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底那会儿,赛力斯把问界M7的供应链搞得跟打仗一样,订了个死期:10月28号前,要日产1200辆。听着挺震撼吧?其实你想想,这产量放在哪儿都算是个狠数字了。车友老张跟我吐槽:做研发这么多年,没见过厂家对供应商这么紧的。
凤凰工厂那阵子简直成了战场。机器臂每90秒就完成一台焊装,现场工人跑得比平时快三倍,就差没喊快发车了。那个汗水,甭提,没时间擦。整个厂里3000台机器人配合,人和机合奏一场抢时间大赛。老王,咱们座椅那头的生产主管,特地跟我说了他的压力:德国设备刚到,咱们一个班产800套,这是过去极限了,现在得冲1200套,三班倒已经排满了,怎么办?
说实话,前面我有点想这是厂家的花拳绣腿,吹嘘制造能力的普遍套路,可细听供应商的实际操作,还是有点靠谱的。毕竟说回头了,座椅也好,电池也罢,真要天天三班倒拼,那产能真不是随便说说。电池那边,宁德时代工厂离赛力斯车厂半小时车程,还是没法松口气。负责质检的小李,直接搬家到工厂附近,三台X光机轮班不断运作,能量饮料还没喝完呢。厂里气氛你应该能想象,凌晨两点,机器声割裂宁静,他还得紧盯着屏幕上的数据。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市场反应才最可怕。9月23号发布当天,问界M7线上订单突然飙升,访问量是平常的五十倍,签订意向订单一瞬间突破23万台。这数字,确实震惊了业内大部分人。有人没细想过,不过这是把市场和供应锁在了一起。不是简单产能,而是跟用户心里需求膨胀一起跑。那价格,27.98万起,已经是豪华主流SUV里相当吸引人的定位。
很多朋友问我:既然大定已经四万,预产一个月的库存不是够了吗?为什么还得拼命提高日产量?我猜这是赛力斯针对后续持续爆单做的提前储备,毕竟大环境不确定,留点余地也能避免产线断档(这段先按下不表)。
再说物流,刘经理算了笔账:如果全部靠卡车运输,得多招聘200名司机,成本显然抓不住,再说司机也不那么容易招。事实证明,铁路专列方案已敲定,效率提升了30%。对于10月这样电池、电子零件供应紧张的时期,任何一点运输效率的提升,都直接转化成生产节拍的稳住。
广东车灯厂老板亲自下厂督工,对着大家说:这不是普通加班,这是决胜负的硬仗。咱们能跟上这个节奏,以后才不被挤出供应链。这股急迫感,咱们从外头传听到内心真切能感受到。
这里面还有个有趣点,研发流程和供应链其实蛮像做菜。你想啊,研发是厨房里的大厨调味,需要精准配料和合适火候;供应链就是你从市场买菜、储存、备料、配送到厨房的一整套流程。没了好原料和及时配送,厨房厨艺再好,菜也上不成桌。赛力斯现在的策略,像是厨房已经开张,备料又必须能满足持续爆单的客人同时进场。供应链就是你的菜市场,紧张又不能出错。
说到竞争对手,特斯拉上海工厂那会日产也就差不多千辆左右起步,但配套自动化机器人配置高,自然产线节拍更稳。问界M7这算不算自家国产车型在提升硬实力?从供应链、产能到市场反应,整体呈现破圈姿态。但真要拎出来同价和用户体验谈,问界M7在内饰、静音表现确实有不少好评,这也是单凭爆款数量没法比的细节活。
我之前写过,手机行业的供应链饱受挑战,也能借鉴过来,汽车供应链更复杂,场景、零件多样程度高两三倍。就算是赛力斯下达命令,也得看各家供应商有没有底气和能力。那个细节我比较在意——江苏轮胎厂的小张盯着新来的橡胶原材料,手里的排期是每天都会更新的。这说明啥?不仅是生产速度快,更是变化大,稍有闪失,整个链条就得重来。
我对这个1200辆硬指标还是有点保留,毕竟全国节奏如此紧凑,不排除部分数据为鼓劲而刷上去。但,供应商们的实地反馈和工厂里的镜头多次确认,说明这波扩产绝非空头支票。能搞定这么大规模生产,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来说,不只是供应链升级那么简单,更是制造能力与市场需求之间的一场搏弈。
突然想问,赛力斯今天拚产能,明天不出意外还得拼保质保量,甚至还要应对车主售后满意度,你觉得这套体系后续会不会出现交付速度快,但用户体验跟不上的反噬呢?或者说,它们的这场时间赛跑,会不会拉低行业的节奏标准,又或是拉高?
最后念叨点细节,问界M7上市时,那次发布会,我好奇地盯着大屏幕上的车型选项和颜色配比,居然发现更受欢迎的颜色是纯黑和深蓝,跟以往红色抢眼的市场偏好完全不一样。用户真的变了,还是真的车系调性不一样呢?这点我打算后续再挖掘,毕竟颜色偏好透露的信息,说不定也指向了消费者心理的某种变化。
这些车,和这场供应链战役,为什么这么紧急?背后到底藏着多少没被说开的故事?咱们还得多盯着。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