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开车在路上,有个感觉越来越明显,就是国产新能源车多得有点夸张了。以前红绿灯路口,一排车里能见到一两台绿牌就算不错,现在有时候放眼望去,一半都是绿牌,而且品牌五花八门,从比亚迪、蔚来到各种不认识的新势力,像雨后春笋一样。我坐在车里,有时候会下意识地算算,这一个路口,国产车的“渗透率”大概有多少。
这事儿跟咱们搞投资的有啥关系?一开始我觉得可能没啥关系,就是个生活中的小观察。但最近看到一些零散的产业新闻,把这些珠子串起来一捋,发现关系大了去了,甚至能看到一些结构性的、正在发生但很少被人放在一起讨论的巨大变化。
我们把时间轴拉长一点,看看全球造船业这个“重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它的“王座”在过去几十年里是怎么轮换的。这故事其实不复杂,内核就一个词:成本。
最早,王座在欧洲,老牌工业强国技术雄厚。二战后,日本靠着美国扶持,以及自身强大的组织能力和对成本的极致追求,也就是所谓的“精益管理”,硬生生把欧美的船厂拍在了沙滩上,成了第一代“世界船王”。那时候,日本造的船,质量好,交期准,价格还便宜,谁也顶不住。
好景不长,韩国人来了。韩国人用的招数更狠,他们把造船当成国运来赌,政府层面给予史无前例的支持,银行无限贷款,加上比日本更低的劳动力成本,用一种“半导体式”的逆周期扩张打法,在行业低谷时疯狂接单扩产能,活活把日本人挤兑得够呛。于是,王座又从日本传到了韩国手里。
再后来,就轮到我们了。我们的剧本,前半段和韩国很像,甚至可以说是青出于蓝。更庞大的劳动力规模,更完整的工业配套,更卷的工程师红利,让我们在低端散货船、油轮等领域,用绝对的成本优势,迅速冲到了世界第一的位置。那几年,全球一半以上的船都是我们造的,但很多人心里也清楚,我们拿下的主要是“量”,而不是“质”。在那些技术含量高、利润丰厚的“三高”船型上,比如大型LNG(液化天然气)船、豪华邮轮、高端汽车运输船(PCTC)上,我们的话语权还很弱,基本还是韩国船厂的天下。
这就是过去几十年的宏观叙事。每一次产业转移,背后都是“劳动力成本”这只看不见的手在推动。大家比的就是谁更便宜,谁更能吃苦。
但最近这阵子,我感觉味道有点变了。以前我们是“别人要什么,我们造什么”,被动地承接全球分工,拼的是价格和规模。现在开始出现一个新趋势,叫“我自己要什么,我给自己造什么”,而且造的还是别人以前垄断的、利润丰厚的高端货。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开头提到的新能源车。中国的新能源车产业,在短短几年内,突然就成了世界第一,不仅在国内市场大杀四方,还开始雄心勃勃地要出海,去抢占全球市场。好了,问题来了,这么多车要运出去,用什么运?答案是PCTC,也就是专业汽车滚装运输船。
这玩意儿可不是普通的货船。它就像一个海上的巨型立体车库,结构复杂,附加值很高,以前基本是日韩的自留地。在我们的电动车“大航海时代”开启之前,全球PCTC的新增订单都很少,因为传统汽车贸易格局很稳定。但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了。我们自己的车企,一年要出口几百万辆车,而且这个数字还在高速增长。这个需求是内生的,是突发的,是爆炸性的。
这时候,你再去求日韩的船厂给你造船?人家要么没产能,要么就给你报个天价,把你的出海成本抬得高高的。换你当老板,你怎么办?唯一的选择,就是扶持我们自己的船厂,赶紧把这个短板补上。
于是,一个过去我们想都不敢想的完美闭环出现了:一个世界级的、我们自己主导的终端消费品产业(新能源车),反过来催生了对一个世界级的、我们自己急需的重工业装备产业(高端船舶)的巨大需求。
这不再是简单地为了跟韩国人抢订单而造船,而是为了支撑我们自己另一个王牌产业的全球化战略,而去必须掌握的“后勤保障”。这种“内需驱动型产业升级”,逻辑的坚实程度,比单纯的“出口导向型”要高好几个维度。这是当年日本和韩国在造船业崛起时,都不完全具备的优势——他们背后,没有一个像中国这样体量巨大、且在全球具备统治力的终端产业。
我们来简单算三笔账。
第一笔是“金钱账”。这种高端PCTC船,或者同样因为能源转型而需求大增的LNG船,单艘造价动辄上亿美元,利润率远高于傻大黑粗的散货船。把这些高附加值的订单留在国内,钱让自己人赚了,船厂的利润和工人的收入都上去了,整个产业链都能吃饱喝足。
第二笔是“情绪账”,或者叫“战略安全账”。把运输的命脉掌握在自己手里,是什么感觉?是一种“工业肌肉”带来的底气和自信。我们不用担心在关键时刻被人卡脖子,不用担心自己的出海舰队因为租不到船而趴窝。这种安全感,值多少钱?无法估量。它甚至会转化为一种国家层面的谈判筹码。
第三笔是“机会成本账”。这笔账要反过来算。如果我们今天因为技术不行、或者决心不够,而不能自己造这些高端船,那我们庞大的电动车出海计划,就得看别人的脸色行事。每出口一辆车,都得给日韩的船东交一笔不菲的“过路费”,把产业链上最肥的一块利润拱手让人。这个成本有多高?算清楚这笔账,就知道现在投入巨资去攻克高端造船技术,“值博率”有多高了。
所以,下次再看到新闻里说哪个船厂又下水了什么新船,别只觉得那是一个冷冰冰的工业品。它背后是一整条国民经济产业链的搏动,是一个国家从单纯的“世界工厂”,向“世界市场叠加世界工厂”的双核驱动模式转变的实体缩影。从服装鞋帽到白色家电,再到今天的新能源车和高端船舶,这条路我们走了几十年。
当然,这个过程不会一帆风顺,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高端船舶的技术壁垒依然很高,人家几十年的积累也不是吃素的。我们在管理、供应链、核心配套设备等方面,肯定还有很多坑要填。但最关键的,是驱动这个飞轮旋转的那个“内生需求”已经出现了,而且无比强大。
这个趋势,就像一艘已经明确了航向的巨轮,虽然途中会有风浪,但方向是不会轻易改变的。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看懂这个大航向,可能比整天盯着K线图的红红绿绿,要重要得多。起码,它能让你在面对各种喧嚣和杂音时,心里多一份底气和判断力。共勉共戒。
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