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总说电车不用变速箱,结果现在不少新出的电车,配置表上都写着 “2 挡电驱变速箱”,当时就纳闷了,这玩意不是油车的标配吗?电车为啥突然又用上了?
先跟大家捋捋基础,以前我们觉得电车不用变速箱,其实是有道理的。
你想,油车的发动机特别 “矫情”,扭矩得转速上来才有力,起步的时候得靠 1 挡减速升矩 才能动,跑快了又得升挡降转速,不然油耗高还吵;
但电机的 优势 是,一启动就能输出 峰值扭矩,转速范围还宽,从几百转到一万多转都能干活,所以以前用个 单挡减速器,固定个齿比就够了,简单还靠谱。
那现在为啥又要加变速箱呢?
肯定不是车企闲得慌,绵琢磨着,这里面藏着好几层门道,不是简单 “复古”,而是真有实际需求在推着走。
首先得说的是 “场景精准匹配” 这事,现在电车早就不是以前 “城市代步小玩具” 的印象了,有人买电车是为了上下班,有人是为了跑长途,还有人想玩点硬派的,不同场景对车的要求差太远了。
举个栗子,你要是天天就市区上下班,开个像 五菱缤果 这样的小电车,单程 20 公里单挡减速器绝对够了,加个变速箱反而多花钱还增重,完全没必要;
但你要是经常跑高速,比如每周都要从上海开到杭州,来回 300 多公里情况就不一样了。
绵之前坐朋友的纯电车跑高速,120km/h 的速度开着,明显感觉 掉电比市区快多了,朋友说以前满电跑高速只能跑 400 公里,现在换了带 2 挡变速箱 的车,同样满电居然能多跑 50 公里,虽然不多,但跑长途的时候,多这 50 公里可能就不用在服务区排队等充电桩了。
为啥会这样?
其实是电机的 “软肋” 被盯上了。
电机效率是高,能到 90% 以上,但不是无限的,普通永磁同步电机的高效区间大概在 1000-12000 转,超过这个转速,电机里的铁芯损耗就是 铁损 会蹭蹭往上涨,以前有数据说,转速到 12000 转的时候,铁损占比能从 30% 升到 55%,效率自然就下来了。
跑高速的时候,为了维持车速,电机得一直高转速转,电耗能不高吗?
这时候加个 2 挡变速箱 就管用了,高速的时候升个挡,让电机转速降下来,回到高效区间,电耗自然就降了。
所以现在不少主打 “长途续航” 的电车,比如奔驰那款 纯电 CLA,就专门配了 2 挡变速箱,主打的就是高速续航能力,据说全程 120km/h 开下来,续航能到 572km,这对经常跑高速的人来说,吸引力确实大。
再说说 “效率极限突破” 这事,以前电车想提升续航,第一反应就是 堆电池,电池容量从 40kWh 加到 60kWh,再到 100kWh,续航是上去了,但车也更重了,成本也高了。
现在电池技术到了一个 瓶颈期,想再提升能量密度,难度越来越大,成本也下不来,车企就开始琢磨 “抠效率” 了 : 既然电池不能轻易加能不能让现有电池的能量用得更省?
变速箱就是这么个 “抠效率” 的工具。
绵查过一些资料,带 2 挡变速箱 的电车,比单挡的大概能省 5%-10% 的电耗,别小看这 5%,如果一辆车电池容量是 80kWh就能多跑 40-80 公里,这对用户来说,相当于不用多花钱买大电池,却能多跑一段路;
对车企来说,不用堆更多电池,还能把续航数据做得更好看,这不是双赢吗?
