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今年汽车圈不好混,可到底有多难?
三季报一出来,谁家亏、谁家惨,谁还在硬撑,账面上都摊开了,想装都装不下去。
到底这几年车企为啥过得这么憋屈?
是市场变了,还是企业自己不争气?
这些问题其实每个人都在心里琢磨着,敢不敢往深里想?
价格战到底有没有底线?
大家都在拼命压价,谁真的能赚到钱?
先看广汽集团,老牌头部玩家,营收掉了10%,利润直接暴跌3691%,亏了43.12亿,这数字让人看得后背发凉。
广汽本田、广汽丰田这种曾经的合资金牛,现在也撑不住了。
以前靠合资轻松赚钱,现在呢?
销量掉了,价格只能一降再降,毛利率一缩再缩,利润就这样被挤干了。
你说合资模式是不是过时了?
可自主品牌呢?
讲新能源讲智能化讲高端,谁敢保证能跑赢?
广汽埃安被B端客户捆住手脚,高端车型没人买,传祺新能源慢半拍,机会窗口眼看着就关上了。
行业洗牌,不是你想洗就能洗得干净,泥沙俱下大家都得遭一遍浑水。
安凯客车看着收入涨了,44%的增长率挺唬人,其实净利润掉了61%,亏了865万。
卖得多不代表赚得多,尤其新能车这块,价格战早就打成泥潭。
成本上来了,研发还得烧钱,最后发现自己只是帮别人“做份额”,毛利率扛不住,利润全泡汤。
你说这是不是“为市场而活,为利润而死”?
多卖一台车,可能就多亏一点钱,谁还敢乐观?
再说众泰汽车,那简直像电视剧里写烂了的倒霉角色。
三季度亏了2.23亿,2024全年产量挂零,2025上半年清库存勉强出口了14台车,生产线拆了,经销商跑了65%,品牌被模仿和质量问题搞垮,售后服务形同虚设,新能源转型都变成了空头支票。
你说这种状态还有什么希望?
是不是连翻身的机会都被堵死了?
其实他们不是不想活,只是已经没啥资本活下去了。
别看长城和长安还在盈利,日子也不好过。
长城营收涨了7%,利润缩水16%,长安营收微增3%,净利跌14%。
你以为销量能扛住?
其实就是投入越来越多,价格越来越卷,大家都在拼存量市场,最后发现利润被吃光了。
现在的车企就是“拿命换流量,拿流量换份额,拿份额赌未来”,结果未来还不一定属于你。
江铃汽车营收掉了2%,利润少了35%,中集车辆营收降了5%,利润跌了26%。
你说这种日子算不算熬?
其实大家都在撑,有些人是硬挨着,有些人已经在边上站不稳了。
北汽蓝谷营收猛增56%,亏损收窄了23%,但还是亏了34.26亿。
表面上好像有点起色,其实还是烧钱换市场。
你投入那么多,最后能不能把市场变成利润,谁都不好说。
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价格战不是救命稻草,是自杀式内卷。
以前说“降价就能走量”,现在降到骨头里,卖一台车赚不了几个钱,甚至还倒贴。
新能源技术到底能不能救大家?
智能化到底是噱头还是刚需?
老品牌转型是不是都得交学费?
这些问题谁能回答清楚?
你能看见的只是今天谁亏了,谁还在撑,明天谁会倒下没人敢保证。
有人说中国汽车行业是在“集体渡劫”,但问题是,这劫到底是谁造的?
是消费端变了,大家都精打细算,还是供给端膨胀太快,车企们自己把自己卷死了?
新能源车崛起,智能网联成了标配,品牌豪赌高端,研发砸钱,工厂扩产,结果需求没涨那么快,竞争却越来越激烈。
以前是“你买我卖”,现在是“你不买我净亏”,市场结构全乱了套。
你想想,现在的购车用户还相信什么品牌溢价吗?
大家都在比配置、比价格、比补贴,谁还会为一个车标掏钱?
合资品牌以前靠技术和口碑,现在被自主品牌追着打,优势全没了。
自主品牌呢?
技术升级、智能化、设计创新,烧钱烧到天荒地老,最后发现用户认不认还得看钱包和补贴。
新能源汽车看似风口,其实风口上的猪也会摔下来。
售后服务、渠道建设、质量稳定,这些“老三样”现在还重要吗?
