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三款新车上市后,我的真实体验与选择建议
这次比亚迪的动作,不仅是对政策的一个回应,也是对用户心理的一次更新匹配。随着明年“WLTC纯电续航低于100公里不享受购置税减半”政策的临近,几乎每个车企都在忙着调整产品线来蹭政策红利。比亚迪的选择很果断,一口气拿出了三款改款车——秦L DM-i、宋Pro DM-i、宋L DM-i。要我说,比亚迪这招干得是挺得劲,刚好踩在了时间点上,既赢得政策利好,又顺了用户的心意,厂家和车主算是双赢。
它们升级了什么?
咱还是先聊聊这三款车都有哪些改动,毕竟很多人会直接奔着“省钱”去,再不懂车都能抓住购置税减半这个关键词。核心升级点很明显,那就是续航:
- 秦L DM-i:从80公里蹿到128公里,跨了一个台阶;亏电油耗最低到了2.79L,综合续航2148公里,能跑直接从帝都到上海,比不少传统燃油车的续航还远,得劲!没错,这个续航确实在日常开车时优势明显,尤其对于像我这样早晚通勤跑个20公里的城市用户,那128公里的纯电续航完全够用,长途的情况下还能靠混动模式续命。好消息是已经买了旧款的车主还能通过OTA升级,降到仅2.6L的亏电油耗,这个优化,够有诚意吧?
- 宋Pro DM-i:更像是给家庭用户设计的理想通勤车,133公里的续航基本上连家周围的生活圈都覆盖了。更妙的地方在这个悬架升级,听一位去年买了老款宋Pro的朋友提过,老款的后悬架对乡下坑洼路面的过滤效果差了点,但这次直接升级到后四连杆悬挂,坐车的人应该会觉得没那么“颠屁股”了。还有的像电子怀挡换来更大扶手空间,日常确实实用。
- 宋L DM-i:偏高端体验,用一些像云辇-C智能车身控制、高速爆胎稳定控制、座椅按摩、冷暖冰箱这样的配置讨好用户。“智能化”方面也打到了我痛点——手表控车,这功能听起来已经很科技了。宋L的高端体验对比之前的父辈级商务车,价格已经算友好了,应该是准备对中产阶级家庭“开扇门”吧!
另外还有个不起眼的事值得关注:为了控制成本,低配版本一刀砍掉一些智能配置,比如天神之眼C(主动驾驶辅助系统),连5G车载网都降到4G了。这么一对智能驾驶有需求的朋友只能咬咬牙,为了功能舒适性选中高配了。咋说呢,这种取舍虽然情有可原,但也确实有点逼消费者掉进“手里预算被掏空”的圈套。
该怎么选合适车型?
我打听了一圈,新车的版本还算清晰,这里有两个选车建议:
- 秦L DM-i,主打省心通勤:128km的低配版够够地了,这续航足够日常城市跑,带上基础智能配置比如360度影像、快充功能,200公里选它没问题。高配版适合偶尔跑长途或者周末打算带着家人开车出去浪的情况下选,因为它的动力更强劲,安全一些。预算有限的话,试着了解一下准新二手车,反正比亚迪的算法升级服务也挺到位。
- 宋Pro DM-i:中配可以说是“性价比天花板”,天神之眼C也好,手机无线充电也罢,全是日常实用配置,谁用谁知道。入门版还是会有小遗憾,除非你选它完全是代步用。至于顶配嘛,讲实话,这个座椅通风、加热功能虽然舒服,但对于绝大多数家庭用户来说不算刚需。
- 宋L DM-i:我的建议是从130km与200km的中配版里选,差价不大但是能多50%的续航。对于爱跨城跑的人来说,这个配置确实方便,至少能省点充电时间。至于顶配的天窗和其他更豪的功能,喜欢的话自然好,但实用性比不上中配来得直接实惠。
从市场到竞争,未来怎么走?
如果回头看看最近一波车企的动作,是不是有点突如其来?其实市面上的这些新能源车,已经在“拼最后的格局了”。政策卡着续航的门槛,让一部分车企必须动起来升级产品,要不然连进入赛道的资格都没有了。比亚迪无论从车企反应速度还是用户定位上,都做到了先手占位,比吉利用现有银河A7还没完全撞线的情况下,优势明显,也算捍卫了它的技术与品牌信任度。
竞争也绝对是针锋相对的,吉利、奇瑞、长安这些对家,动作恐怕不会慢。尤其是续航和用户体验的优化,大家最终比无非就是谁能在有限预算下给到用户更多。而比亚迪目前偏向“入门版先把成本压缩,优先推续航,智能减配”这套打法,怎么说呢,做法没毛病,但也确实留下了些隐忧:万一竞品不这么玩,反而强推智能化强配置低价位,市场上也得分流掉不少潜在买家。
新能源的存量市场拼到现在,我觉得已经没有哪个品牌能有绝对的优势了。接下来的方向,可能是通过不同用车场景细分,把“用户体验”做到真正贴合生活。比起用户口碑,比起品牌溢价,未来的车企更需要抓一抓我们这些消费者的真实需求。省钱、省事、省精力,汽车,到头来不还是工具吗?
以上只是我的一点吐槽。如果你对比亚迪这次的三款新车也有不同的看法,不妨一起聊聊。是不是适合自己的才是王道,价格、续航、配置、舒适,怎么权衡,全看自己怎么选了。人生这也算一种选择题,咋整,慢慢试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