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被曝光的裁员通知背后,是中国汽车供应链企业在长账期与高库存双重挤压下的生存困境!
失业君小编 | 文
auto parts | 公共图库图
“公司自成立以来持续亏损,生产经营面临挑战持续增大。”2025年8月初,一则汽车供应链企业的裁员通知在社交平台引发关注。该公司依据《劳动合同法》规定,在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将裁员15%。
更令人担忧的是,在正式通知发布前,“好多人已经离职,干活的人都不够了”。这家公司的遭遇并非孤例,而是整个汽车产业链深陷“内卷”漩涡的缩影。
就在两个月前,包括一汽、广汽、比亚迪等近20家车企响应新修订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集体承诺将供应商账期压缩至60天以内。然而承诺的墨迹未干,供应链上的寒意却愈发刺骨。
2025年6月1日,新修订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正式实施,明确要求大型企业向中小企业付款不得超过60天,同时禁止强制接受商业汇票等变相延长账期的支付方式。政策落地仅10天内,主流车企纷纷响应,这场集体行动一度被视为产业链减负的重要信号。
然而承诺与执行之间存在巨大鸿沟。多位供应商向媒体透露,部分车企虽发布了通知,但采购合同条款及财务流程“操作层面还是老样子”。某供应商的项目经理坦言:“到了合同审批或付款环节,流程要经历多轮沟通,有时候都找不到人。”
更隐蔽的是操作空间的滥用。行业人士透露,车企可以通过“模糊付款起算时间、延长验收周期”等方式变相拉长账期。一位供应商负责人解释:“从产品交付到厂家开始内部审核,这段时间的拖延会直接影响后续付款。”
面对这种局面,供应商却陷入集体沉默。一家供应商员工表示:“我们处境很被动,基本都是等车企发通知。真要是有缩短账期的举措,我们肯定积极配合,但不会主动去推动。”这种无奈源于供应链长期供过于求背景下,供应商与车企话语权的严重失衡。
汽车行业的账期问题早已超出单纯付款周期的范畴,成为勒紧中小供应商资金链的致命枷锁。Wind平台数据显示,2024年上市车企应付账款周转天数平均达182天,大多数车企介于60.4至232.8天之间。
这意味着供应商“货交了,钱要等半年到一年才能收”已成为行业常态。更严峻的是行业广泛存在的“账期+承兑汇票”模式。一位行业人士举例:车企给付一张6个月承兑汇票,意味着供应商在账期结束后还要再等半年才能拿到钱。
资金压力直接反映在企业生存状况上。《2025汽车零部件供应链白皮书》显示,中国零部件企业数量从2023年的9.3万家骤降到2024年的7.3万家,降幅接近20%,且2025年上半年情况仍在恶化。
以比亚迪为例,其2025年一季度应付账款余额高达2507.73亿元,而现金储备仅1949亿元。若账期从141天强行缩短至60天,理论上可节省供应商资金成本约55亿元,但企业需额外支付1250亿元现金。
这种资金压力已蔓延至整个产业链。汽车经销商2024年退网总量达到4419家,4S店总数环比减少2.7%。在看似繁荣的销量数据背后,整个产业链却呈现“哀鸿遍野”的惨淡景象。
2025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连续四个月保持在50%以上,产销数据亮眼。但另一组数据揭示了繁荣表象下的危机:截止2024年底,中国汽车行业产能利用率仅59%,远低于80%-85%的健康线,存在结构性过剩问题。与此同时,行业利润率持续下滑至3.9%(2025年1-5月数据),低于下游工业企业5.7%的平均水平。
这种利润困境催生了行业恶性循环。为维持市场份额,2025年上半年有数百款车型集体降价,部分上市不足数月的新车降价超5万元。而“以价换量”的直接后果是车企将成本压力转嫁至供应链。
业内专家分析,延长账期本质是一种“隐性的价格谈判”——车企通过拉长付款周期变相压低采购价。供应商接受长账期,是因为报价中已隐含了“资金占用补偿”。如今账期缩短,若车企要求降低采购价,供应商将面临“钱回来快了,但赚得少了”的尴尬。
这种转嫁导致供应链企业深陷两难:接受长账期可能资金链断裂;拒绝则可能失去订单。某供应商坦言:“接受长账期或许还有生存希望;不接受,可能连订单都保不住。”
面对行业失序,在账期执行方面,部分头部企业已探索出可行路径。一汽、广汽和赛力斯成为首批落地样本:一汽组建跨部门专项工作组,形成流程到监督的闭环管理;广汽构建覆盖全流程的管控体系;赛力斯推行数字化管理实现全流程透明可追溯。
支付方式的革新同样关键。中国一汽针对中小企业推出专项支持,执行100%现金支付;广汽集团现金转账占比达95%,银行承兑仅5%且由广汽全额贴息。这些实践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同时,反内卷行动初见成效。据统计,2025年7月乘用车市场仅17款车型降价,而2023年同期降价车型达23款。6月汽车行业利润率回升至6.9%,环比同比均明显增长。
汽车产业链的困境非一日之寒,解局也需多方合力。对车企而言,优化资金管理能力成为生存关键。如头部企业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全流程管控的经验表明,缩短账期与保障现金流并非不可兼得。
对供应商而言,技术壁垒构建议价能力。在账期缩短的背景下,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将获得更大话语权,而依赖低价竞争的中小企业可能面临残酷洗牌。多元化客户布局、避免过度依赖单一车企订单,成为分散风险的务实选择。
正如业内人士所言:“适度的降价、有序的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正常现象。但无底线的‘价格战’和盲目的技术狂飙会挤压企业合理利润空间,进而影响产品和服务质量。”长远看,这种内卷式竞争对企业、消费者乃至整个行业都是不利的。
议
网友热议
@余时温Evan(IP京):
账期从180天‘缩短’到150天也叫进步?我们小供应商垫资垫到破产,裁员是早晚的事。车企财报光鲜亮丽,全是吸我们的血!
@续褚大夫(IP浙):
20%零部件企业两年内消失未必是坏事。没有技术壁垒的拼价企业早该淘汰,阵痛后才能诞生中国的博世、电装!
@高能喜乐的大Y(IP粤):
看完供应链裁员,再看去年4400家4S店退网,整个产业链都在崩塌。卖车不赚钱,修车养不活人,行业到底怎么了?
@HEALER小怂(IP粤):
某大厂付账款2500亿,现金却不到2000亿——这哪是造车,分明是玩‘庞氏现金流’!整个行业在钢丝上跳舞。
@胡帆Youth(IPHK):
裁员15%只是开始!产能利用率59%意味着近一半工厂闲置,接下来怕是车企也要大洗牌。
@煎蛋编码攻城狮(IP黑):
车企压榨供应商→供应商偷工减料→车主买单质量问题,最后反噬品牌。内卷到最后没有赢家!
最后一条,
消费者怕什么来什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