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到吧?那会儿2020年还亏损了5501万的河南车厂,经过四年,靠客车一举赚了19亿!
这可不是空谈,是真实发生在宇通客车上的故事。
当年工人们靠焊防盗门混日子,三十年过去,这技术一提高,结果连奔驰、沃尔沃都得佩服。
从快要倒闭到一年赚40亿,为什么宇通能最终赢得胜利?这一路上,宇通到底搞对了哪些关键的事?
从绝境中崛起
虽然现在的宇通挺红火的,可回想起1990年代头几年,那日子过得真是紧巴巴的,挺难熬的。
这家1963年起步的老厂,原本主要依靠国家统一安排的订单过日子,每年要生产多少辆车、卖给谁,都是由上面统一规划好的。
一变成统购统销制度,工厂就全乱了套,完全不知道该生产啥样的车,也没人上门买。
仓库里客车越堆越多,银行账户里的钱却越来越少。
工人们拿不到工资,只能接点焊防盗门、做铁栅栏的差事来维持生活。
那会儿技术科长汤玉祥看在眼里,心里直着急,到处找新的办法出路。
他很快就想到了一门新买卖,那时候改革开放,成千上万的农民工纷纷往南跑去打工。
到了春运时节,要想买到回家的火车票,真是难如登天。于是,长途汽车就变成了大家的首选交通工具。
那会儿车上的座椅靠背全都是竖着的,坐起来特别不自在。坐个十几个小时硬座,谁能扛得住呀?
汤玉祥心想,要是把客车的座位改成床铺,让乘客可以躺着睡,醒来就能到达目的地,那该多方便啊。
说干就干,到了1993年,郑州客车厂进行改制,成立了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同一年推出了全国第一款卧铺客车。
这辆车有上下两层的铺位,每个都配有窗帘,私密性挺不错的,最关键的是可以躺着,比硬座舒服得多。
像汤玉祥预料的那样,这辆车一出炉就火得不得了。
第二年,整个客车市场的销量都跌了超过11%,可宇通却逆势飙升了98%,一下子从不怎么出名的小企业变成了行业里的黑马。
1997年,宇通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挂牌,成了国内客车行业里的第一只股票。
有了资本市场的 backing,宇通就开始大展宏图、猛推扩张计划。
到了1998年,借助募集资金,在郑州打造出了当时亚洲规模最大的一座客车生产基地,产量从不足4000辆一下子冲到了13500辆。
随之收购重庆客车厂,把手伸向了西南地区的市场,再接着兼并了郑州重型机械厂,补足了底盘生产方面的短板。
上市才六年,宇通就稳坐了国内大中型客车销量第一,把位置站稳了,市场份额差不多快到40%左右。
要知道,这还不算完,光是在国内强势称霸还不够劲,到了2004年,宇通就开始试水国际市场,那一年,出口额也就505万美元左右。
而且在高端市场方面,宇通也开始瞄准那个被日本丰田柯斯达长期占据的商务客车圈子。
从2006年起头,投入了4亿原来搞研发,还组建了超过300人的研发团队,经手了十几次设计方案的修改。
到了2014年,T7商务车正式亮相,成了国产高端商务客车中的佼佼者。
不仅如此,校车市场也跟着萎缩了。
在2008年,宇通率先推出了国内第一款美式“长鼻子”校车,还积极参与制定了国家级的校车安全规范。
这15年来,一直稳居全国校车销量的榜首位置。
到了2011年,宇通的全球客车销售量突破了4.6万辆,首次夺得了世界第一的位置。
但宇通没有满足,五年后又创下历史:
销售客车达到了70988辆,带来了358.5亿元的营业收入,净利润更是达到了40.44亿元。
那会儿的宇通,真是风光无限啊。
跌落谷底与艰难转型
谁也料不到,到了顶峰之后竟然会迎来那么大幅度的滑落。
从2017年起,国内的客运市场突然变得糟糕起来。
随着高铁线路不断加密,原本需要8个小时的汽车旅程,现在坐高铁只需3个小时就能到达。
城市地铁网络越铺越密,私家车价格也越来越实惠,不少人都懒得搭长途大巴,宁愿开车或者坐地铁。
车子卖得越来越差,宇通的营业额从358亿掉到刚过200亿,净利润也从40亿跌到个位数。
在2020年,宇通首次出现了亏损,这是它历史上的第一次。
虽然只是亏了5501万,但对于一个连续盈利27年的企业来说,这跌击还挺 sizable 的。
宇通的股价从2017年的高点开始一路走低,最低时已经跌了超过60%,分析师们也都纷纷调低了他们的评级。
有人就在说,宇通可能完蛋了,毕竟传统客车已被认为是夕阳产业,基本没什么救了。
