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车展刚收官,满场新车堆着——增程车的风头,几乎能“冲击波”出一道热浪。
刚走进展馆,视线就被各路增程车刷屏,一眼望去,五辆里差不多能遇上一辆挂着增程标签,谁说新能源只是纯电的主场?这年头,增程车才是主力军踢正选了。
关键是,这股火不只是局部升温,是遍地开花,大家都来分蛋糕,十六万到三十万,你挑吧,便宜到贵都有,价格跨度能把钱包拉到萝卜那么长,真让人直呼内行。
你要说消费者的选择多了,这点我同意,但不是光有多就够味儿,藏着门道的东西得仔细扒一扒,别光看个表皮。
增程车这名字,听着热闹,但要是功夫不到家就是空炒。
今年热门的三款,问界M7、尚界H5、昊铂A800,这排列组合简直就是车圈大乱斗。
问题来了:为啥年轻人、小白用户,包括老司机,都开始盯上增程车?爽点到底在哪?
到底是大牌加持?还是性价比轮番刷屏?亦或者是智能系统、续航能力在暗地里上演“反转大戏”?
如果你也是追新科技、怕续航焦虑的主,今年这些新车真的不容错过,但买车谁会只图新鲜,来点真情实感好伐。
这个市场热得发烫,但我的疑问也有三重门:
1、价格跨度那么大,配置和性能真的能保证你花的钱都值?
2、续航到底是门面还是真材实料?高价旗舰都被平价新秀赶超,怪不怪?
3、品牌溢价和智能网联,到底谁说了算?用户是买科技,还是买情怀?
一场车展下来,这三个问题回荡脑海,像块大石头,一刻也没消停。
这三款车,表面一锅端,其实各有玄机。
尚界H5,凭啥一出场就成“价格屠夫”?看着这标签,心跳加速。
上汽和华为强强联合,鸿蒙智行一贴,科技粉和品牌粉都乐开了花。
16.98万的起步价,简直是增程SUV定价卷王,毕竟这个数字对工薪阶层和998吃鸡党的诱惑力,你懂的。
车身轴距2840mm,中型SUV里不算大佬,但也不是小家伙。
32.6度宁德时代电池,配150千瓦电机,能跑230公里纯电——你要开去城区上班,两天不用充电也不虚。
讲真,这个续航在同价位基本就是YYDS,别的对手只能悄悄赚点边角料。
更重要,智能化配置火力全开。
华为ADS辅助驾驶直接下放到十六万级别,说实话,这操作比618大促还狠。
座舱科技感拉满,中控大屏和方向盘设计挺实用,摸起来也算顺手省心。
外观没太多花活,主打一个耐看耐用——给个家用车的稳妥感。
但你要细抠,也不是没有短板,空间一般,质感中规中矩,有点“工具人”气质。
如果是实用主义者,这车妥妥能冲,但要是追求仪式感、豪华,这价位你别强求,想要娃娃机里夹出LV,哪有那么巧。
转到昊铂A800,旗舰身份响当当。
你要是只看身材指标,那是真的帅,5130mm的车长配3020mm轴距,霸气侧漏到停车位都得量尺寸。
外形设计看着高级,贯穿式灯带、隐藏门把手,细节控喜欢这些新潮玩意,会觉得丢脸丢不了,说白了瞄准的就是有点小资情调的用户。
但续航只有178公里,这就有点“神转折”。
你要说旗舰,就该有旗舰的续航,结果给你来个低于便宜板的成绩,年度迷惑行为大赏预定。
售价直逼三十万,续航却露馅,不免让人怀疑是不是把预算都砸外观去了,内在没吃饱。
广汽昊铂只做增程动力,不上纯电,也许有自己的技术情怀,但这么玩市场很容易让人举红旗喊:大哥,这策略是不是有点固执?
车内空间和舒适度倒是没啥好挑,毕竟大车身撑场面,豪华配置一水儿上齐,但如果动力体验和续航拉胯,车主的焦虑也不是盖的。
说到问界家族,华为系增程,直接来个“豪华全家桶”。
新M7预售价32.8-38.8万,定档9月23日上市,节点卡得精准,市场热度烘得比热干面还热腾腾。
不仅M7,全员集体亮相:新的M9、M8、还有那台M5 Ultra。
智能化配置直接飞跃,HUAWEI ADS 4和全新途灵平台,可谓把科技力堆了一整筐。
30万-40万的价格区间,用6款车型打出层次感,用户可以凭钱包选难度,渗透率直接拉满。
再看阿维塔06 Ultra增程版,26.99万标签也不落下风,330公里纯电续航,让人直呼科技真卷。
宁德时代5C骁遥超级增混电池,技术流们拽着数据能聊半天。
华为乾崑ADS 4和鸿蒙5的组合,“首批搭载”这五个字就值千金,数码控直接原地爆炸。
表面看绚烂,实则各有隐忧。
首先,增程技术飙升,但实际续航和价格仍呈现迷之反差。
价格高的旗舰,反而不一定性能领先,“用钱砸出来的不都是王者”,这话讲出来有点戳心。
便宜的新秀起步即高配,性价比让人咋舌,豪车却被性价比车抢了头条,车圈真是“打工人逆袭”的现实剧本。
但功能体验、驾驶质感、智能网联,有时却得靠旗舰级撑场面,不是说便宜就一定划算,你还得看日常用车场景,能不能“见世面”。
续航焦虑没完全消除,纯电再高也得看电池稳定性、充电便利,增程器匹配是不是靠谱,否则数据再美也只是PPT上的繁华。
别忘了品牌溢价这一关,有些人买车就是冲标,科技都是附带条件。
华为、广汽这种品牌,带劲效果不是一般高,车主亲友圈子里能吹半年。
但有时候首选,未必就是最适合。
其实,增程车今年成了车展的超级焦点,是因为技术进步看得见。
纯电续航逼近300-400公里,车企都在嘚瑟自己的续航实力,全国充电桩布局也在加速度。
智能化配置,越来越接近高端手机的体验——你要想,十几万的车能上自动驾驶,那种优越感,试一次难舍难分。
不过此消彼长,车企还是要把质量和体验“落到链条上”,别光做宣传、拉风口,拼一时眼球,后期要跟得上。
用户买车可不只是“拔草”,养护成本、保值率、用车品质,一样关键。
不少人提到纯电,还是会怕“里程焦虑”,增程正好解决了这点,但动力模式能不能长久耐造,才是买家心里的“一道坎”。
退一步来讲,增程车的春天远没到收官。
谁能笑到最后,得看市场的选择,用户的钱包和口碑说了算。
厂家们“你方唱罢我登场”,炒热了数据,也重塑了新能源市场的江湖格局。
但说实在的,除了潮流和技术,老百姓买车还是得看家庭实用与日常开销,口径不给力再好看的参数也难撑门面。
说白了,这几款增程车,谁都能成爆款,但都要用时间和销量证明,不是随便拍胸口能定结果的事。
你愿不愿意为了更长续航、更强智能上车?你是否会为品牌标志买账?
我个人觉得,还得结合用车环境,预算,自己习惯,才是最地道的选购逻辑——毕竟“性价比王”和“牌面担当”,不一定能成为同一个人家的座上宾。
就我逛展台一圈的观感,今年的成都车展给了增程车新的起点,但技术和价格的“奇异组合”还需要实打实的市场反馈来检验。
你会选哪款?或者,你觉得增程车的下一个进化方向应该是什么?
车圈交朋友,评论区见!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