而且现在电机技术也在升级,比如有的车企用了高转速电机,最高转速能到 27000 转,但就算是这样的电机,超过高效区间后效率还是会降,所以变速箱不是跟电机 “抢活”,而是帮电机 “扬长避短”。
绵觉得,我们用电脑,以前只靠 CPU 性能堆料,后来发现散热跟不上,就加了更好的散热器,现在电车是靠电池和电机堆性能,然后用变速箱来优化效率,都是技术迭代的正常路数。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就是 “供应链和成本的平衡”。
以前电车变速箱少,是因为这玩意不好做,电机扭矩比发动机大,普通油车变速箱扛不住,得重新研发,成本特别高,据说早几年加个 2 挡变速箱,成本得 5000 块以上,车企觉得不划算。
但现在不一样了,随着奔驰、大众这些大厂开始 规模化用,国内的供应链也跟上了,比如青山工业、东安动力这些企业,都能做电车专用的 2 挡变速箱,成本也降下来了,现在大概 3000 块左右 就能搞定。
成本下来了,车企就愿意用了。
绵算过一笔账,对用户来说,加个变速箱多花 3000 块,但一年跑 1 万公里高速,按每度电 1 块 5 算,能省大概 500 块电费,6 年就能把多花的钱赚回来;
对车企来说,3000 块的成本,换来了 “高速续航更长” 的卖点,能吸引更多跑长途的用户,这买卖不亏。
而且现在供应链成熟了,不是只有老外车企能做,我们国内的供应链也能提供靠谱的产品,这也让更多国产车企有底气用变速箱,比如新出的某些国产高端电车,也开始搭载 2 挡变速箱 了,这其实是我国汽车供应链进步的体现。
还有一点,绵觉得是 “用户体验的过渡衔接”。
现在很多买电车的人,都是从油车换过来的,虽然电车单挡驾驶很平顺,但有些用户总觉得少了点 “驾驶参与感”,尤其是喜欢开快车的人。
比如开油车的时候,降挡超车能感觉到发动机转速飙升的推背感,这种感觉电车单挡很难给。
这时候变速箱就能派上用场了,比如 保时捷 Taycan,作为一款性能电车,就配了 2 挡变速箱,不仅能提升高速加速能力,还能模拟油车换挡的感觉,虽然不是真的顿挫,但通过调校,能让驾驶员感觉到 “换挡” 的节奏,不少从油车换过来的性能车爱好者,就很吃这一套。
绵身边有个开 Taycan 的朋友说,以前开油车喜欢手动换挡,换了电车后总觉得 “没劲”,直到开了带变速箱的电车,才找回点以前的驾驶乐趣。
这其实是车企在照顾老用户的习惯,不是所有人都喜欢完全平顺的驾驶,有些用户就追求那种 “掌控感”,变速箱正好能满足这个需求。
不过绵也得说句实在的,不是所有电车都需要变速箱。
比如那些主打城市代步的小电车,车轻、电机功率小,单挡完全够用,加个变速箱反而画蛇添足;
还有那些靠多电机提升性能的车,比如 仰望 U9,用了 4 个电机,总功率都到 2200kW 了,靠电机本身的动力就够强,也没必要加变速箱。
所以现在的趋势是 “分化”,不是一刀切,而是根据车型定位来选 : 长途车、性能车就用多挡,代步车就用单挡,这才是最合理的。
还有人说,电车加变速箱是 “技术倒退”,绵觉得这话不对。
技术没有绝对的 “先进” 或 “落后”,只有 “合适” 或 “不合适”。
就像手机,以前功能机只有通话功能,现在智能机功能多,但不能说功能机的技术是倒退,只是场景不同;
电车加变速箱也是一样,是根据用户需求和技术瓶颈做的选择,不是倒退,而是技术的 “融合优化”: 把油车时代成熟的变速箱技术,跟电车的电机技术结合起来,形成更高效的解决方案,这其实是行业成熟的表现。
以前电车行业刚起步,大家都在拼 “有没有”,比如有没有大屏、有没有智能驾驶、有没有长续航;
现在行业成熟了,开始拼 “好不好”,比如续航够不够实用、电耗够不够低、驾驶体验够不够贴合需求。
从 “拼参数” 到 “拼体验”,这才是真正的进步,而变速箱就是这个进步过程中的一个小缩影。
最后绵想说,电车加变速箱这事,本质上是行业从 “野蛮生长” 走向 “精细运营” 的标志。
车企不再盲目堆料,而是开始琢磨用户的真实需求,根据不同场景做精准匹配,这对消费者来说是好事 : 以后我们买电车,不用再看一堆虚高的参数,而是能根据自己的用法,选到真正适合自己的车;
对行业来说,这也意味着我国的汽车产业,不仅能做出 “大而全” 的产品,还能做出 “精而专” 的解决方案,这才是真正的实力提升。
声明:为了提高创作效率和阅读体验,本文有借助使用AI工具进行辅助创作,请注意甄别。作为自媒体一直遵循客观理性地评论时事,不搞极端言论带节奏,仅传播正能量。文中数据来自各媒体公开报道,但信息可能会更新,因为无法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本文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请大家理性阅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