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八换CEO,这在汽车圈堪称奇观,不是谁都有这“勇气”和“魄力”玩这场“过山车”。
可你有没有想过,当一个品牌将掌舵者的“姓氏”作为赌注,更承载着整个集团向上突围的野心时,这就不再是简单的“瞎折腾”,而是一场关乎未来的“豪赌”。
那么,这场从2017年就已拉开序幕的“赌局”,魏牌,究竟是赢了,还是输了?
“黎明前的黑暗”:那些让人扼腕的“走歪”时刻
还记得2017年魏牌初登场时的意气风发吗?
VV5和VV7,那两款车,简直就是颜值与实力并存的“明星选手”。
2018年,销量直冲13.9万辆,背靠长城这棵大树,加上星光熠熠的设计团队,一切似乎都在预示着一个腾飞的开端。
然而,“世事无常”,正如古语所云:“乐极生悲,得意忘形。”
就在这关键时刻,设计师皮埃尔·勒克莱的离职,仿佛是按下了一个“暂停键”,整个团队瞬间失散,产品线也随之失去了原有的“灵魂”。
外观内饰的同质化,风格的彻底消失,让曾经的“明星”黯然失色。
更致命的是,魏建军先生当时做出了一个“不走寻常路”的决定——“不做轿车”,将重心完全放在SUV领域。
本意是想复制哈弗H6的辉煌,深耕细作。
可“欲速则不达”,一条腿走路,如何能跑得远?
特别是在2019年之后,当小鹏、理想、蔚来、特斯拉这些“新势力”如潮水般涌来,疯狂抢占市场焦点时,传统品牌如果固步自封,焉有不掉队的道理?
更令人唏嘘的是,魏牌旗下的“爆款”坦克300,竟然被长城独立运营。
这其中的商业逻辑或许不难理解:分网作战,各自为政,以期实现更快的市场响应。
但对魏牌而言,这无异于“断臂求生”。
没了坦克这个销量“顶梁柱”,再看看VV系列车型更新的迟缓,以及那些听起来像咖啡馆菜单的命名——摩卡、拿铁、玛奇朵,卖的却更像是一次次“试错”。
产品力无法支撑高期望,口碑摇摆不定,定位模糊,用户最终的选择,往往是转身投向那些定位清晰、体验成熟的品牌。
技术路线的“迷航”:错判了时代的“风向标”
在新能源浪潮席卷全球之际,魏牌却选择了一条与主流略有不同的道路——大力推行DHT混动技术。
不可否认,这项技术本身具备相当的“硬核”实力,续航表现也算可圈可点。
但市场反馈,却如同一潭死水,波澜不惊。
2022年,搭载DHT-PHEV的摩卡顶配车型,价格直逼30万元,魏牌试图借此“向上突破”。
然而,现实却是销量惨淡。
问题究竟出在哪儿?
“时机”与“认知”,这两个词或许能点破迷局。
彼时,用户对混动和增程技术的品牌认知已然形成。
理想汽车已成为“智能家庭用车”的代名词,比亚迪的DM-i更是以“省油”、“好开”的口碑席卷市场。
魏牌这套略显复杂的DHT混动系统,在用户看来,理解门槛过高,自然难以激发购买欲望。
正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优秀的技术,若不能与市场需求、用户认知同频共振,也只能是“阳春白雪”,难以为继。
组织变革的“内耗”:让脚步跟不上时代的“心跳”
为了加速拥抱新能源,长城汽车曾推行过一场颇具雄心的“一车一品牌一公司”的组织架构改革。
初衷是好的,旨在提升效率,激发活力。
但实际推行过程中,资源分散、人力重复、协同成本飙升等问题逐渐显现。
魏牌,在这场变革中,似乎成了“孤岛作战”的典范。
技术革新未能及时反哺到产品线,甚至一些核心平台技术,虽然率先应用,但销量转化却迟迟未能到来。
从摩卡到蓝山,技术的进步显而易见,但却缺乏一个强有力的“代言人”,缺乏一个清晰的市场定位。
只能依靠终端销售人员的“苦苦吆喝”,用一句话来形容,魏牌的经历,恰似“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努力有余,却总与时代“擦肩而过”。
“拨云见日”的曙光:蓝山与高山,找回“初心”了吗?
然而,在经历了漫长的摸索与调整后,魏牌似乎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方向盘”。
蓝山和全新高山这两款车型,成为了品牌复兴的“希望之光”。
蓝山,以“高端智能家用SUV”的定位,去年销量突破4.2万辆,占据了品牌总销量的八成以上。
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更是市场对魏牌“找对方向”的有力肯定。
它证明了,曾经的“叫好不叫座”的困境,正在被打破。
全新高山,则将矛头直指豪华MPV市场,试图从别克GL8、本田奥德赛等合资品牌的“腹地”中分一杯羹。
这是一种直面挑战的勇气,也是对自身产品力的高度自信。
魏建军先生的底气,源于魏牌正全面践行“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
内饰不够豪华?
那就迭代工艺;渴望高阶智能驾驶?
蓝山智驾版即刻安排。
甚至,对于网络上的“吐槽”,也开始积极回应。
这种“倾听”与“快速响应”的姿态,让魏牌焕发出一种“初创公司”般的灵动。
这,或许才是魏牌能够“走下去”的唯一路径。
“问道”高端化:未来三年,魏牌的关键“考题”
魏牌的高端化之路,未来三年将面临三大关键“考题”:
平台化技术能否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性能优势?
混动、纯电、快充等技术,能否真正做到领先业界,成为市场的“标杆”?
产品设计能否精准触达用户“心巴”?
除了堆砌科技配置,能否形成独特的产品风格,构建起难以逾越的“护城河”?
品牌定位与营销战略能否“一锤定音”?
是坚持“豪华”标签,硬刚BBA?
还是聚焦“家用”场景,与理想、腾势正面交锋?
定位的清晰与坚定,至关重要。
回望过去数年魏牌的跌宕起伏,我们看到的,是中国品牌在“向上突破”过程中普遍面临的三个核心困境:
“有勇有谋”,但“系统能力”的短板依然存在。
产品在“价格战”中具备优势,但“用户心智”的争夺却异常艰难。
传统车企转型新能源,需要的不仅仅是动力系统的革新,更是对用户心理的深度洞察,这才是最坚固的“竞争壁垒”。
魏建军先生那句“赌上姓氏,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听起来热血沸腾。
但从经营战略的角度来看,它更深层次地揭示了:魏牌的成败,早已不再是品牌层面的输赢,而是关乎长城集团的整体声誉和未来估值。
魏牌,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汽车品牌,它更是长城集团为未来发展压上的“最后一张王牌”。
战略调整到位,技术路线回归正轨,现在,一切就绪,只待用实实在在的市场表现,来证明“长城,同样能玩转高端”的豪言壮语。
魏牌加油,魏总加油!
这场“赌局”,我们拭目以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