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杭州的我,花了三十多万买了辆小米SU7 PRO。刚提车那会儿还挺兴奋的,毕竟还是新车型,期待值很高。开回家第一天,一切都挺顺,倒车影像好用,座椅调节也挺顺手。第二天早上,却在车里发现了个不知名的小零件。你说奇怪不?就是一块黑色塑料件,比指甲还小,手指长短,两个卡扣,一端跟车里某个位置凑巧吻合,但我怎么找也找不到它掉在哪儿的痕迹。
我还挺迷糊的。刚开始以为是不是自己发神经,拿着零件绕着车转一圈,把座椅、脚垫、中央扶手都翻一遍。这零件放哪里都看不到啊。然后用手机拍了个照,发个截图给售后,说:这个零件你们看一下,是不是生产时掉落的?结果他们回复得挺快:请您保存好零件,别拆,安排检测。我这才心里稍微咯噔一下,感觉这事没那么简单,总会担心会不会影响安全。
于是下午两点,售后技术员来了。他们带工具,也带了个配件图册。先用专业设备连上车,读取车辆的实时数据,确认没有异常。检测完,开始拆车内装——我心里其实还挺忐忑,不知道会不会发现什么特别的问题。拆了一会儿,终于找到那个零件——居然是备用卡扣,用于固定车门内饰板的。
这瞬间我就理解了:可能装配工人在装车门的内饰板时,顺手掉了出来。因为这个东西体积小,藏在座椅底下,还真能藏得挺深。技术员还跟我说,苏7 PRO 出厂时每辆车会配备两到三粒备用卡扣,如果出现零件缺失,通常会在装配时补充完。也就是说,那天他们排查的时候,根本不可能没有发现有多余的零件,反而是我自己在车里翻个遍才遇到。
他们还检查了其他车门,所有卡扣都装得稳稳当当,没有松动,也没有松动迹象。提示我一点:这零件虽然藏得深,但对于车辆安全影响还是零——毕竟那是备用件,用于应急不是日常用件。只是这个备用卡扣掉在里面,有点像漏网之鱼,多了个不明亮点。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实际上,出厂检测会涉及十多个环节,哪个都不能漏掉。产线人再怎么熟练,也不可能让零件掉进去,但这次真的是个小插曲。记得他们还特意拿出生产检测记录,一项项比对,显示没有异常操作或者出错环节。再次确认,也没发现其他隐患。
(这段先按下不表)说真的,刚开始还挺烦的。毕竟我花了大钱买车,突然出现个不明零件,心里不踏实。售后那专业的态度倒让我心里有点释然——他们马上安排上门检测,现场拆装,细节都一一核对。
其实我还挺佩服他们的流程。比起我之前用的某国产品牌,售后反应快多了,虽然问题也不大,但处理效率是真的高。而且,他们还把那备用卡扣放回工具包里,避免我以为丢了啥大不了。你说,为什么觉得一辆车,除了质量,售后服务更能反映一个品牌的态度?
说到这里,突然想到,开车这么久,偶尔总会遇到一些意外。一开始,很多车主都怕出毛病。我想也正常,毕竟小零件掉出来,也挺吓人的。只是,真正能放心用车的,是那些车厂的配合和售后服务。
话说回来,估算一下,这个备用卡扣大概需要的成本可能也就几块钱(这点没细想过)。但它关系到几百块的整车安全感,似乎挺值的。保值率——我估计如果正常维护,开个三五年,车还能剩一大半的价值。比起买某些二手车时遇到的问题车,我这个算是还挺安心了。
第二天我特意去售后门店做了复检。整个流程他们全程陪同,检测完后,还帮我把轮胎气压调到标准值,车前后座椅都擦了干净。开车回家走高速,感觉特别顺滑,动力也充分。这个掉落零件的事,算是提醒我,以后再买新车,还是得多留心车内每个细节。
有时候我还会偷偷问自己:这次的问题,会不会是我自己平时不够细心导致的?比如到底是装配工的问题,还是检测环节漏了?(这就是典型的没细想过,但却难免会猜测的地方。)我觉得,厂家和售后,无论如何,都应该把细节做到极致——毕竟,车就像个大家庭里的成员,哪怕是一个小零件的疏忽,也会让人心里打个问号。
实际上,除了这次的小插曲,我觉得这辆车的表现还算顺心。平顺、安静,操控也跟我预想的差不多。偶尔看着中控大屏,心里还是会暗想:未来会不会哪天,又出点什么神奇的事情?
或者我也得接受,买车不可能百分百完美,就是这份悬念,才能让用车生活更真实,也更有趣。那你们折中的角度会是什么?是不是每个人心里都隐藏着个完美的疑问?
对了,你们觉得,像这次车内藏零件的事,会不会在别的品牌里也时有发生?或者,我这个例子太少了,不能代表全行业?其实我也没想太多,只是觉得,有些问题,跟人一样,都得逐一解开才行。
偷偷告诉你们,车子开了一个月了,小问题一个都没出现。倒是那个备用卡扣,成了我车辆的幸运符。每次翻开工具包,那小塑料件都静静放着,我还真挺喜欢这个小细节,毕竟,大秘密里,也总藏着点真实。
你们遇到过类似的神秘零件吗?又是怎么解决的呢?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