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崩溃!俄罗斯汽车工业在中国品牌竞争与结构性衰退下停滞

俄罗斯的汽车市场,哎,真是让人大跌眼镜。前两年,2023和2024,看着还挺热闹,像是“回光返照”一样,销量蹭蹭往上涨。可谁能想到,今年一下子就“急刹车”了,直接掉头向下。

表面上,这好像是中国品牌的全面胜利,把西方品牌留下的空位都给填满了。但说实话,这哪是什么胜利啊,分明是场大麻烦的序幕!你看,今年第二季度,俄罗斯想给中国进口车设点门槛,结果呢?

这一限制,简直就是“捅破了最后一层窗户纸”。中国汽车出口量立马就掉了三分之一,俄罗斯本土汽车工业那点儿遮羞布,也彻底被扯了下来,深层次的脆弱性暴露无遗。

现在这光景,可不是什么正常的经济波动能解释的。新车卖不动,贷款还不起了,违约率“蹭蹭”往上飙,工厂里也冷冷清清,开工率低得可怜。

系统性崩溃!俄罗斯汽车工业在中国品牌竞争与结构性衰退下停滞-有驾

整个市场都在往老旧二手车那边跑,大家都没钱买新的了。高加索大学的教授瓦赫坦格·帕茨瓦尼亚说得明白:“这不是暂时乱了套,而是整个行业技术复杂性、多样性、出口潜力,还有发展前景,都快没了!”

虚假繁荣的背后

市场的寒意,首先就体现在那冰冷的销售数字上。最近一个月,新车销量同比跌了11%,只剩下区区12.1万辆。再看今年前七个月,总销量更是“缩水”了整整四分之一。

业内专家们都愁眉苦脸地预测,今年全年销量可能要跌掉两成,这可不是个小数字。更要命的是,经销商的仓库里,现在堆了足足50万辆新车,卖不出去。

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之前被寄予厚望的中国品牌。这些车为什么卖不动?说到底,是钱链子断了。汽车贷款违约率同比暴涨了85%,违约总额高达320亿卢布。

与此同时,新的汽车贷款发放量直接“腰斩”,少了将近一半。这就像是给市场打了一针麻醉剂,看着热闹,实际上却在透支未来。

而这场风暴的中心,恰恰是那些曾经被视为“救世主”的中国汽车品牌。西方品牌撤走后,中国车企确实抢占了市场。

2024年那会儿,中国车一度占了新车销量的六成,进口份额更是高达77%。可这种看着挺繁荣的景象,说白了,就是建在沙滩上的高楼,一点儿也不稳固。

系统性崩溃!俄罗斯汽车工业在中国品牌竞争与结构性衰退下停滞-有驾

工业空壳子

俄罗斯汽车工业,原本设计的产能高达300万辆。可如今呢?实际产量可能连60万辆都不到,产能利用率连五分之一都达不到。

想想看,这简直是巨大的浪费!连卡玛斯和嘎斯这样的大厂,都开始缩短工时了。更让人担心的是,行业巨头伏尔加汽车厂,也传出要跟着减产的消息。

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帕茨瓦尼亚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品牌虽然迅速填补了市场空白,但它们“压根儿没在俄罗斯建起完整的生产体系”。

它们更多的是把整车运过来卖,或者就是在当地做点简单的“螺丝刀组装”。这种模式,说白了就是把零件运过来,再拼起来,附加值低得可怜。

对当地供应链的拉动作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还是牢牢地掌握在别人手里。俄罗斯本土品牌,日子更是难过得要命。

零部件短缺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本地化率也低得让人心酸。就连被寄予厚望的“国产替代”明星车型拉达格兰塔,本地化率也才46%。

而2024年整个行业的平均本地化率,更是跌到了33%。帕茨瓦尼亚教授警告说:“要是没了中国的供应,就算现在的这点儿产量,都保不住!”

系统性崩溃!俄罗斯汽车工业在中国品牌竞争与结构性衰退下停滞-有驾

更要命的是,中国品牌现在玩起了“价格战”,那叫一个狠。他们正一点点地,把俄罗斯本土企业从自己的主场上挤出去,这叫什么事儿啊!

技术退步的泥潭

面对这么大的困境,俄罗斯政府也不是没想办法。可有时候,瞎指挥比不指挥还糟糕,他们的干预措施,往往适得其反。

为了强行推动本地化生产,政府大手一挥,大幅提高了汽车回收税。本意是好的,想让大家多在本地生产。

结果呢?税率上调前,反倒引发了一波中国汽车的“恐慌性进口潮”,经销商仓库瞬间爆满,车多得根本卖不出去。

为了赶紧把这些积压的车辆清掉,经销商们不得不“大甩卖”,大幅降价。这一搞,又严重冲击了伏尔加汽车厂的生产计划,逼得他们赶紧向政府求助,要紧急援助。

更深层次的危机,是整个行业的技术全面倒退。以前跟欧美、日韩车企合作的项目,现在全停了,几十亿美元的投资也打了水漂。

俄罗斯汽车工业,就这样跟全球主流技术路线彻底“脱钩”了。当全世界都在电动化、自动化和人工智能领域你追我赶的时候,俄罗斯的汽车产业却在往回走。

系统性崩溃!俄罗斯汽车工业在中国品牌竞争与结构性衰退下停滞-有驾

它正在退化成一个技术含量低、只能满足自己国家基本需求的“封闭小圈子”。消费者能选的车型种类,也因此大大减少,选择余地越来越小。

帕茨瓦尼亚教授悲观地说,俄罗斯汽车产业现在越来越依赖中国这个唯一的外部供应商。更可悲的是,“连中国最先进的汽车技术,他们都拿不到”。

这种依赖,与其说是平等的合作共赢,不如说更像是一种技术上的“输血”,而且输的血还不是最新鲜的。

结语

表面上看,俄罗斯汽车工业的困境,是中国品牌“内卷”过度竞争的结果。但要是往深里挖,你会发现,根源在于它自身产业结构的脆弱,以及在技术路线上彻底迷失了方向。

在失去了与全球先进技术同步的机会后,它病急乱投医,试图抓住中国这根“救命稻草”。结果呢?却发现自己掉进了一个新的依赖陷阱。

这种依赖,不仅没能帮助俄罗斯重建强大的本土汽车工业,反而加速了它的“空心化”和技术边缘化的进程。正如帕茨瓦尼亚教授总结的,现在看来,“短期内,没有任何迹象能改变这种局面。”

对于俄罗斯汽车工业来说,这不仅仅是一场销量危机,更是一场关乎生死存亡的结构性崩溃。前路漫漫,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