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L3自动驾驶,真就这么快要来了?
工信部那边的消息一传出来,不少朋友就炸开了锅,觉得“测试名单都出来了,这不就等于咱们马上就能用上了?”
好家伙,听着是挺让人心潮澎湃的,是不是已经开始憧憬坐在驾驶座上,双手脱离方向盘,悠哉悠哉地刷短视频的场景了?
别急,稍安勿躁。
笔者作为一名在汽车圈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司机,今天就得给大家泼点“冷静水”,聊聊这背后的门道。
工信部放出风来,真不是在给大家发“通行证”,更不是在宣布谁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勇士。
他们真正关注的,是那张看不见的“游戏规则图”。
回想一下,就在L3自动驾驶的消息满天飞的时候,工信部那边也在同步推进一套极其严苛的自动驾驶强制性国家标准。
这套标准一旦成型,那可就是悬在所有车企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是它们能否真正迈入L3时代的“准入门槛”。
您说,这对那些在自动驾驶领域投入巨资的车企来说,是不是像一颗颗小石子,瞬间激起心中的涟漪?
“政策是不是要收紧了?
我们这么多年的投入,会不会打水漂?”
这种担忧,在行业里悄然蔓延,就像一场无声的暗流。
就在这种不确定性弥漫的空气中,工信部适时抛出了“鼓励L3测试”的信号。
这招,笔者看来,简直就是一招“乾坤大挪移”,巧妙地将“安抚”与“引导”融为一体。
首先,这是一种“稳军心”的策略。
工信部想借此向整个行业传递一个明确的信号:咱们不是要扼杀创新,而是要让自动驾驶这条路,走得更安全、更稳健。
发布标准、设置门槛,并非是要给蓬勃发展的技术泼冷水,而是为了确保它能行稳致远,不至于在未来遭遇颠覆性的危机。
毕竟,近些年来,车企们对“政府红线”的敏感度可谓是与日俱增。
一听到“强制标准”、“安全审查”这些词,脑海里立刻就浮现出“监管收紧”的画面。
所以,官方必须同时放出“我们依然支持创新”的积极信号,来平衡各方预期,避免不必要的恐慌。
其次,这更像是一场盛大的“英雄帖”。
工信部此举,实际上是在向所有有实力、有潜力的车企发出邀请,希望它们能积极参与到这场“规则制定”的伟大工程中来。
谁能在标准制定的过程中贡献智慧、提供宝贵的数据、分享成功的安全验证案例,谁就能在L3正式准入的那一天,占据有利地位。
说白了,这与其说是“资格发放”,不如说是一场“标准共创”的前奏,一场关于未来出行规则的集体智慧碰撞。
从这个角度来看,现在就去猜测哪家车企将“率先登顶L3”,实在是为时过早。
因为工信部当前的重心,并非是批准某一款车的上市,而是要为L3自动驾驶打下坚实、可靠的地基。
而这个“打地基”的过程,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
L3自动驾驶,它绝非仅仅是功能的简单分级。
它牵扯到一整套极其复杂的体系:责任如何界定?
法律法规如何对接?
一旦发生事故,责任如何判定?
系统的安全性又该如何进行严苛的验证?
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海量的真实数据支撑,需要反复的试验验证,更需要整个行业的广泛共识。
笔者以为,工信部现在所做的,正是在为未来的自动驾驶时代铺设一条坚实的大道。
这条路,既要守住安全的底线,又要为技术的创新留足空间。
只有当这套强制性国家标准真正落地,L3自动驾驶才会真正迎来它的“准入时代”。
届时,那些测试名单、试点车型、特定区域的划分,才真正具有实质性的意义。
因此,与其将目光聚焦于“谁能第一个拿到通行证”,不如将注意力集中在这套标准究竟会细致到何种程度?
严苛到什么地步?
又将如何做到公平合理?
这才是决定未来自动驾驶产业格局的关键所在。
用一句话来概括,工信部这次释放的“鼓励L3测试”信号,并非是“放行令”,而是一次高明的“政策沟通”。
它向行业传递了一个清晰的讯息:前进的方向并未改变,只是我们游戏的规则,需要变得更加清晰、更加成熟。
当那套强制性的国家标准真正成为现实,L3自动驾驶的精彩故事,才会真正拉开帷幕!
届时,我们再来细细品味,究竟是哪些“先行者”,能够真正驾驭这场变革的浪潮。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