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力斯问界M7的故事,像极了一部从泥潭到天光的成长记录。大家都说,问界M7的价格上涨是爆单的信号,但我倒觉得,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潜台词,对行业、对市场,甚至对赛力斯自身的策略,都值得深挖。
9月5日,我路过厂区门口,远远就听到工人闲聊:这次新款要贵点,市场接受吗?第一反应就是:新车售价涨了4万,但订单出得比平常快。早在几周前,我就用心感受过那股市场悸动。销售人员信誓旦旦:卖得快得不行,短信都炸锅了。但操作上看,那个10分钟2万台,1小时10万台的数据?估算(体感/样本少)也就线上问界的宣传,真实落地难不难,确实不好说。一方面,是消费升级的潜在需求逐渐成熟,另一面,市场对价格敏感度其实也在提高。
我一直在琢磨:问界M7涨价,是真爆单,还是打价格战的迷魂阵?对比同级别的坦率说,有的人买得起,但并不代表能接受涨价。上一代M7起售价不到25万,现在升到接近35万,价格拉开了,这是差异化还是拉远距离?我觉得是后者,不然,为什么一定要把价格推高,同时给出更高档的配备?
这让我想起,咱们在研发的角度中,汽车就像一块绢布,成本不过是水——你用什么工艺,调配哪块料,最后才能染出不同的色彩。问界M7的提升也就像用更好的染料来调色,不能说价钱越高越好吗,但确实在产品溢价和用户认准的平衡点上,赛力斯砸了不少心思。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为什么赛力斯会主动提价?我猜可能是:一,调高价格,以抢占高端市场份额,防止价格同质化太严重。二,是制造端的成本上升,尤其是在供应链紧张的背景下。毕竟,原材料涨了20%—30%(估算/体感),零配件也贵得离谱。而且,厂房、线的投入还得趁这个热气。
一件事倒让我更疑惑——赛力斯怎么保证大量订单不降质?这段先按下不表,毕竟市场的火爆背后是不是也藏着假象或者预估偏差。就像我认识的卖车师傅说:有时候,订单是真的多,但能真正交付的,能达到预期的,不一定。很多厂商的爆单其实是纸面荣光。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一个细节:市场宣传会强调抢单数据,但实际出货速度,可能还没有库存消化快。这就好比学开车,嘴上说会开,但上高速的时候,你会不会下意识紧张?这一点,现实中就挺微妙。
再说问界M7的销量预测。有个数字给我挺有意思的:2025年赛力斯的月销量目标若达到了2.5万辆,意味着一年的总量能冲上30万台。这个目标是否现实?我个人觉得,估算(样本有限)还是挺难的。毕竟,赛力斯现在的产能,按两班倒,最高也就1.5万辆左右/月。要突破到2.5万,或许需要扩产、加班或者引入外部合作?甚至只是预瞻,但考虑到原材料和零件成本不断走高,加上抢订单压力,能否实现还带点问号。
我怎能不想到——问界这个价格,从较低档变成高价之后,用户结构会不会改变?会不会出现舍不得花钱的群体逐渐流失?很多朋友跟我说:看这个价,我还不如等优惠?我笑着回:你以为他们会让利润跑掉?企业不可能亏钱,一分钱一分货,问界服务高端客户是有道理的。就像有人买飞度,也有人选择劳斯莱斯,不冲突。
这让我想到,汽车制造其实挺像拼拼图。每一块拼图,是成本、设计、供应链、市场策略的组合。赛力斯要提价、要爆款,便等于拼一块高档的拼块,确保后续布局。这期间,不少拼图还得调整,比如问界M6留下的空间,把价格压到更合适的区间,是不是也在用价格教育市场?
问界在提价的也在制造一种高端认知。销售碰到买家,说别看价格上涨,但这是真的值。往深里想,能坚持用创新技术、用成本换品质的品牌,就像工匠精神的一种体现。
没细想过的是:他们会不会低估了价格敏感的用户?有那么一部分人,可能宁愿等大促或优惠,也不愿意被涨价绑架。比如我一个亲戚,平时就啧啧称奇:你看看车价,真高。我都懒得劝,他说:我倒觉得,买车要买心头好,价格再涨也无所谓。这就像打折季后,依然有人转身离开,买车还是个投票行为——投向那个你能感受到价值的品牌。
说那么多,还是感觉,问界M7的量价齐升,根本还在市场的动荡中试——试出新价格、试出新爆单、也试出企业的底气。未来如何?也许我还没完全看懂,但那辆黑色的钱景车门边那张试乘试驾等待牌,倒是提醒我——不要只盯价格,要盯细节。那个特别细腻的天窗滤光条,晚上开车透着光线柔和,真得让人放松,或许这才是价值的点睛。
而我的疑问是:在这个量价齐升的幕布背后,赛力斯到底还藏着什么秘密武器?也许是技术,也许是市场策略,还可能是,下一步他们会用什么样的钓饵,去吸引那些看不懂、追不上的潜在客户。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