其实更重要。
众泰为什么垮?
就是因为售后做不下去了,质量被吐槽,品牌信任全掉光了。
产业升级不是讲个故事就能实现,最后还是要靠扎实的产品和服务。
你可以一时靠补贴和营销火起来,但要是没有持续的竞争力,市场随时会把你踢出去。
而且现在的车企是不是都在赌一个“不确定的未来”?
新能源到底能不能全覆盖?
智能驾驶多久才能成熟?
消费者真的愿意为科技买单吗?
政策红利还能吃多久?
这些问题没有答案,但大家都在押注。
有人押新能源,有人押出口,有人赌高端,有人赌智能网联。
可是赌注越来越大,赢面也越来越小,最后胜出的,可能只是少数几个。
你看长城、长安,虽然还活着,可盈利压力越来越大。
扩张、投资、研发,哪一样不花钱?
销量增长能不能覆盖投入?
价格战什么时候结束?
这种问题没人敢拍胸脯保证。
营收涨了,利润跌了,未来的路其实更窄。
整个行业现在就是“你死我活”的博弈,哪怕暂时没倒下,也是在钢丝上跳舞。
再看那些还在亏钱的企业,靠着融资、补贴、烧钱硬撑。
北汽蓝谷营收涨得快,亏损收窄,可依然亏着30多亿。
你可以说这是“烧钱换市场”,但市场能不能换成利润?
谁能保证呢?
资本能不能一直支持你?
万一资金链断了,前期所有布局都可能归零。
行业洗牌不是你扛得住就能赢,很多时候是你扛到最后发现大家都没赢。
那么问题来了,中国车企该怎么活?
是不是拼技术、拼智能、拼渠道、拼服务,谁能全都做好?
实际情况是没那么简单。
拼技术吧,研发花钱多,周期长,能不能转化成销量还不确定。
拼智能化吧,用户接受程度慢,法规政策跟不上,安全隐患多。
拼渠道吧,线下成本高,线上又难做闭环。
拼服务吧,售后体系建起来要花大钱,短期内难有回报。
每一条路都很难走,每一条路都很烧钱。
中国汽车市场到底还有多少增量?
是不是已经进入存量博弈?
如果是存量市场,价格战只会越来越惨烈,产品同质化越来越严重,利润越来越稀薄。
你能拼性价比,别人也能拼,最后都变成“薄利多销”,甚至“多销多亏”。
谁能在这种模式下活下来?
其实不是谁能打得过对手,而是谁能扛得过周期。
有没有人能跳出这个局?
有,但难。
比如比亚迪、理想这些头部玩家,确实靠技术、品牌和规模做起来了。
可是行业里绝大多数企业都在为生存而战,没办法像头部那样有资源、有资本、有时间。
技术创新、品牌建设、服务升级,这些都是长期活,不是短期烧钱就能搞定的。
真正能活下来的,还是那些把长线做好,把用户粘住,把口碑做实的企业。
其实现在这个局面,反而能逼着大家冷静下来,不想再靠投机取巧活着。
你说价格战能救谁?
顶多救一时,救不了一世。
你说补贴能救谁?
补贴没了,企业还得靠自己。
你说智能化、网联化能救谁?
用户体验和市场接受度才是硬道理。
大家拼的是底子,不是噱头。
所以说,汽车圈的生死线,不在账面数字,更在行业心态。
真正能活下来的,不是会讲故事的,也不是会玩资本的,而是那些能把产品做踏实的,能把用户服务到位的。
用心做车,用心做品牌,用心做服务,才是唯一能跑出来的路。
眼下大家都在渡劫,但渡过了这劫,剩下的才是真正的竞争者。
生死线上挣扎的,不只是企业,更是行业的格局和信心。
谁能扛过去,谁就能重新定义中国汽车市场。
那些今天还在亏的、还在卷的,未必没有未来;那些今天还在笑的,也未必能高枕无忧。
市场就是这么现实,谁都得为自己的选择买单。
大浪淘沙,谁能留下来,谁能站稳脚跟,最终还是要看谁能坚持到最后。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