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这年头买车就像买彩票你以为中的是奥迪4S店的“提车大奖”,谁成想却中了个“闹心奖”——车款都交了,保险都买了,结果居然连车影儿都没见着。成都运通博奥奥迪4S店,一下子让37位车主扎堆上演现实版“等车三国杀”,车就在店里躺着不动,合格证却飞到银行那儿喝茶去了。你说说,辛辛苦苦攒的钱就这么被“拖延症”4S店拿去抵银行贷款,这操作也是服气了。难道买车还得先走一段“银行之旅”?这乱象背后到底是谁在掏坑,谁在填坑,谁又在假装啥事儿没有?今天咱就挖一挖这汽车经销商的那些“猫腻”,看看这一出戏到底咋收场。
买车本来是个值得放鞭炮的喜事,偏偏运通博奥这家4S店硬生生给消费者搞出了“提车无望”的大戏。刘先生掏23万买奥迪A4L,俩月了还没开上车,满肚子苦水;唐先生全款买了奥迪A3L至尊版,提车时间一推再推——比搬砖还难。合格证抵押银行换贷款,这事儿在业内其实是行规,但现在倒好,车主明明啥都交齐了,却只能钻牛角尖。4S店跟客户玩“你追我逃”,客户是急得嗓子冒烟,店里却一句“总部没拨款”,让人血压飚升。这门槛怎么越,车主怎么熬?对立之下,双方火药味十足,谁也不服谁。可咱先事情才刚开头,后边儿还有大招。
咱接着剥洋葱。运通集团号称中国汽车经销商百强第12,全中国70多家门店,十八般武艺啥都有,从劳斯莱斯到宝马奥迪一条龙服务。2023年营业额是413亿,论实力堪比东北大金链子哥的派头。但豪门也有撑不住的时候。杭州运通系奥迪、宝马、路虎三家4S店突然人去楼空,现场堪比春运,200多位车主扎堆维权,“车呢?钱呢?”这问题让门店成了“投诉博物馆”。集团把4S店的钱抽走填房地产业务的坑,以至于门店根本没钱赎回合格证,车主得了新车却没落户证,哪怕拖出去也只能当摆设。普通人买车是憋着劲儿过日子的,没想到迎来的却是花式维权。这场风波,搅得全国各地门店鸡飞狗跳,背后的财务黑洞也跟“房产大鳄”脱不开干系。
你以为这样就到头了?其实平静是假象,后面藏着的才是个“大雷”。集团房地产业务亏损,汽车店的钱被抽去填楼盘窟窿,这一套操作就像东北大雪天突然掉进冰窟窿,冷得让人牙疼。本来合格证抵押银行是保险线,只要还上钱就能赎回,人家车主高高兴兴拿到新车。结果集团一站操作,把资金链拦腰斩断总部不放款,门店告急,员工工资几个月发不出来,车主已经开始退保险,办退车。员工、客户、银行全都挤在讨债队伍里,谁也不比谁宽裕。员工松口气“我们这几个月都是靠借钱吃饭。”车主的血汗钱就这样被集团随意抽调,满腔怒火无处发泄。大家都以为低潮过去,等来的却是暗流涌动,啥时候能交车,谁都说不准。这场麻烦可不是一时半会能解决的。
彩蛋来了。行业“潜规则”其实早就暗藏玄机车辆合格证质押换现金流,本是缓解经营压力的临时法子,不成想一旦扯上房地产业务,直接就成了“无底洞”。资金链断裂蔓延全集团,杭州到重庆,北京到武汉,全国多地门店爆出维权潮,连豪车品牌也难逃此劫。杭州三家豪车4S店人去楼空,2000位车主成了“受害联合体”。更炸裂的是,新能源车的“直营+低价”玩法直接踩在传统经销商的脸上——2025年新能源车全国销量126.2万,渗透率近49%,传统燃油车品牌就像被堵在胡同口的老大爷,进退两难。捷豹、奔驰、宝马、奥迪大降价,保时捷也顶不住,终端利润缩水到“喝西北风”。经销商模式遭到一级市场冲击,退网4S店高达4000家,堪比“打折大逃亡”。传统老本难撑,坐拥千亿市值又能咋样?时代的车轮,谁挡得住?
眼看事态似乎缓和成都运通博奥终于交付了4台新车,车主们一边感叹“总算盼到提车”,一边心里还在打鼓。可这只得4位幸运儿,剩下33人还在原地“画饼充饥”。律师建议开始如雪片般飘来,“留证据、看合同、防霸王条款”,提车还是遥遥无期。消费者一边维权,一边看舆论热度能不能给自己加点Buff;员工则等着工资到账,家里过日子都快成了“楼道里开大会”。集团信誓旦旦要加快交付,其实底下是“钱紧”,只换汤不换药。房地产业务烂尾,投资失败,靠抽调汽车板块回血——这一整套骚操作就像东北人搀沙子卖雪糕,质量价格双双滑坡,口碑都快掉进地下室。门店表面缓和,但背后隐藏的危机更大了系统性风险还在爆发,经销商转型慢半拍,智能化、电动化大潮蜂拥而至,传统势力要不被迫升级,要不就被“拍在沙滩上”。
说实话,瞅这一波操作,真是把老百姓的钱折腾得明明白白。“头一回听说买车还得去银行讨合格证,买保险买到心慌意乱,提个新车像玩拼图。”集团这道理也简单“钱嘛,抽得动就抽,门店撑不住只能自己挖井找水喝。”难怪有人调侃,“这买车,干脆跟买彩票似的,还得看点运气。”正方一口一个“努力交付”,实则左手拖右手,表面春风得意,背后步步惊心。最近车圈都在翻这剧情到底是高端集团的管控问题,还是传统4S模式本身就有毒?如果买车都得打官司、维权、写投诉信,咱这消费升级是不是变成消费降级了?你说,买个车都要“手撕合同”,这生活还有啥盼头?集团号称加快交付,实际手里一摞麻烦。假装夸一句“毕竟服务业嘛,能让你掉几次头发总得算点情怀。”但真心话是花二十几万买堵心,谁给维权提速,谁给公平买卖保障?还好咱们懂点法律,还能捡点自救办法,算是群众智慧了。
就这买车“银行跑路”的新花样,你觉得是老百姓太天真,还是经销商太会“玩猫腻”?有人觉得现在买车,不如买块冰箱来的安全。有人说老大集团也能翻车,传统经销模式活该让新能源时代淘汰。你怎么看?假如你碰上提车被拖、工资拖欠,还敢相信4S店的大牌服务吗?真是一把泪一把火,最后“买车变维权”,是不是该整个行业都洗洗澡?来留言聊聊——到底是老百姓眼瞎踩坑,还是企业玩套路太狠?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