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站在慕尼黑车展的比亚迪展台前,看着围满观众的 ATTO 3 车型,手里攥着刚收到的销售数据 ——2025 年 4 月,比亚迪在欧洲纯电销量达 7231 辆,首次超越特斯拉的 7165 辆。他忍不住想起三年前初到欧洲时的窘境:那时消费者对着比亚迪的车标摇头,说 “从没听过的中国牌子”,而如今,连德国本地经销商都主动找上门要合作。最让人称奇的是,比亚迪在欧洲的售价几乎是国内的两倍,ATTO 3 卖 3.5 万欧元,却依然比特斯拉 Model Y 便宜近万欧元,这反差让不少人好奇:中国车凭什么在汽车发源地抢走特斯拉的风头?
其实,这份成绩藏着比亚迪四年磨一剑的坚持。2021 年刚进入欧洲时,他们就遭遇了欧盟高达 45.3% 的惩罚性关税,车价一下被抬升。王磊和团队没退缩,一边推动在匈牙利建工厂,把税率降到 17%,一边带着海豹车型跑遍欧洲做试驾。有次在法国,一位老司机试驾后直言:“续航 570 公里,15 分钟能快充 200 公里,比我之前开的特斯拉还好用。” 这句话成了团队的强心剂,他们知道,欧洲消费者认技术不认品牌,只要产品够硬,就能撕开市场缺口。
“高配低价” 的组合拳,成了破局的关键。王磊清楚记得,特斯拉 Model 3 在欧洲卖 4.3 万欧元时,比亚迪海豹直接定价低 15%,还标配座椅加热 3 秒速热、冬季续航达成率 92% 的 “黑科技”,这对寒冷的欧洲市场太关键了。更妙的是产品矩阵布局,从 2.3 万欧元的 Dolphin Surf 入门款,到高端腾势 Z9 GT,覆盖了不同消费层级。2024 年德国取消 4 万欧元以上电动车补贴后,特斯拉销量骤降,而比亚迪刚好卡在补贴门槛内的车型立刻成了香饽饽,单月在德国就卖出 1566 辆,是特斯拉的近两倍。
本地化深耕则彻底稳住了脚跟。王磊团队曾在意大利搞 “扫街式” 试驾,挨家挨户邀请车主体验;在英国解决经销商授信难题,把网点从个位数扩到数十家。他们还和壳牌合作,接入 30 万根欧洲充电桩,用户能享专属电价。这些细节打动了注重体验的欧洲人。有位英国车主在社交平台分享:“比亚迪的 APP 能直接找充电桩,比特斯拉的系统还贴合欧洲路况。” 口碑发酵让销量滚雪球般增长,2025 年 5 月在西班牙的销量更是达到特斯拉的三倍。
反观特斯拉,那时正陷入双重困境。王磊在行业会议上得知,特斯拉柏林工厂利用率不到 40%,新款 Model Y 交付延迟,还因马斯克的政治关联引发欧洲消费者抵制,有调查显示 59% 受访者因 “马斯克因素” 放弃购买。一次经销商交流会上,前特斯拉销售无奈吐槽:“我们除了降价别无他法,可比亚迪连分期付款年利率都比我们低 1.2 个百分点,根本没法比。” 而比亚迪此时已凭借插混车型打开另一缺口,这类车型不在关税清单内,销量一年暴涨近 8 倍。
如今,比亚迪匈牙利工厂即将投产,年产能达 15 万辆,王磊站在即将竣工的厂房前,收到了海豹车型再获法国 “最受欢迎电动车” 的消息。他愈发明白,欧洲市场的逆袭从不是偶然:当特斯拉躺在功劳簿上时,比亚迪用关税突围、技术适配、本地化落地的组合拳,破解了 “价高卖不动” 的难题。这背后是中国车企的技术自信,更是对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握。就像王磊常对团队说的:“消费者认的不是产地,是价值。只要每辆车都比对手多一分诚意、多一分实力,再高的门槛也能跨过去。” 而这份实力,正是比亚迪在欧洲站稳脚跟的底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