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每次看到这种大而全的汽车按键教程,我都觉得特别魔幻。
就像一本《新华字典》,它告诉你每个字都认识,但你还是写不出一篇《滕王阁序》。这种教程的本质,就是承认了一个悲哀的事实:如今的车,在基础功能上,已经复杂到需要“说明书”才能开的程度了。这简直就是对“工具”这个词的终极侮辱。
这不是进步,这是车企集体“不务正业”的铁证。他们把一个本该是“压缩毛巾”——扔水里就能用——的玩意儿,硬生生给你搞成了一个需要渡劫飞升才能掌握的“修仙法器”。每一个多出来的、藏在二级菜单里的按钮,都是产品经理们为了KPI和年终奖,献祭给消费主义魔神的又一个无辜灵魂。
【犬儒主义的上帝视角】开始启动。你看,车企这场大型的行为艺术表演,核心剧本就一个:制造焦虑,然后贩卖解决方案。先用一百个你根本用不上的按钮把你搞晕,让你觉得自己是个驾驶白痴,然后再推出一个“智能语音助手”或者一个更简化的“Pro版”车型,告诉你:“看,我们解决了你们的痛点。”
绝了。他们自己创造问题,然后把自己包装成解决问题的英雄。三体人看了都得气活过来,直呼内行。
我们先说最典中典的灯光和雨刮。在那个车还只是车的年代,灯光拨杆就跟开你家电灯开关一样,啪嗒,开了;啪嗒,关了。远光近光,推一下拉一下,肌肉记忆,童叟无欺。但现在呢?AUTO档成了标配,听起来很智能是吧?诶,讲真,我作为一个跑过不少夜路的中年人,对这个AUTO档充满了不信任。
它的逻辑就像一个刚毕业的实习生,永远在你觉得该开灯的时候它不开,在你觉得没必要的时候它瞎亮。尤其是在黄昏或者过那种长短不一的隧道群时,它的反应永远比你的判断慢半拍。这种半吊子的智能,比纯粹的笨蛋更可怕。它会让你丧失警惕,然后在一个关键时刻,背刺你。我宁愿要一个完全由我掌控的“笨蛋”,也不要一个自作聪明的“半智能”。最好的灯光,永远是你自己根据路况亲手打开的那一盏。但能过,就是能过。这才是驾驶的本质。
然后是雨刮。同样是AUTO档,同样的问题。它永远搞不懂什么是毛毛雨,什么是前车溅起的泥点子。大雨它刮得不够快,小雨它又在那疯狂干刷,发出那种能让你心率失常的噪音。这时候,你还得伸手去手动干预。就问你怕不怕?一个为了“解放双手”的设计,最后变成了“增加手动操作”的累赘。这不就是当代科技圈最流行的那个烂梗么?“为了这碟醋,我才包的这盘饺子。”
这种设计的核心,不是为了让你方便,而是为了让配置单上多一行字。多一行字,就能多一个营销的噱头,就能让那些产品道士在发布会上多吹五分钟牛逼。他的PPT不是商业计划书,是飞升用的符箓。他们不关心你下暴雨时看不清路,他们只关心自己能不能靠这个“智能雨刮”的故事,在内部评审会上拿到S级绩效。
接下来,我们聊聊那些所谓的“舒适性配置”,比如空调和座椅加热。这块儿简直是玄学重灾区。
以前的空调,三个旋钮走天下:风量、温度、吹风模式。简单,粗暴,有效。现在呢?一个大屏幕,把所有功能都给你集成进去。夏天开车,你想调个风量,得先在屏幕上戳半天,从导航界面退出来,找到空调控制,再小心翼翼地在那个反光的屏幕上滑动。就这几秒钟的分神,前面可能就突然杀出来一个外卖小哥。这哪里是提升舒适性,这简直就是用生命在调节温度。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把汽车工程师比作修仙的道士可能有点离谱,但你仔细想想,他们追求的那些“用户体验”,不就是一种玄学么?
