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吹了,比亚迪水平对置发动机,3分钟讲明白

最近汽车圈里有个事儿,聊得特别火,就是比亚迪居然造出了水平对置发动机。

好多人第一反应都是一愣,这玩意儿不是保时捷和斯巴鲁的看家宝贝吗?

怎么比亚迪也掺和进来了,而且听说还拿了个大奖,直接用在了高端车型仰望U7上。

别吹了,比亚迪水平对置发动机,3分钟讲明白-有驾

这消息一出来,大家心里就犯嘀咕了,这到底是咱们中国汽车工业真的牛起来了,还是又一次的宣传噱头?

毕竟这块硬骨头,全世界那么多汽车大厂啃了一百多年,都没几个啃下来的。

今天,咱们就用最平常的话,把这事儿从头到尾捋一遍,看看比亚迪这回到底是不是在“吹牛”。

首先,咱们得搞明白,这个听起来很高大上的“水平对置发动机”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其实原理说穿了也简单。

咱们平时开的大部分家用车,发动机里的活塞都是站着工作的,上下来回跑。

而水平对置发动机呢,顾名思义,它的活塞是“躺平”的,分成左右两边,面对面地放着。

发动机一启动,两边的活塞就像两个拳击手在对打,同时朝中间出拳,又同时收拳,非常有节奏感,所以它还有个外号叫“拳击手发动机”。

这种设计的好处非常明显,因为两边活塞运动的力正好可以相互抵消,所以发动机天生就比别的类型更稳、抖动更小。

别吹了,比亚迪水平对置发动机,3分钟讲明白-有驾

而且因为它整体是扁平的,可以把整辆车的重心降得很低,车开起来自然就更稳当,操控性也更好。

听起来这么好的东西,为什么一百多年来,全世界只有保时捷和斯巴鲁两家在坚持用呢?

原因也很现实,就是因为它天生有两个很难伺候的“毛病”。

第一个是润滑问题。

你想啊,活塞是横着放的,受重力影响,机油肯定会往下流,都堆积在气缸的下半部分。

这就造成了一个很尴尬的局面:下半边“油得发腻”,润滑过度;上半边却像干旱的土地,机油很难充分覆盖到,时间长了就容易磨损。

第二个是偏磨问题。

同样是因为重力,活塞在水平运动的时候,它自身的重量会一直压在气缸的下半部分,导致下面磨损得比上面快得多。

这就好比你拖着一个箱子走路,肯定是箱子底面磨损最严重。

这两个问题是娘胎里带出来的,解决起来非常棘手,再加上它的结构比普通发动机复杂,左右两边各要一套零件,制造成本也高,所以绝大多数车企权衡利弊之后,都选择了放弃。

别吹了,比亚迪水平对置发动机,3分钟讲明白-有驾

好了,背景知识铺垫完了,现在关键问题来了:保时捷和斯巴鲁玩了一辈子都没能根治的毛病,比亚迪是怎么解决的?

这就要说到比亚迪工程师们的巧思了。

他们没有选择绕着问题走,而是直接给这个“老大难”问题动了一次“大手术”。

他们用了一套叫做“干式油底壳”的技术,配合一个全球首创的“五联机油泵”。

这是什么意思呢?

咱们用个比方来解释。

传统发动机下面都有个像油盆一样的底壳存机油,而“干式油底壳”就是把这个油盆给拿掉了,改成一个独立的油壶放在别处。

然后,那个“五联机油泵”就像一个超级强力的心脏,它有好几个泵同时工作,一部分像吸尘器一样,通过十几条管路,把发动机各个角落里用过的废油,连带着空气泡沫一起,强势地抽回到那个独立的油壶里。

这样一来,发动机底部就不会有机油堆积了。

另一部分泵呢,则像高压水枪,把干净的机油精准地、高压地喷射到最需要润滑的地方,特别是那个以前总“喊渴”的气缸上半部分。

别吹了,比亚迪水平对置发动机,3分钟讲明白-有驾

这一抽一送,形成了一个完美的循环,彻底解决了润滑不均匀和偏磨的问题。

可以说,比亚迪是用一种非常聪明且硬核的工程技术,攻克了一个世界级的百年难题。

那么,又有一个问题浮现在我们脑海里:比亚迪费这么大劲,花这么多钱,非要去啃这块硬骨头,图什么呢?

难道就是为了证明自己技术牛吗?

其实,这背后有着非常现实的工程需求。

比亚迪在设计仰望U7这款车的时候,目标就是要把它打造成一台性能极致、空气动力学也做到极致的超级轿跑。

这就要求车头必须设计得非常低矮扁平,才能像刀子一样切开空气,减小风阻。

可问题是,仰望U7还搭载了比亚迪的“易四方”技术,光是车头部分就塞进去了两台大功率的电动机,留给传统发动机的空间已经被挤压得非常小了。

我们常见的直列发动机,高度一般都在700毫米以上,像个大高个,根本就塞不进去。

就在这个看似无解的困局下,水平对置发动机的扁平化优势就成了唯一的“救命稻草”。

别吹了,比亚迪水平对置发动机,3分钟讲明白-有驾

比亚迪最终把这台发动机的高度做到了惊人的420毫米,比普通发动机矮了一大半,甚至比以扁平著称的保时捷911同排量发动机还要再低12.5厘米。

这个极度扁平的“身材”,让它能够完美地“镶嵌”在两台电机之间的狭小空间里,解决了整车布局的根本性难题。

所以,比亚迪研发这台发动机,首要目的并不是为了炫技,而是在追求极致产品力的道路上,为了解决一个实际的工程难题而做出的必然选择。

而这个选择带来的回报也是巨大的。

首先,发动机这个全车最重的部件之一被压得极低,整辆车的重心也跟着降下来,操控稳定性和过弯极限都得到了质的提升。

其次,前面提到的那种因为活塞对向运动而相互抵消振动的物理特性,让这台发动机运转起来极其平顺安静,大大提升了整车的豪华感和舒适性。

作为一台插电混动车型的心脏,它既可以在需要的时候作为增程器高效发电,也可以在急加速时直接驱动后轮,与电机协同工作,让这台庞大的轿车即便在电池电量不足的情况下,也能爆发出4.1秒破百的惊人性能。

回过头来看,比亚迪成功研发并量产水平对置发动机这件事,它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一款新产品的诞生。

它像一个清晰的信号,告诉我们中国的汽车工业,尤其是在技术含量最高的核心动力总成领域,已经不再是那个跟在别人后面模仿和学习的角色了。

我们不仅有能力去制造,更有智慧去创新,去解决那些连国际巨头都感到头疼的根本性技术难题。

这背后,是长年累月对研发的巨大投入,是对技术极限的不懈挑战,更是我们国家整体工业实力和工程师智慧的集中体现。

它让我们普通老百姓看到,中国制造正在实实在在地向中国创造、中国智造迈进,这无疑是一件值得我们每个人感到骄傲和自豪的事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