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高管一句话,撕开行业遮羞布:你买的“混动”可能是假货!

这事让啊绵挺感慨的,现在市面上的 “混动”车越来越多,从十几万到几十万的都有,但好多人跟我朋友一样,根本分不清啥是真混动、啥是 “挂羊头卖狗肉”的伪混动。

这次丰田高管 Sean Hanley 直接说 “48V 系统根本不算真正的混动”,这话像把窗户纸捅破了,也把行业里藏了好几年的 “文字游戏”摆到了明面上。

丰田高管一句话,撕开行业遮羞布:你买的“混动”可能是假货!-有驾

首先得跟大家掰扯清楚,48V 轻混和真混动到底差在哪,别再被商家的宣传话术绕晕了。啊绵查了不少资料,也问过懂车的朋友,其实核心就一个判断标准:能不能纯电驱动车辆。

真混动比如丰田的 THS、比亚迪的 DM-i,还有本田的 i-MMD,它们都有正经的大电池和大功率电机,电池容量一般在 1.3 度电以上,电机功率能到 30 千瓦甚至更高,堵车或者低速的时候,不用开发动机,光靠电机就能跑,不仅安静,省油效果也实实在在 : 比如丰田卡罗拉双擎,市区开百公里油耗能做到 4 升以内,比同排量燃油车省一半都不止。

丰田高管一句话,撕开行业遮羞布:你买的“混动”可能是假货!-有驾

可 48V 轻混呢?说难听点就是 “升级款自动启停”。它的电池容量大多只有 1-2 度电,电机功率也就 10-15 千瓦,最多就是起步时帮发动机 “推一把”,减少点顿挫,刹车时回收点能量给空调供电,全程都得靠发动机主导行驶,根本做不到纯电跑。

啊绵看过实测数据,48V 轻混最多能省 5%-10% 的油,比如一辆百公里油耗 8 升的燃油车,装了 48V 之后也就降到 7.2-7.6 升,跟宣传里的 “大幅省油”差远了。

丰田高管一句话,撕开行业遮羞布:你买的“混动”可能是假货!-有驾

更有意思的是车企的 “双标操作”。就拿丰田自己的 Hilux 皮卡来说,在澳大利亚市场,他们特意把 48V 版本叫 “V Active”,宣传时明确说 “这不是混动”;可到了欧洲,同款车就直接标上 “Hybrid 48V”,还往 “环保混动”上靠,为啥?

因为欧洲对混动车型有补贴,能少交购置税,还能享受限行豁免,挂个 “混动”标既能卖更贵,又能符合当地排放政策。这种 “看市场下菜碟”的操作,不止丰田一家,大众、宝马、沃尔沃这些品牌,在欧洲卖的不少车型都把 48V 叫 “轻度混合动力”,到了国内更是直接简化成 “混动”,避重就轻地不提 “不能纯电开”这个关键信息。

啊绵身边还有个例子,去年有个同事买了某豪华品牌的 “混动”轿车,比同配置燃油版贵了 3 万块,当时销售说 “一年能省 5000 块油钱,6 年就能回本”,结果同事开了一年,算下来也就省了 800 多块油钱,照这速度,得 30 多年才能回本,这不纯纯交智商税嘛?

后来他去找 4S 店理论,人家拿出配置表说 “我们写的是‘轻度混动’,没说能纯电开啊”,同事这才发现自己当初没仔细看,被 “混动”俩字给骗了。

为啥车企敢这么明目张胆地玩概念?核心还是因为 “标准缺失”。目前国内也好,国际上也罢,都没有统一的 “混动”技术定义,到底什么样的系统能叫混动、什么样的只能叫辅助,全凭车企自己说了算。

就像现在的 “自动驾驶”一样,L2 级辅助驾驶能被包装成 “自动泊车”“智能驾驶”,48V 轻混自然也能被吹成 “入门混动”“节能混动”。而且很多消费者对汽车技术不懂,买车时只看 “混动”标签,觉得只要带这俩字就肯定省油,商家正好利用这种信息差赚钱。

可能有人会说 “48V 轻混也不是完全没用啊,起步顺、启停静,总比纯燃油车强吧”这话没毛病,但问题在于 “定价”。啊绵了解到,一套 48V 系统的成本也就几千块钱,可车企加到车上之后,往往会比燃油版贵 1-3 万块,这溢价明显不合理。

如果商家明说 “这是 48V 辅助系统,比燃油车贵 5000 块,能省点油、开着顺点”,消费者愿意买是一回事;但把它包装成 “混动”,卖着真混动的价,这就是欺诈了。

之前德国就有消费者组织起诉过车企,说把 48V 系统称为 “电动驱动”是误导,最后法院判消费者赢了,明确规定 “不能纯电行驶的 48V 系统,不能宣传有电动驱动功能”

国内也有类似的维权案例,去年有位车主买了某日系品牌的 “混动”SUV,发现不能纯电开后起诉商家,虽然最后没赢,但也让更多人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啊绵觉得,以后监管部门应该出台明确的标准,比如规定 “只有能纯电行驶 5 公里以上、电机功率大于 20 千瓦的车型,才能叫混动”,这样才能从根上杜绝乱象。

还有个点大家可能没注意到,48V 轻混其实是车企应对排放政策的 “过渡方案”。随着各国对碳排放要求越来越严,车企需要降低平均油耗,但研发真混动或者纯电技术成本太高,48V 轻混成了 “低成本达标工具”: 花小钱就能让车型油耗数据好看点,还能靠 “混动”标签卖高价,何乐而不为?

但对消费者来说,买这种过渡产品,不仅多花了钱,以后想换车的时候,保值率也比真混动低不少,里外里都是亏。

啊绵再给大家支几招,以后买车碰到 “混动”车型,别听销售瞎忽悠,记住三个步骤:第一、直接问 “能不能纯电开?纯电续航多少公里”如果销售支支吾吾说 “不能纯电”或者 “续航就 1-2 公里”基本就是 48V 轻混;第二、看配置表,电池容量低于 1.5 度电、电机功率小于 20 千瓦的,大概率是伪混动;第三、最好去试驾,真混动低速时开起来跟电车一样安静,发动机介入也不明显,48V 轻混开起来跟燃油车差别不大,一试就能感觉出来。

之前有网友开玩笑说 “现在的‘混动’就像奶茶里的‘无糖’,说是无糖,其实还是有糖,只是没那么甜”,这话虽然有点夸张,但也挺贴切。车企把 48V 轻混叫混动,就像商家把 “少糖”“无糖”,都是利用消费者的认知差玩文字游戏。啊绵觉得,做生意得讲诚信,尤其是汽车这种大件商品,消费者花了十几万甚至几十万,买的是实实在在的产品,不是虚头巴脑的标签。

不过话说回来,随着新能源技术发展,真混动和纯电车的成本会越来越低,48V 轻混这种过渡产品迟早会被淘汰。现在已经有不少品牌开始老实标注 “48V 轻混”,不再敢乱挂 “混动”标了,这是个好现象。对我们消费者来说,不管买什么车,多做功课总没错,别被花里胡哨的宣传骗了,毕竟钱是自己的,买个真正适合自己的车才最重要。

声明:为了提高创作效率和阅读体验,本文有借助使用AI工具进行辅助创作,请注意甄别。作为自媒体一直遵循客观理性地评论时事,不搞极端言论带节奏,仅传播正能量。文中数据来自各媒体公开报道,但信息可能会更新,因为无法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本文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请大家理性阅读。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