在这个紧要关头,原先藏在幕后的人汤玉祥又重新站了出来。
他推出了“3直战略”,意思就是直接和客户对接需求,不再通过经销商来猜市场。
提供直接融资,帮助客户解决买车的资金难题。
我们提供上门服务,构建了遍布全国的售后网络。
更关键的是,宇通打算同时兼顾两个方面,海外市场和新能源领域。
事实上,宇通在新能源这块儿起步挺早的,早在1999年就研发出了第一辆纯电动客车。
比起隔壁的比亚迪来说,宇通早了整整三年才开始涉足汽车行业。
那会儿没有补贴,也没有市场,纯粹是积累技术罢了。
2009年国家开始推行新能源车,宇通的技术沉淀也就派上了用场。
到2016年,宇通的新能源客车销售量已经跑到了2.6万辆,占公司总销量差不多四成左右。
虽说每年补贴逐渐减少带来了不少亏损,但宇通依旧咬紧牙关,继续进行技术的升级改造。
王者归来的海外征途
在2018年那会儿,宇通下定决心,去参加丹麦哥本哈根的纯电动客车的招投标。
真没想到,刚把投标文件交上去,招标方就把人给赶出来了。
对方一句话就把人赶走了,直接说:“这里是欧洲,中国企业没戏。”
这种明晃晃的偏见,气得宇通团队都快炸了,不过他们也没就此放弃。
他们不是直接硬碰硬,而是跟丹麦人商量,安排电动客车在那边最恶劣的环境里试行一年。
要是达到了之前说的性能标准,再考虑买东西也不迟。
为了这个目标,宇通的工程师们直接呆在当地,24小时盯着车辆的各项数据,不停地调试和改善电池系统。
最后,宇通的车跑出了374公里的续航里程,达成率高达97.3%。
2019年,宇通一下子占据了丹麦纯电动客车市场的半壁江山,达到了50%的份额。
消息一传开,挪威、芬兰、冰岛接连开始下单,法国更是一下子买了上百辆。
三年之后,宇通在欧洲纯电动客车的销量已经超越了奔驰和沃尔沃,稳坐销售第一的位置。
这就说明,技术水平才是真正打动海外市场的关键所在。
宇通的电池技术已经达到了15年的使用寿命,累计行驶里程达到150万公里,性能衰减不超过20%。
快充技术也是一大亮点,新一代的充电系统功率能达到兆瓦级,1分钟就能充进10度电,十分钟差不多能搞定充满。
在智能方面,宇通那款L4级别的自动驾驶客车“二代小宇”已经拿到中国、美国、新加坡的道路测试许可证。
到了2024年,宇通把国产的大模型DeepSeek融入车载系统,乘客用语音就能问问路、查查天气、订个餐厅,感觉跟特斯拉的体验差不多。
不过,宇通可没就此止步,他们觉得打造一个完善的服务网络同样关键。
宇通已经在全球95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330个授权服务店,聘请了超过200名工程师常驻海外。
在哈萨克斯坦和卡塔尔,宇通都是直接兴建工厂,推行本地制造。
甚至针对于不同的市场,给出了不同的定制方案:
北欧地区更注重防寒保温,中东则强调防沙散热,东南亚主要关注防潮防锈。
在价格方面,宇通彻底改写了中国制造“便宜货”的印象。
在海外市场,宇通客车的平均售价达到了102万元人民币,新能源客车的价格更是高到220万元,比国内价格贵了超过30%。
虽然如此,订单还是一波接着一波不断涌来。
2024年,宇通的成绩单让所有人眼前一亮:
2024年,宇通销售的客车达到了46918辆,比去年涨了快25%,营收也达到了372.18亿元。预计净赚在38.2到42.7亿元之间,和去年比增长一倍多,涨幅在110%到135%左右。
海外市场卖出了1.4万辆,比去年多了37.73%,出口总额也突破了100亿元大关。
两年时间里,股价累计上涨超过三倍,市值也重新攀升到643亿。
上市27年里,总共分红达到了271亿元,差不多是IPO募集资金的九倍。
用了30年时间,宇通不光开辟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还把这条路铺到了整个世界。
结语
曾经一度濒临倒闭的小厂,经过努力终于变成了全球客车销量的领头羊;从被欧洲市场看不起,到让奔驰和沃尔沃都甘拜下风;从2020年的首次亏损,到2024年利润实现翻倍。宇通的历程告诉我们,没有永远没落的产业,只有那些不肯奋起的企业。
据新浪财经2025年2月26日报道,河南最牛的车企在海外市场打出了猛势;而在2025年1月25日的报道中提到,从一个小小的汽配厂成长为全球第一的“客车之王”,究竟凭的是什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