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愿不愿意出站都不用出门就能买菜、喝咖啡、顺手抓个娃娃机?答案可能比你想的还简单——广州地铁又在玩“地下城市”了。陈家祠站把原本散落在站外的生鲜店、咖啡馆、便利店一股脑搬进了换乘通道:不出站就能买菜、买水果、喝咖啡,累了还能找个座位歇脚,堪称怕晒、怕热、又怕累的市民福音。
现场画面挺有戏:换乘通道里开着“流动百千万·地铁优鲜购”的生鲜小店,还有瑞幸、7-11小食堂、谭木匠、服饰店和发夹娃娃机,总共11家商铺连成一条“早咖啡提神—午便当续能—晚生鲜回家”的全天消费链。一位上班族笑着说:“上班路上一杯咖啡,下班顺手买菜,省时又省力。”这种接地气的便利感,真是立刻就能拉近人与城市的距离。
时间轴也好理解。广州地铁在2024年3月就开始打造“地铁优鲜购”品牌;到2025年7月,已在番禺广场、万胜围等12个站点开出15家实体店,展销来自10省46县的250多款助农产品。2025年9月,地铁官方还提出要把这种便民商业向更大范围推广。配套的数据够硬:截至2025年9月底,广州地铁里程全国第三;广州市到2024年底人口超过2200万,地铁单日最高客流达到1220.2万人次,半数以上市民对地铁依赖度很高。
▶不是个例,国外也有样板
国内外并非孤立尝试。武汉洪山广场站的百大鲜生占地约4000平方米,有100多个摊位;上海兴业太古汇在地铁通道边玩“通道+品牌店”的新玩法,把MUJI搬近乘客视线;香港港铁靠上盖物业和商业联动多年,圆方ELEMENTS就是成果之一。连文化活动也来凑热闹——2025年8月的第十三届国际听障摄影展选在石围塘站展出,地铁变成了流动展厅。
▶便利之外,也有隐忧
好处不言而喻:顺路、省时、躲太阳和午后暴雨,能把碎片时间变成可用产出。调查显示,93.9%的顾客在站厅消费是因为顺路、节省时间,近半乘客把方便省时视为最大价值。再往深里看,地铁商业可以是城市微生态的一部分,既服务通勤也能帮农产品上行、承载文化展示。
不过也别只看好处。通道里人更密集,安全疏散和消防通道设计、货物配送路径、日常商铺管理都得精细化。租金和运营模式要兼顾大品牌和小摊贩利益,避免把通行的路变成拥堵的商街。关键还是以人为本:保留该“路过”的速度感,把该“停留”的场景设计得舒适又合理。
空调下的地下citywalk像个全天候的避暑棚,也像现代城市生活的便利窗口。你愿意把早饭、买菜、逛展都安排在地铁换乘通道里吗?这样的地下生活,会不会成为你未来的日常?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