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昕昕
前言
现在车圈里有个特别火的操作:新车刚登记完牌子,方向盘保护套还没拆掉,就赶紧挂到二手车平台上去卖了。
这玩意儿叫“0公里二手车”,听着就像薛定谔的车——说是新车吧,它还带着二手牌,说是二手吧,根本没开过,简直就像汽车界的“精神分裂症”一样。
新车变二手?
长城的老板魏建军早就忍不住发声了,他谈到全国大概有三四千家车商在忙着买卖这玩意儿。
只要你在懂车帝上搜一圈,随便一看就能看到“准新车直降3万”或者“膜都还没撕的二手车”,比亚迪海豹05也卖5万多,沃尔沃S90直接打六折,看着像是捡了个大便宜,实际上都是套路。
这事儿得从车企们那“KP I焦虑症”说起,现如今车圈竞争得不要不要的,车企们拼个月榜、周榜,像小学生考试一般,比成绩,输了就挨嘲笑,真是焦虑满满。
可偏偏车卖得不理想,库存高达304万辆,压得经销商瘫坐不动,等于有4560亿资金被卡住,真是急得直冒汗。应对之策也只能玩“数字游戏”了。
把新车先挂上牌当做“卖出”,然后再以折扣价卖给二手车商,销量数据瞬间变得漂亮,还能拿到厂家的返点,真是“一举两得”地自我欺骗。
经销商这回算是“被逼得没办法,只能认命”地弄点假数据吧,上半年就只有27.5%的经销商达到了销售目标,超过一半的还在亏本,74.4%的车都是“卖一辆亏一辆”,真是“价格倒挂”得厉害。
品牌那边天天催着业绩,一旦完不成就要罚款,没办法,经销商只能自己当“冤大头”,用公司名义把车买下来上牌,然后再用九折价格卖掉,真是“拆东墙补西墙”的最好写照。
更让人无语的是,这事还能“套利双杀”,一边用这些“假二手车”套取大概2万左右的以旧换新补贴,另一边又把车拉去出口,中亚、俄罗斯、非洲这些地方,基本上全是靠这些车撑场面的。
在山东,有个车商一年出口超过200台,赚得可不少,净收入跑过百万。毕竟,一边享受退税优惠,一边通过赚差价获利,真是把政策漏洞当成了“提款机”一般用。
去年,二手车出口总量达到44万辆,其中大约八成都是这类车,说白了就是在搞出口创汇,不过也有人直截了当说成是“骗补外销一条龙”。
最吃亏的还得是那些想着捡便宜的买家,看着省了几万块,结果却是踩了个大坑,没得商量。
在杭州,有个兄弟买的“零公里二手车”,结果爆胎后才发现车里随车充都被人抽走了,只能咬紧牙坚持着开到修理厂去。
更坑的是新能源车,原本说是首任车主享终身质保,一过户后一变成8年质保,等于说买到的不过是个“权益缩水版”的新车。
有些车表面上里程显示零,其实不过是展车罢了,车门把手都被磨掉漆了,纯粹就是个“假象”。
这次操作把整个行业都搞得乱糟糟的,传统二手车商的利润骤减12%,顾客都跑去抢“准新车”了;车企为了填补亏空,开始在质量上做缩减,“钢板变得薄了点,螺丝也少了一颗”,工程师自己都担心。
就连海外市场也出了事,阿联酋的比亚迪汉官方卖39万,可“0公里二手车”反倒只要22万,这直接把品牌溢价挤掉一大半。
幸好监管部门终于动手了,商务部召集各大车企开了个会,沈阳和武定这些地方也开始加大查处力度,还搞了个VIN码溯源系统,防止调表造假。
说到底,只要车企还死心塌地做假销量,这漏洞就甭想堵得住。
就像有人说的,这行业现在是“车企刷销量,经销商演戏,车商赚差价,消费者当冤大头”,表面看着挺多赢,实际上全都出问题。
结语
车企别再迷恋那些“数据装点”,消费者也别一味追求那些小利益。
车嘛,本来是用来开的,不是拿来刷KPI的。要是一直这么折腾,早晚会像当年中国摩托在越南栽跟头那会儿一样,亏得一败涂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