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知道,未来你买车的决策可能不再仅仅是盯着“销量”看?摩根士丹利最近发布的一份汽车行业研报颠覆了传统逻辑,他们指出,在未来,车企的成功不止看卖车多少,而是看能否在自动驾驶、AI具身智能和AI数据中心这“三大领域”创造新的价值增长点。这意味着汽车行业正迎来一次从卖车到卖“智能”的巨大转变。但这个转变会带来什么新问题,又会对我们普通消费者产生怎样的影响?让我们一探究竟。
汽车销量,似乎一直是衡量车企成败的关键指标。卖得越多,就越牛,这不就是最简单直接的逻辑吗?摩根士丹利的研报却提出,单纯看销量的时代将逐步成为过去。你是不是感觉有些难以接受?毕竟销量数据是我们消费者挑选车时的重要参考,是行业动态的晴雨表,是车企赛跑的计分牌。为什么销量不再那么重要了?摩根士丹利并没有把答案完全摊开,而是指出了关键线索:那些能创造第二增长曲线的车企,即不仅靠卖车赚钱,还有其他赚钱方式的企业,将成为赢家。
更加令人吃惊的是,这份研报给出了乐观的数据预测:到2025年,汽车销量预计能达到2990万辆,高于之前预期的数字。销量还在涨,为何却说“销量的时代”要过去了呢?到底什么是所谓的“第二增长曲线”?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继续追踪。
先来拆解销量上涨的原因。摩根士丹利指出,2025年汽车销量上涨靠两股“引擎”推动,一是政策刺激。部分消费者由于刺激政策的即将到期,赶着打折高峰买车,这种“政策红利期”就像商场大促销,让大家忍不住提前消费。二是车企新车型集中上市,一眼望去,市场上琳琅满目的款式着实吸引了不少购车者——毕竟消费者总爱尝鲜。这些两股力量叠加,让2025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抢购潮,第四季度销量甚至可能环比增长19%。
新能源车无疑是未来的主角。预计2025年新能源车销量将达到1520万辆,占总销量的一半。相比2024年的1200万,这次猛增看似令人欢喜,但摩根士丹利表示,这一高点并不会持续太久。为什么?2026年的销量预期却直线下调。这种“政策窗口期”的抢购趋势也曾在轿车优惠退坡以及其他政策变动时出现过,2026年的降低其实是在消化2025年提前释放的需求。
更细想,虽然销量起伏难免,但新能源车的海外市场正成为中国车企的优势领域。例如东南亚市场,目前渗透率仅约10%,新能源车以性价比高著称,在当地非常讨喜。2026年,出口预计还能微增4%。换句话说,中国新能源车在海外也有一席之地。
但问题是,如果销量不是未来车企的评判标准,那又是什么呢?研报的答案揭开了一个新世界:“3A机遇”——自动驾驶、AI具身智能和AI数据中心。这三大领域将重新定义车企的活力与竞争力。
听起来似乎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销量上涨,新能源车出口发展如火如荼,“3A”机遇显得如梦似幻。稍微冷静一下,我们却发现了暗藏的危机。首先是2025年的销量暴涨可能只是“表面风光”。提前释放的需求会让2026年的市场冷却,一些消费者甚至会因为新能源车购置税增加而买不起或放弃购买。
激烈的价格战就像汽车行业的一场“消耗战”。2024年,车企的单车利润已经下降了8%。这种无底线降价的竞争对车企来说是一种伤害。资金不足直接拖累企业的研发投入,转型的脚步自然变得迟缓。
再来看“3A机遇”,虽然听起来炫酷,但任何技术变革的背后,都有巨大的成本和风险。转型需要车企调整产能、重建技术团队、投入大量资金。当大家都盯着AI、自动驾驶等方向时,有些车企会脱颖而出,但有些却可能掉队。摩根士丹利也提醒,这场转型并不轻松,甚至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赛跑。
正当我们以为问题只是回暖与热度难持续时,研报突然抛出猛料:车企未来估值逻辑不仅变了,还可能彻底颠覆!以前给车企估值,大家看的无非是销量和利润,而未来评估的核心标准将是他们在“3A”领域取得的一切。小鹏汽车这样的企业,其市盈率可以达到25到30倍,俨然不再是传统车企,而是更接近科技公司。而那些死守传统式增长的企业,可能会被视为“落后产能”。
更具体的是,摩根士丹利提出智能电动车对车企新增的市值存在巨大潜力。到2030年,智能电动车的突破能给车企新增2到3万亿美元的市值,这个规模非常惊人,相当于全球智能驾驶市场规模的10倍。
伏笔在这里集中爆发。车企不仅靠卖车赚一次性的钱,还可以在AI技术的基础上推出订阅服务。比如自动驾驶,每月付费几百就能用高速导航辅助。这样的持续收入流比单纯卖车更加稳定,车企未来的“钱袋子”,显然会朝技术服务领域倾斜。
再精妙的计划也有阻碍。虽然“3A”带来的变革诱人,但还有一些紧箍咒在等待车企。例如转型过程中,企业是否有足够多的技术实力?研发成本是否可控?转型期内没有“利益缓冲区”,一些企业面临短期资金压力,必然难以兼顾技术革新与维持基本经营。
各方分歧逐渐扩大。一些车企认为自己必须转型,许多中小企业却觉得“不转型,活着就好”。这种两极分化下,行业内协同发展的可能性降低。同样,不少车企对政策红利的依赖更深,将自身发展寄托于突如其来的外部救助,而非内核创新。
转型的不确定性、市场风险、技术壁垒,各种不利条件让迈向未来智能的路程变得坎坷不已。这场变革没有一帆风顺,它不仅比拼技术,更挑战企业抵御危机的能力。
看似2025年以后汽车行业会迎来飞速发展,但进化的代价是什么呢?摩根士丹利的研报或许过于乐观,我们是否忽略了车企为了转型而付出的沉重代价?巨额研发资金会不会成为需要承担不起的重担?政策的一再变化会否带来滑坡效应?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反思。
站在反方立场这样的转型会不会加速部分中小车企的淘汰?即便头部企业成功突围,整个行业真的可以高歌猛进吗?更现实的问题是,我们消费者,将面对什么样的新车型、新服务,还能保持现有的消费节奏吗?
摩根士丹利的研报里提到未来车企估值逻辑从销量转向技术布局,有人说这是车企升级的必然方向,也有人担心转型成本高、难度大,可能会让部分车企失去竞争力。你的看法呢?销量真的不重要了吗?还是说技术才是车企的最终救命稻草?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