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汽车敦煌寻根,莫高窟取色,公益捐助守文保

长城汽车最近搞了件挺有意思的事情。2023年9月22日,魏建军带队跑到敦煌玉门关,来了一场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寻根之旅”。本来听着像是企业家搞文化营销,但你要真把这事儿当传统“说说而已”那可就肤浅了。

车圈这阵子一言不合就是价格战,“你降,我再降,卷到地心”,消费者看花了眼,企业有苦说不出。但长城汽车玩起了新的套路,他们没有跟着别人打低价,而是借助敦煌文化和“万里精神”,试图给品牌注入一点骨子里的东西。不是浮在表面跟文物合个影、出个联名款那么简单,有那么点把历史底蕴和企业基因结合的意思。

老魏在央视经济栏目上有几句挺扎心的话:长城和敦煌,一个是中华民族的空间坐标,一个是时间的厚度。这不仅说的是地理上的“万里长城”,还有精神上“不服不怕”的传承。长城汽车,说起来才35年历史,在2000多年文化底色面前,确实不算啥;但他们非要在这个节点和民族精神挂钩,目的很明了,就是想让外界把“造车”这件事看得再严肃点、再有点责任感。

很多车企拼参数、卷配置,长城就说:我搞技术攻坚,我搞自主研发,我不跟着卷价钱。这些年他们发动机、变速器、电池啥都要自己做,说白了就是不想被国外掐着脖子。而且长城汽车并不是嘴上说说技术强国,那是真砸钱,全球七国十地建研发中心,还在品质管控上死抠细节,生怕掉链子。长期主义这碗饭,长城吃得还挺认真。

长城汽车敦煌寻根,莫高窟取色,公益捐助守文保-有驾
长城汽车敦煌寻根,莫高窟取色,公益捐助守文保-有驾

当然了,一次敦煌行,要是光表面热闹,不免落个“卖弄”的嫌疑。这次长城汽车玩了三板斧:第一,魏建军亲自跑玉门关,给品牌捆上历史情怀。第二,他们还动了点脑筋,用莫高窟里217窟的青绿色做出坦克500的“敦煌绿”,不只是蹭热点,确实把文化色彩和工业设计结合了起来。第三,长城没有只讲故事,治沙和文保实打实捐了草方格和用车,把品牌和现实公益一点点捆绑体,镜像自家“坚守热爱”的理念和敦煌守护者的执着,这种“共生”你说是蹭热度也好,是做公益也罢,确实有点与众不同。

长城汽车敦煌寻根,莫高窟取色,公益捐助守文保-有驾

敦煌研究院的专家其实早就说了,莫高窟能保留千年,本质上是可持续发展的故事。长城汽车显然想让自己的企业精神像敦煌那样活得久远,不是昙花一现。企业要探索,要自信,要守住底线,要让技术和产业生态扎下根。你看他们不仅控制整个产业链还真搞就业,把协同、共创和本地化这些“听起来很玄”的话,变成了一项项硬指标。这就跟绿色出行、科技创新这些话题扯上了线——不是喊口号,是要做出来。

长城汽车敦煌寻根,莫高窟取色,公益捐助守文保-有驾

有人问,长城这种玩法靠不靠谱?你至少得承认,这不是简单的联名或者一次蹭历史的噱头。敦煌万里精神里面的探索、自信、坚守、传承、共生,都在企业经营里有对应门道。品牌升级不靠短期流量,而是把自己和长城一样“万里”地延展——既是做中国人的车,也是做全球化的中国品牌。长城汽车打通技术、产业、文化、人心,绕了个大圈回头还是想把“中国制造”变成“中国智造”。有了这种底子和愿景,也许他们能走得更远。

这年头讲情怀总被吐槽“太虚”,讲公益也常被说“作秀”。长城汽车这次操作,其实是想用一趟敦煌寻根让大家把“万里精神”记在心里,并用实际行动支持文化保护和生态治理。归根到底,他们就是把造车这件事和民族精神、社会责任、全球化这些看着高大上的概念,脚踏实地地联系在了一起。

在车圈内卷的今天,谁还记得“长城之长”靠的是几代人的坚守?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只有真把底线和诚信、创新当成自家祖传手艺,而不是临时抱佛脚才不会流于表面。一家企业选择坚守不是口号,是得有点骨气。长城汽车这路,为后来者立了个样子。

车圈是个江湖,敦煌却是时间的见证者。想要在这个江湖里混出个名堂,有时候靠的不是一时的风头。万里精神流淌在壁画和岁月里,也许造车的坚持和敦煌的守护就是中国制造的底色。

有些路,得走得稳,走得远。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