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电动汽车未来的讨论又热闹了起来,焦点都集中在一种听起来很厉害的新技术上,叫做“全固态电池”。
大家都说,这东西一旦搞成了,现在电动车的那些毛病,比如充电慢、跑不远、还担心着火,就都能解决了。
而在研究这个技术的全球队伍里,日本的丰田汽车公司可以说是跑在最前面的那一个,手里握着一大把相关的核心专利技术。
可就在所有人都以为丰田胜券在握的时候,他们自己家的高管却出来说了一句大实话,让所有人都愣住了。
事情是这样的,在今年六月份丰田公司开的一个股东大会上,有股东就问到了这个全固态电池到底什么时候能用在车上。
结果,丰田的副总裁中嶋先生非常坦白地回答说:“老实说,我不知道。” 这句话一出口,现场估计都安静了几秒钟。
大家心里肯定犯嘀咕:你这领头羊都说不知道,那这事儿到底还靠不靠谱?
说好的2027年就要商业化,难道要黄了?
丰田会不会因为在这个关键技术上卡了壳,最后在新能源汽车的赛道上掉队甚至“翻车”呢?
其实,我们仔细琢磨一下中嶋先生的话,和他背后的丰田公司文化,就能看出一些门道。
他这么说,并不完全是悲观,更多的是一种对技术开发的严谨和务实。
搞科研创新,尤其是一种可能颠覆整个行业的新技术,本来就充满了不确定性。
丰田的会长丰田章男一直提倡一种“允许失败”的创新文化,就是鼓励团队大胆去闯,不要怕走弯路。
所以,中嶋先生的坦白,恰恰说明了丰田是清醒的,他们清楚地知道从实验室里的样品,到能装进千家万户汽车里的量产产品,中间还有多少困难要克服。
他后来也补充说,个人还是希望能够遵守承诺的进度,把固态电池作为开启未来的关键。
这番话的意思其实是,虽然困难重重,我们没法百分之百打包票,但我们并没有放弃,2027到2028年的目标依然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有意思的是,国内的电池行业龙头宁德时代,也表达过类似的冷静看法。
宁德时代的高管就曾公开表示,固态电池目前是资本市场炒得比产业界实际进展要热得多,做个样品出来宣传一下没问题,但要真正大规模地卖,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你看,中美日这些行业里最顶尖的玩家,看法都差不多,这恰恰说明了全固态电池的量产之路,确实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那么,丰田为了这块硬骨头,到底准备了什么样的“武器”呢?
从他们公布的一些研发数据来看,确实非常诱人。
他们宣称,丰田的固态电池充电速度极快,只需要10分钟就能充到80%的电量,这比我们现在用最快的充电桩还要快好几倍。
续航里程方面,目标是超过1000公里,这基本上就彻底解决了大家对电动车跑不远的焦虑。
而且,电池的功率和耐用性也都有大幅提升。
这些数据听起来就像是为电动车量身定做的完美解决方案。
但我们也要明白,这些漂亮的数字,大多还停留在实验室或者小规模试生产的阶段。
真正到了大规模生产的时候,情况就复杂多了。
工厂要考虑成本控制、产品质量的稳定性、还有绝对的安全性,这些因素都可能会让最终产品的性能打一些折扣。
为了实现这个宏伟的目标,丰田的整个公司战略都和它紧密相连。
丰田提出了一个“多路径”的碳中和战略,意思是他们不会把宝都押在纯电动车上,而是会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情况,同时发展混合动力、插电混动、纯电动和氢燃料电池车。
但在纯电动车这个分支上,全固态电池被他们定位为决胜的关键,是解决充电、续航这些核心痛点的终极武器。
为了给未来的电池生产铺路,丰田已经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投资了140亿美元,建设了海外第一家电池工厂,从2025年开始就要全面供货,这既是为了满足当前的市场需求,也是在为未来生产固态电池打下基础。
当然,光靠自己闭门造车是不行的。
丰田很早就找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合作伙伴——出光兴产。
这家公司听名字可能有点陌生,它其实是日本一家传统的石油公司。
一个炼油的怎么会和电池搞到一起呢?
这正是奇妙之处。
丰田研究的固态电池技术路线,需要用到一种含“硫”的化合物作为电解质,而出光兴产在长年的炼油过程中,跟“硫”打了半个多世纪的交道,积累了全世界顶尖的处理技术和经验。
两家公司一拍即合,从2013年就开始合作。
现在,出光兴产已经不只是提供材料了,他们正在大力投资建设生产线。
比如,他们计划在2027年之前建成一个年产能达到千吨级的硫化锂生产设施,这正是固态电池的核心原料。
同时,他们还在不断扩大固态电解质的试生产规模。
可以说,丰田的固态电池能不能按时造出来,很大程度上要看出光兴产这个“神队友”的生产进度给不给力。
有了技术和伙伴,还少不了国家层面的支持。
日本政府非常看重下一代电池技术,已经把这件事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
就在2024年9月,日本经济产业省批准了一项计划,决定给丰田提供高达856亿日元的巨额补贴,帮助他们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固态电池国内生产和供应体系。
拿了国家的钱,就等于立下了“军令状”,就算前面是刀山火海,丰田也得硬着头皮往前冲。
然而,今天的全球市场竞争异常激烈。
丰田在埋头苦干的时候,世界各地的对手们也没闲着。
韩国的三星SDI也把目标定在了2027年量产,欧洲的宝马等车企也在加紧研发和路试。
而其中让丰田最感到压力的,无疑是中国以宁德时代为代表的电池企业。
虽然丰田和出光在硫化物固态电池领域的专利数量全球第一,但这并不能保证他们就一定能笑到最后。
因为在现代制造业的竞争中,专利优势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工程化制造能力、成本控制能力和市场反应速度。
这恰恰是中国企业的强项。
我们的发展思路可能和丰田不太一样。
丰田像是憋一个大招,想用一项革命性的技术一举定乾坤。
而中国的企业更像是多兵种协同作战,一边不断改进现有成熟的锂电池技术,让它性能更好、价格更便宜,一边也在同步研发半固态、全固态等各种新技术。
我们的优势在于,一旦某项技术被验证可行,我们能凭借强大的工业基础、完整的产业链和庞大的人才队伍,迅速实现大规模生产,并以极快的速度把成本降下来。
这就好比,你花十年时间铸造了一把削铁如泥的宝剑,但等你的剑出鞘时,发现别人已经用流水线生产的、物美价廉的钢刀占领了整个战场。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2027年丰田会翻车吗?
“翻车”这个词可能有点严重,但可以肯定的是,丰田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不确定性。
从他们自己公布的路线图来看,也是非常谨慎的:2027年先在少量高端车型或商用车上试用,等到2030年才考虑建立全面的量产体系。
这本身就说明了他们对大规模量产的难度有着清醒的认识。
未来的竞争,不仅仅是看谁的技术更先进,更是看谁能更快地把先进、可靠又便宜的产品交到消费者手中。
丰田能否在这场与技术、也与时间的赛跑中胜出,现在看来,确实还是一个未知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