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我们就是把中国想得太好了,德国沦落到今天的田地自作自受

《我们把中国想得太好了:德国汽车帝国的自我陷阱》

德方一间会议室里,屏幕上跳出一串数字:保时捷2023年前三季度亏损9.66亿欧元。

旁边投影又换成另一页:奔驰将裁员三万人,大众宣布削减产能。

屋子里安静得能听见手表滴答声,一位高管叹出一句话,被媒体捕捉并放大成头条——“我们把中国想得太好了”。

德媒,我们就是把中国想得太好了,德国沦落到今天的田地自作自受-有驾

这句话像一枚石子投入湖心,激起阵阵涟漪,围观的人不由得问:到底是谁把自己弄到这步田地?

回头看,故事并非一夜之间形成。

十年前,2015年,国内提出“中国制造2025”,目标是让制造业升级、向高端发展。

那阵子,德方也宣传“工业4.0”,口号响亮,厂房里机器轰鸣,但企业里弥漫着一种自信——老把动作当做优势,把过往成绩当作未来保证。

德系三巨头在华销量长期领先,某些年份在中国赚到的利润占集团比重一度超过三成,这种依赖慢慢变成了依靠别人的自信。

有人形容那种心态像老拳师,一直想着靠过去的组合拳取胜,没意识到对手换了打法。

市场变化比想象来得快。

电动化、智能化浪潮兴起,比亚迪、蔚来、小鹏从市场里跑出来,产品不再只是代工贴牌的角色。

德方几家牌子开始感到冷汗,但行动并不迅速。

德媒,我们就是把中国想得太好了,德国沦落到今天的田地自作自受-有驾

电池供应链没有把握、充电标准各自为政、软件定义车辆的能力薄弱,传统发动机的强项成了包袱。

企业里有人低声说过一句话——“我们这把老牌子,再稳不过。”那句话在董事会里越传越响,结果是行动慢半拍,机会被后来者抢走。

芯片这块裂缝把问题放大。

2019年,一家中国企业收购了安世半导体,德方本以为芯片问题能缓和,没想到两年后荷兰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干预,控制权被收回。

供货链断裂,车厂库存讲数字就慌。

那阵子德方的反应呈现出两种面貌:一边抱怨外部环境不友好,另一边怯于承认内部准备不足。

国内那边应对迅速,结算改用人民币、启动替代渠道,动作干脆利落。

这对比把差距放大到公开场合,让德系高层感觉像是被按在擂台上反复敲打。

劳资关系在转型中也成了掣肘。

德媒,我们就是把中国想得太好了,德国沦落到今天的田地自作自受-有驾

工会制度保护了员工,但在需要裁员、调整产线、推行自动化时,这种保护反过来拖慢决策速度。

企业高管在闭门会里讨论最多的不是技术路线,而是怎么跟工会协商才能把转型做起来。

员工不愿失业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市场没有耐心,消费者的选择每天都在变,哪能等着谁合意再转身?