再说座椅通风加热。这玩意儿本来是好东西,谁用谁知道。但现在也被玩坏了。很多车企,尤其是新势力,特别喜欢把这个功能和“订阅服务”捆绑在一起。硬件给你装上了,但想用?对不起,请按月付费。这操作骚不骚?这就好比你买了一双鞋,鞋带是送你的,但你想系鞋带,得办个会员。同行看了也得傻。这已经不是掀桌子了,这是直接把餐厅给爆了。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
然后,高潮来了——驾驶辅助。定速巡航,ESP,这些东西的出现,本来是为了在特定场景下降低驾驶疲劳,提升安全。但现在被包装成了“自动驾驶”的入门体验。
我跟你说,在中国任何一个节假日的高速上,试图使用定速巡航的行为,都约等于一种行为艺术。前车一个急刹,你一脚踩停;旁边一个加塞,你又得减速。你的右脚在油门和刹车之间反复横跳,比玩跳舞机还累。定速巡航?它只能定速,它定不了别人的素质。
至于更高级的L2、L3级自动驾驶,那更是重量级。我一直有个暴论:自动驾驶技术的成败,关键不在特斯拉,不在激光雷达,而在中国街头那些神出鬼没的“老头乐”。任何AI模型,在“老头乐”那种不讲道理、无视规则的蛇形走位面前,都得宕机。只要大爷躺得快,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你那几十个传感器,几百TOPS的算力,在那一刻,都比不过大爷脸上的皱纹有说服力。自动驾驶的终极奥义,不在于识别万物,而在于参透人性。
所以,你看,车企把这些功能吹得天花乱坠,什么解放双脚,什么未来出行。我作为一个真的拥有过几台不同品牌车的人,告诉你一个真相:这些功能最大的价值,是你在买车前看配置单时,会觉得“哇,好牛逼,值了”。但真正在你日常通勤、接娃买菜的路上,90%的功能,你一年都想不起来用一次。它们就像健身卡,办了,就等于练了。
最后说说所谓的“品牌玄学”。为什么有些车,比如奔驰,可以把一套被吐槽了八百遍的车机系统卖那么贵?为什么特斯拉把所有按键都取消掉,还有那么多人去当“信徒”?
因为对他们来说,车标就是最大的那个按键。按下那个标,就启动了所有的信仰。会买特斯拉的人,就是喜欢特斯拉本身,他要的就是那个极简的、充满争议的、仿佛来自未来的感觉。你跟他聊实体按键的便利性,他会觉得你很可笑,像一个古代人跟现代人讨论为什么不用毛笔写字。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有时候,我怀念那个只有三个旋钮的捷达,开起来像个拖拉机,但一切尽在掌握。但你又不得不承认,特斯拉那个大屏幕,就是一种筛选信徒的仪式感。
所以,别再收藏什么按键大全了。那玩意儿没用。这就像给你一本武功秘籍,但你内力是零,一样被人一拳撂倒。
真正的解决方案是什么?是等待一个“掀桌子”的颠覆者。一个疯子,一个不按套路出牌的“道诡异仙”。他会推出一款车,上面除了方向盘、油门、刹车和双闪,几乎什么都没有。没有大屏,没有语音助手,没有座椅按摩,没有订阅服务。它唯一的优点就是,能开,可靠,而且便宜到让所有同行都心态爆了。
当所有人都忙着给汽车做“加法”,把它变成一个臃肿的、复杂的、需要学习的电子产品时,那个敢于做“减法”的人,那个敢于把汽车还原为“工具”本质的人,才会是最终的胜利者。
他会告诉所有人:别整那些花里胡哨的了,不装了,摊牌了。
能跑,就行。
能停,就行。
能响,就行。
最靠谱的安全配置,不是什么儿童锁,而是让你家孩子从小就明白,瞎动车里的东西会被揍一顿。物理法则永远比电子锁管用。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