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一些传统巨头的财报,总有一种哭笑不得的感觉。
尤其是汽车这种重资产行业,面对电动化和智能化这趟高速列车,老巨头们的姿态特别拧巴。
你说它不行吧,它财报数字拉出来,利润增长几百个点,销量继续领跑,气势如虹。
你说它行吧,你看它那个战略布局,纯电、混动、增程、氢燃料,一个都不能少;这边跟德国人续约,那边跟美国人搞新品牌,回头还拉着华为成立合资公司。
这哪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这分明是中年男人冲进超市,面对琳琅满目的货架,充满了对不确定性的恐惧,最后把购物车堆得冒尖,嘴里还念叨着:“我全都要”。
这种“我全都要”的背后,不是自信,而是这个时代最大的显学——焦虑。
尤其是像上汽这种体量的“共和国长子”,它的焦虑,本质上是中国整个传统汽车工业从“学生”到“想当先生”转型阵痛的缩影。
这个场景,总让我想起一百多年前的洋务运动。
当时的口号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啥意思呢?
就是我们的纲常伦理、封建体制(软件)是好的,是根本,只需要引进西方的坚船利炮、机器工厂(硬件)就行了。
你看上汽过去几十年的合资模式,是不是有点那个味儿?
大众、通用的技术和品牌是“西学”,是拿来用的“硬件”;而庞大的市场、廉价的劳动力和本土化的渠道,就是我们的“中学”,是根本。
这个模式玩了几十年,大家一起赚钱,其乐融融。
但现在天变了。
电动化和智能化,这不是换个发动机、改个变速箱那么简单,这是从底层操作系统上进行格式化。
当年的“体”和“用”突然不分家了,智能座舱、自动驾驶这些“新硬件”,背后捆绑的是一整套全新的交互逻辑、数据思维和迭代文化,这是“新软件”。
这时候,老巨头的“中学为体”就尴尬了。
原来那套慢悠悠的、以机械为核心的研发体系和官僚化的组织架构,根本跟不上趟。
于是我们看到了极其魔幻的一幕:曾经的学生,开始给先生“补课”了。
上汽跟奥迪搞新平台,跟大众深化合作,新闻稿里都爱用一个词,叫“中方技术反向赋能”。
这个词听着特别提气,好像我们终于扬眉吐气,从被技术输入变成了技术输出。
但咱们把滤镜摘了,这件事的本质是什么?
本质是,那个曾经教你造枪炮的德国师傅,发现巷战的打法全变了,他自己连手榴弹都不会拉弦了,不得不回头找你这个徒弟,问问怎么用无人机。
这与其说是你的胜利,不如说是他的窘迫。
德国汽车工业的百年荣耀,在电动化时代,突然发现自己成了“功能机”,而中国市场已经普及“智能机”了。
所以这种合作,说白了,是一场双向的救赎,或者说,是一对被时代洪流裹挟的夫妻,为了不被淹死,只能紧紧抱在一起,凑合着过日子。
德方需要中国的电池、智能座舱和市场速度来续命;中方则需要德方的品牌光环和全球渠道来“镀金”,顺便分摊一下巨大的研发成本。
所以,你看上汽的策略,就特别好理解了。
自主品牌和新能源,是它自己要造的“争气舰”,这是身家性命,必须搞,但风险巨大,九死一生。
和大众、通用的合资公司,是过去的“租界”,现在虽然有点跟不上时代,但依然是现金奶牛,是利润压舱石,不能轻易放弃,还得想办法给它做“智能化改造”,让它看起来不那么老土。
而跟华为、清陶这些科技公司的合作,则是请来的“洋教头”,希望他们能用鲶鱼效应,搅活内部的一潭死水。
这种什么都抓、什么都做的“冗余”布局,在和平时期,叫“战略不清、资源浪费”;但在眼下这种你死我活的行业洗牌期,它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增强韧性”和“多元化抗风险”。
逻辑比较硬,因为谁也不知道哪条技术路线会最终胜出,所以最稳妥的办法就是每条路都派人去探探。
这就像一个草台班子要去一个陌生地方唱戏,不知道观众喜欢听京剧还是二人转,索性把两个班子都带上,总有一个能卖出票。
只是这种模式,对组织的考验是地狱级的。
两种不同的企业文化、两套不同的激励体系、两种完全相反的开发节奏,要在一个集团内部共存,还要协同,难度可想而知。
一边是讲究流程、层层审批的“合资老干部”,一边是信奉敏捷开发、快速迭代的“新势力小年轻”,大家坐在一起开会,可能连对方说话的“黑话”都听不懂,这内部的拉扯和消耗,外人是看不见的。
说到底,上汽今天展现出的所谓“稳中有进”,其实是一种巨大的惯性。
一艘万吨巨轮,即便发动机出了点问题,光靠惯性也能滑行很远。
它庞大的体量、深厚的供应链基础和多年积累的渠道网络,是它在混战中还能保持体面的根本。
但未来真正决胜负的,不是块头大,而是转向的速度和效率。
历史总是在押韵地犯傻。
洋务运动最终没能挽救清王朝,因为它只想换硬件,不想动软件。
今天,传统车企的“自强运动”,面临着同样的灵魂拷问。
当一辆车越来越像一部手机时,造车的逻辑,就从制造业变成了互联网产业。
而对这些巨头来说,最难改变的,从来不是技术,而是组织,是人。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有的人坐在驾驶座,有的人被绑在车轮上,而我们大部分人,只是在旁边吃瓜,还得担心别被溅一身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