在中国,部分企业在人员架构调整上更灵活,能迅速搭建团队、裁撤不适应的岗位,效率差异逐渐显现。

政治与舆论把问题放在更大的舞台上。

面对美国对华为的限制,德方表现出相对克制;对方一旦在稀土出口政策上做了微调,就有人在德方议会或媒体里高声指责“经济胁迫”。

这种双重标准暴露在公众视野里,让产业决策被政治话语牵着走。

德系企业因此在某些时点选择观望,观望就意味着放弃先机。

国际关系和贸易规则本应是产业布局的背景板,一旦变成主角,谁也吃不下这盘棋。

德媒,我们就是把中国想得太好了,德国沦落到今天的田地自作自受-有驾

有趣的是,德方对中国市场的依赖不只体现在销量上。

某些车型或系列的利润来自中国消费者的喜好,设计和配置很大程度上围绕这个市场制定。

过去的几个季节里,德系厂商把中国当成“提款机”,每出三辆车,就有一辆出口往中国。

被视作“提款机”的对象,不可能永远奉陪着旧打法,消费者的口味会改变、竞争者会改进技术、价格战会压缩利润。

等到现实敲门时,往事已非。

在这样的背景下,媒体那句“我们把中国想得太好了”带着自嘲意味,但也像一面镜子,映出更深层的症结:自负。

德方曾是全球制造业的标杆,德国品质成了口碑保障。

信任过度让他们错把过去当作未来的护身符。

对手的进步、市场结构的重组、供应链圈层的重组,都没有被放在同等的紧迫度上。

德媒,我们就是把中国想得太好了,德国沦落到今天的田地自作自受-有驾

企业里有人用一句开玩笑的话形容这种状况——“老爷子还拿着旧地图去找新大陆”,笑过之后是尴尬。

换个角度看,这场危机也暴露出机会。

要把车重新卖回市场,需要技术、软件、供应链和心态四方面的快速调整。

技术层面,电池和电驱系统必须补强;软件层面,用户体验和OTA升级要跟上潮流;供应链上要减少对单一国家和供应商的依赖,寻找更多替代路径。

心态上,企业要学会承认不足并与竞争者平等对话。

合作并不意味着弱势,竞争也能激发创新。

德方若能把这四件事当作手里必须做的功课,翻盘还有戏。

跨国并购事件给德方上了深刻一课。

安世半导体的例子提醒所有人,资源和技术的掌控并非只靠买下就算数,政治和国际规范会在关键时刻发挥重要作用。

德媒,我们就是把中国想得太好了,德国沦落到今天的田地自作自受-有驾

企业若想稳住供应链,就要在多边合作中保证透明度和合规性,同时建立本地化的生产与研发节点,把风险摊平。

国内企业在这个环节表现出更高的灵活性,能迅速调整结算方式和供应渠道,把不利因素的影响降到最低。

媒体和公众舆论常常把责任指向外部,喜欢找一个替罪羊,指责“别人做得不够好”或者“被别人限制”。

这类说法在口碑传播上有它的市场,但对解决问题帮助不大。

真正能让局面好转的是反思。

德方若想走出窘境,需要在企业文化里引入更强的危机感,而不是在公共说辞里寻找安慰。

把目光从“谁该背锅”转到“怎么改进”,这是把事情做正的第一步。

从利益角度审视,合作空间依旧存在。

中国市场并没有关上门,相关政策也在鼓励外资公平竞争。

德媒,我们就是把中国想得太好了,德国沦落到今天的田地自作自受-有驾

只要德系能放低姿态,拿出诚意和实在的产品与服务,合作仍可继续。

放下眼中的优越感,学会在竞争中承认对方的实力,这不是输给对手,而是赢得成长的机会。

对方崛起并不意味着你就一定要萎缩,很多时候是逼着双方都变得更好。

商战里没有永恒的王者。

技术更新、消费者偏好、供应链格局都可能在一夜间重塑竞争态势。

德方若真愿意把自己当成竞争者而非裁判,就得做两件事情:第一,迅速补齐在电动化和智能化的研发短板;第二,重组供应链并提高组织决策的敏捷度。

把这两条做到位,才有可能把市场中的主动权夺回来。

回到那句被广泛引用的话:“我们把中国想得太好了。”若只是把这句话当成一句自我宽慰的台词,意义有限。

若把它当作提醒,把外界的变化当作镜子,认真检视内部问题,那这句话就像一面警钟,能把人从自满里敲醒。

读者可以留个想法:在全球产业竞争里,谁更需要改变?

当市场的门还敞开时,宁愿被现实鞭策,也不可在自负里原地踏步。

你觉得,接下来哪家传统车厂会先走出舒适圈,真正把步子迈到电动和智能化前沿?

欢迎在评论里说出你看好的名字,大家一起聊聊谁能翻盘。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