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SUV降价八万,销量提升,保值问题引关注

你要是站在这台降价后的大众SUV旁边,眼看着一排排车贴着“直降八万 限时抢购”的横幅,营销小哥嗓音都喊哑了,一车一车地被领走。不用等什么双十一,售楼部那一套饥饿营销今天用在了4S店——今儿不买,明天又要涨。这场“白菜价”的春天,起初让人怀疑是不是库存车要甩卖了,但一查生产日期,全是刚下线的新鲜货。很难不让人问自己一句:“砍到骨头价的大众,保值吗?糟心吗?值得吗?”

简单说,这款大众SUV,按以前的指导价,落地怎么也得十九、二十万,现在全办下来只要十二万,便宜得连二手车商都说“新车价看得我心跳加速”。月销1.7万,硬是在新能源和国产车配置轮番进攻下,杀成了同级别的销量黑马。厂家就是这样,新能源卷不过,国产车拼不过,索性不跟你拼技术,直接“以价换量”,打的就是“老铁们能不能为我再战三年”的主意。

撕开这降价表面,日子得一刀一刀过。空间没啥可挑的,后排坐仨成年人都能不顶头,中型SUV家用绝对够本。发动机还是老底子配方,吃粗粮,省油,开市区油耗也就七个多点。修车保养不难,四五百元的小保养,国内大部分修理厂都摸透了大众的毛病,配件便宜,出门遇见剐蹭不用心疼,实用派能点头。

不过愿意把真话掏出来的车主,也不会只看表面。“配置?厂商敢降到这价,合着就是配件都能少给的尽少给呗。”八寸中控屏,有跟没有都一个德行,车机像是智能机普及前夕的产物,倒车影像都是加装的,方向盘手感还真不如一把扫帚。塑料内饰一摸扎手,恍惚间以为买走了十年前的库存。黑色幽默一点说,这价格,下回没准还得自带个喇叭。

国产车在旁边等着看笑话。长安CS75的轴距长得离谱,中控快能看电影,智能驾驶满配上路,你要想搞科技感,不如去吉利星越L,马力大,内饰软包一座连吧台都快有了。外行看热闹,内行琢磨门道,拉出来价位一对比,大众直接是靠情怀卖车。但问题来了,为啥还有人愿意选大众?

别忘了中国的“用车哲学”:“买车图省心,保养省钱,三五年后还能卖个好价。”合资车在这些年磨出来的口碑就像你大伯衣柜里那件老皮夹克,样子老旧,却滴水不漏。国产车价格虽低、配置爆棚,可三五年后残值比新车下楼还快,不是每一位车主都愿意“喜新厌旧”。大众“保值”这块牌子,依旧值钱哪,无论你服不服。

再来琢磨销量。月销一万七,证明降价策略有效。桑塔纳、朗逸、宝来,动辄降五六万照样大卖,在县城一带更是“身份标签”,这不是一辆车卖了多少的问题,这是“信仰溢价”。县乡亲戚看到大众车标,一句“你这车结实”成了最高褒奖。这种心理,新能源和国产品牌一时半会抹不掉,毕竟‘氛围感’买不了吃亏。”

当然,这里面也不是光鲜字眼藏着真金白银。有人说早买早享受,晚买可真憋屈了。刚买完不到半年,邻居新车便宜了几万,搁谁心里都咯噔一下。长此以往,这伤的是品牌信誉。品牌自信心破产,比保值率失守还要可怕。利润剩下薄薄一片,厂家省下来的反馈到产品上,假如拼死降价撑销量,最终可能变成“谁买谁糟心”,修车、投诉、召回,哪个环节出问题都是雪球越滚越大。

这事不是没例子。去年的大众ID新能源车也是大降价,满天过年的气氛,结果销量依旧上不去,车主后续一大堆问题。事实说明,单靠价格,补不上用户对产品本身的怀疑。打价格战,最后就是谁先“卷”死自己——你卖我更便宜,到头来玩成内卷事故现场,留给真正用户的也许只是脆弱的消费信心。

一句话,大众SUV这一波白菜价,是厂家在新能源转型长跑里的“苟命”操作。顶不住国产品牌配置升级,跟纯电品牌卷不过技术,索性死守燃油车阵地,东拼西凑拉一阵子销量,图的就是再混几年研发周期。

但现实冷静点说,合资品牌如果只是靠这种老底子机器和降价促销撑场面,一旦烧钱烧到头,再想东山再起就难了。国产新能源现在往高端去,智能化升级快得让人眼花缭乱,技术创新不是说靠降价能补上的。真到了用户倒戈的一天,不是谁再便宜就买谁的时代了。

大众SUV降价八万,销量提升,保值问题引关注-有驾
大众SUV降价八万,销量提升,保值问题引关注-有驾
大众SUV降价八万,销量提升,保值问题引关注-有驾

说到底,每个人买车的理由不同。你追配置,国产新能源是织好大网等你入场;你要情怀和保值,大众这样的“老兄弟”还撑得住一些老人心态,但很难再撑新一代车主的好奇。大众这一波舍命降价,是行业技术切换期的老路数。这条路能走多远,能保住多少市场,还是得问买车的你,到底认保值,还是赌未来?

所以,十二万的大众,到底是抄底捡漏还是自找糟心?保值率能撑多久,配置差会不会过时?你说,新消费时代,信仰和性价比,哪个更难保值?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