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改写规则!47天账期破局,工信部调研背后的供应链革命
流水线上的机械臂精准落下,焊花飞溅。但此刻芜湖工厂最炙热的火花,却在财务结算端迸发。
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司长王卫明的调研团队紧盯屏幕——47天。这不是新车型的百公里加速成绩,而是奇瑞供应链付款的最新账期。比国家规定的60天上限整整压缩13天。一场静默的产业链变革正在这里发生。
“供应商等不起!”尹同跃的发言斩钉截铁。2025年前7个月,奇瑞狂销148万辆整车,新能源占42万辆,出口67万辆登顶中国品牌——但比销量更让工信部驻足的,是那份沉甸甸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践行报告。
四大组合拳击穿账期顽疾:
•账期规范化:≤60天成为铁律,合同红线再难逾越
•执行全链化:采购、质检、财务打破部门墙,审核周期蒸发
•审批数字化:纸质流程消失,在线化操作让拖延无处藏身
•预付款机制:中小企业启动资金提前注入,造血式支持
效果立竿见影。某座椅供应商老总攥着银行流水感叹:“回款周期从68天缩到45天,我们敢接大单了。”产业链毛细血管正在恢复活力。
工信部的肯定意味深长。当价格战硝烟弥漫行业,奇瑞用账期契约重塑竞争规则。墨甲机器人产线上,人形“墨茵”机械臂灵活扭动——这些已批量交付香港、阿联酋的科技结晶,与47天账期共享同一底层逻辑:用技术重构产业信任链。
“反对内卷不是口号!”调研座谈会上,奇瑞亮出承诺:严守反内卷负面清单,封杀网络水军黑公关。当某些车企沉迷销量榜单数字游戏,奇瑞选择在财务报表的付款周期栏填上答案。
龙山试验中心的耐久测试道上,新车正经历十万公里颠簸。而比钢板弹簧更需抗压的,是中小企业紧绷的资金链。47天——这比行业平均快近一个月的数字,正在成为比发动机扭矩更硬的竞争力指标。
五百二十万辆出口车驶向全球的轨迹,在奇瑞财务系统里化作无数笔准时到账的款项。车轮滚滚向前,供应链的齿轮终于咬合在同一个节拍上。
车灯刺破黑暗。生产线上又一辆新车驶下。它的零件供应商此刻安眠——账期栏里跳动的数字,比任何广告语都更让人踏实。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