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以旧换新补贴风波:普通车主为何成了重点核查对象?

事情如果不发生在自己头上,往往都看得挺轻松。看到湖南省商务厅回应网友,“正在严查骗补!”,如果你不是那批以旧换新政策的车主,也许只是随便浏览一下新闻,心里想着政策清查很正常,财政的钱本来就应该花得明明白白。可要是你正好就是那个首批响应政策的消费者,被反复要求提供各种旧车资料,而且都已经拿了补贴,却像是“事后验明正身”一样被追问个没完,心里指定是不舒服的。没准你翻着手机信息都在纳闷:我不是早按规矩办的么,怎么又来折腾?

要是我是那个网友h7rnx8b,估计也得发愁。我已经按政策规定,把旧车卖了,新车买了,所有材料都齐齐整整,审核也通过,补贴到手。结果自去年12月起又被反复要求补充资料,甚至那些旧车早就辗转多手,连找都找不到了,还要怎么“挖”出证明来?是不是非要我穿上侦探大衣,踩着风雨去追踪旧车去向?这合理吗?你让我出示材料我倒不是不愿意,但总不能一出事就直接先假设我是骗补,然后用一堆高要求甩过来吧?

设身处地想一想,政策是好政策,事情怎么就拧巴了?做政策推动本来是为了大家更方便,结果一检查一审计,弄得大家像随时被盯上的嫌犯,拿补贴都变得胆战心惊。这事背后的问题到底该怎么看?

首先,咱们得承认现在的汽车以旧换新和补贴活动,确实惠及了不少人。官方数据说一共申领了340万笔补贴,金额超54亿元,带动销售500亿,还让800多万人受益。这数字确实不小。很多老百姓凭着自己的真实需求,按流程把旧车换掉,拿补贴买新车,实打实改善了出行条件,买卖都很高兴。但偏偏有那么一群人,看准了补贴政策的“漏洞”,想着怎么钻空子,比如说伪造资料、假过户甚至有人只是开了发票,压根没给车做实际过户手续。

这就问题来了。不查清楚,财政的钱就有可能被白白浪费。管理部门一发现有猫腻,必然得严查到底,生怕被人捞空子。一查就查出问题来了——可查账的动作一扩大,一刀切,合规的消费者也被一并“盖章怀疑”。受影响的是谁?其实是大部分正常响应政策的群众。官员这边担心财政安全,怕被问责,老百姓这头则蒙了,“我遵纪守法照章办事,咋现在变成可疑对象?”

我们不禁要问:这查的方式,真就只能这么粗暴吗?制度设计最理想的不就是要把好人和坏人区分开吗?为啥每次出了点问题,全员“背锅”一起查?要说防骗补是对的,但做好防骗补的前提是不能把信任感交给了跟踪材料、重复核查这种操作,而应该是把政策流程想得更明白、核查制度做得更科学。

很多政策一开始都很美好,但执行过程中总有一种“事后悔招”:担心出问题,于是又加了很多临时的“补丁”。补丁越多,执行的痛感就越大。你可以想象换车补贴本来就有流程要求,“必须在省内转出,购买新车才能申请”,听起来顺理成章。但具体办理起来,旧车转卖多手,手续本身就很繁琐——很难要求每个人都能把旧车的流转资料都完整收集齐。尤其那些车已经辗转几次,后手卖家都不愿意配合,相关材料更难补充,普通消费者怎么能解决得了这些问题?

湖南以旧换新补贴风波:普通车主为何成了重点核查对象?-有驾

这时候再拿“严查骗补”的大旗往前一挥,每个人都得掏出自己根本很难找到的材料,不然就要配合审核压力,甚至有可能被移送公安机关,这听着就让人心慌。你是想打击骗补,还是顺带着让守规矩的人害怕?

再设问一次,这背后折射出的到底是什么?其实,一方面是政策制定者和执行部门的“不信任”文化。这文化之下,任何补贴政策都带着一份“不相信你会自觉守规矩”的隐忧。必须通过复杂流程再三确认,才肯让利于民。可要知道,信任其实是现代治理中最珍贵的东西。一个政策能不能让人真正心服口服,关键不在“你给了我多少资料”,而在“你有没有把合规者和违规者分辨开”。

不可否认,出了问题查清楚很重要。骗补的确令人痛恨。那些人钻了空子,让真心参与政策的群众吃了苦头,但怎么查,怎么反馈,怎么补救,才是真正考验治理水平的事。大量、广泛、重复核查,最终一定会让绝大多数守规矩的人受累。政策在设计初始就应该想到“极端情况”,每次都依赖事后审计、反复追溯,最终变成三方都不满意——财政怕骗,群众怕连累,执行部门怕问责。

湖南以旧换新补贴风波:普通车主为何成了重点核查对象?-有驾
湖南以旧换新补贴风波:普通车主为何成了重点核查对象?-有驾

这不禁让人思考:一个好政策,执行时应该微调流程还是一刀切?对于合规者,能不能用“大数据”做一些预判和筛查?能不能只针对疑点标的重点核查,而不是所有人都反复查?比如说湖南省商务厅联合省公安厅交警总队做核查,流程其实已经很严密。既然公安系统说审核通过,那是不是普通消费者就应该放心了?不应该再被要求翻旧账吧?

再看回应中说,对拒不配合的要移送公安,挂了“涉嫌违法”的帽子,这可是很严重的事。一个合规人员只是因为材料难找,就要被怀疑违法,甚至可能面临司法调查,这样的警告是不是太过?政策要打击骗补,但也要保护好大多数普通人免受误伤。不能以个别坏人之心,让所有人失去信任。

再举例,一些部门处理补贴,最怕出现“事后追查”,每次都是批量回头收材料。其实早就可以在政策制定初期,把链条设计得更清楚,比如说补贴发放前就核查一遍,确认所有材料都齐全。后面再发现有问题,也只核查疑似作假和特殊情况。这时候大多数普通群众就可以安安心心的享受到政策红利,不至于每隔一阵子还被要求“补材料”,像秋后算账一样提心吊胆。

最后,大家应该都希望补贴政策能一直走下去。一方面确实带动了消费,改善了生活,另一方面也为汽车产业带来了机会。可如果每次政策一推出、补贴到手,随后就是连环问责、重复核查,那谁还敢放心“阳光申请”?时间长了,大家自动远离,任何好政策都可能变成一块心病。

所以,回过头来看湖南严查骗补事件,核查是对的,但做好流程更关键。信任群众是底线,保护财政是底线,执行的时候要有分寸。微妙的平衡得让绝大多数守规矩的人感受到善意,而不是时时处处都像进了“审查室”。政策要做得更细致一些,更科学一些,不是一刀切全员查,更不是事后一棍子“补材料”到底,而是真正“精准查、合理比、科学治”。只有这样,政策才有可能越走越顺、越推越广,大家才能真正享受到红利,不被不信任裹挟,不因管理失控而心生怨气。

想想,我们是不是也该提个醒。骗补该查,流程该细化,信任群众才是正道。如果不信任,政策多好也会变味,补贴没了幸福感,还多了不安和麻烦。到头来,谁也落不了好。所以,如果真的要查,就查那些有问题的点,该认真的核查就认真核查,不能把所有人都拉进来做麻烦。要让老百姓知道——守规矩才是最大的底气,申请政策不必提心吊胆。如此,湖南省的以旧换新补贴,才能真正慰民心,利民生,不被治理焦虑毁了初心。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