一骑绝尘吗?这个问题并不简单。
是“东方美学”的崛起;中国汽车设计师正在挖掘五千多年的独特文化底蕴,希望通过汽车造型讲述中国故事,从中国传统礼仪到中国元素的应用,“设计之美”正在被赋予“文化意义”。而另却是全球设计界的质疑:中国汽车设计是否能跳脱模仿的影子,真正成为具有国际话语权的创意形象?欧洲、日本这些设计强国是否会给中国分享这一块蛋糕?这就好比一个人从“学习”的阶段蜕变到了“初试身手”,他能否赢得掌声,还得看实力。
就奇瑞集团而言,他们显然在用实际行动回应这一质疑。论坛中,奇瑞全球汽车设计大赛的代表作品悉数亮相。这些设计作品不但在视觉上极具辨识度,还结合了中国文化元素,比如将中国书法流动的线条美感融入车身造型,打造出与众不同的汽车轮廓,展现了中国的设计基因。
从某种程度上中国汽车设计正在试图扭转“外界偏见”。不仅是打造品牌辨识度,还是刷新消费者的情感认同。而“Design in China”的背后,是中国本土设计师力量的崛起。奇瑞目前在全球设立了10个造型中心,设计团队成员横跨多个国家,正通过文化交融的方式破解“设计风格单一化”的难题。
普通消费者是否买账却仍存在分歧。“传统的东方美学固然好,但为什么中国汽车设计还不够接地气?”一些消费者坦言,他们看到的“中国设计”太过强调理念表达,反而缺少直观的吸引力。不少从事国际贸易的人也指出:在海外,汽车用户最关心的还是便捷性和价格,而不是过于含蓄的文化故事。
如果我们就会发现,“设计”绝不仅仅是画图纸那么简单,它背后还有复杂的产业链支撑和长远的战略布局。十几年前,中国汽车工业还在为解决供应链稳定性而奋斗,至今虽然已经具备一定基础,但与欧美等汽车强国相比,中国市场仍面临着自己的周期性调整压力——比如全球芯片短缺的问题,常常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国际上对“中国设计”的些许偏见仍未完全消散。很多外国设计师习惯性地认为,中国造型作品更多是技术复刻而并非原创。近日在德国一次汽车设计讨论会上,就有人公开表示,中国汽车设计师有着极高的复制效率,但原创性不足,这样的评价直戳痛点。
消费者们对本土汽车设计师的信任也需要时间营造。看似“中国设计”迎来了黄金时期,实际上,这种“情感连接”还未达到消费者愿意多花钱买单的程度。当前不少中国消费者在面对奇瑞等自主品牌时,仍表现出对其产品美学设计的犹豫:“国产车颜值是提高了,但和德系车、美系车相比,总感觉少了一点‘国际范儿’。”
这既意味着机遇,也意味着巨大的挑战。
就在大家争论不停的时候,论坛上的演讲突然迎来“惊天反转”。Chris Bangle,曾经担任宝马集团设计副总裁的国际大师,明确表示:“世界正在学着爱上中国汽车设计。”他的看法令人振奋:中国汽车设计已经跳脱模仿,开始让西方审美为东方的文化内涵所折服。
比如奇瑞集团推出的车型,不仅在造型上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细节之美”,更在车辆内饰、交互设计中注入了中国家庭的情感连接元素——这可不是简单模仿能做到的。Chris Bangle认为,如果中国设计能继续保持差异化影响力,不久的未来,“中国制造”有望成为汽车艺术的新代名词。
这番论点不只扭转了部分人的固有印象,也让整个论坛现场突然充满了“文化自信”的声音。越来越多设计师开始意识到,与其模仿他人,还不如深挖本土底蕴,重新定义汽车设计标准。比如奇瑞推出的新QQ车型,通过经典造型的现代化转型,直接对话新生代消费者的情感需求。这种设计哲学的变革,为整个中国汽车工业注入了“新锐活力”。
一切并非只是“好的方向”。论坛结束后,专家们在讨论中也指出了不可忽视的障碍——中国汽车设计仍缺乏“长远生态”。比如对于设计师的培养体系不健全;校企合作还停留在表层技术交流,而没有在产业深度上树立起稳固框架。
国际竞争愈发激烈,欧洲、日本等设计强国在汽车造型领域均有极强的话语权,他们正不断丰富自身标准。这也意味着,中国汽车设计需要在国际话语场中持续发力,避免被边缘化。
最值得警惕的是消费者预期的不断变化。今天的汽车市场,早已不止满足于“看得过去”那么简单,用户更希望设计能带来实用性的提升,比如智能驾驶与造型高度融合、车内互动体验更贴合个人生活习惯等。这对中国设计师来说,既是创新的机会,也是绕不过去的技术关卡。
中国汽车设计如今的声势,确实值得敬佩。但如果我们只是欣喜于“中国元素”的应用,而忽略了设计的实用性与适配性,那么“性价比”依然会成为它陷入全球竞争的短板。造型之美固然重要,但要真正走向世界,中国汽车设计还需从用户需求出发,避免“纯概念化”的误区。“美”不仅是艺术,更是一种能够连接消费者与产品的纽带,能否在审美之外创造更多附加价值,才决定了全球市场是否愿意接纳它。
“从‘造出来的中国’到‘设计出来的中国’,中国汽车造型设计已经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国际认可,但你觉得,奇瑞们的努力真能让世界留下‘中国美学’的印记吗?如果不通过价格竞争,国产车还有多少胜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