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年底要在欧洲开1000家店,32个国家都能见到,这波扩张太猛了

2025年慕尼黑车展刚收摊。

比亚迪年底要在欧洲开1000家店,32个国家都能见到,这波扩张太猛了-有驾

比亚迪那个女总裁李柯上台讲了几句。

她说这次参展,对比亚迪来说,真的只是个。

这话听着平平无奇。

比亚迪年底要在欧洲开1000家店,32个国家都能见到,这波扩张太猛了-有驾

可我坐在台下听直播的时候,心里咯噔一下。

她不是在汇报成绩,是在放话。

她说年底前,要在欧洲32个国家开1000家店。

比亚迪年底要在欧洲开1000家店,32个国家都能见到,这波扩张太猛了-有驾

匈牙利的工厂也要投产。

德国那边的负责人叫拉斯・比亚尔科夫斯基,名字拗口得很。

他补充说,今年光德国就要建120个销售点,2026年冲到300个。

比亚迪年底要在欧洲开1000家店,32个国家都能见到,这波扩张太猛了-有驾

我还专门查了地图。

他们匈牙利工厂选址在塞格德,离德国边境开车六小时。

厂子去年就开始动工了,现在生产线都装好了。

比亚迪年底要在欧洲开1000家店,32个国家都能见到,这波扩张太猛了-有驾

首款车是Dolphin Surf,听着像海边冲浪用的,其实是辆小型SUV。

更狠的是那辆Seal 6 DM-i Touring。

插混旅行车,综合续航1505公里。

比亚迪年底要在欧洲开1000家店,32个国家都能见到,这波扩张太猛了-有驾

德国人就爱吃这种能装行李、能跑长途的旅行车。

比亚迪这回是真做了功课。

可数据一出来,脸就打上了。

德国交通局的统计,2025年前八个月,大众卖了37.5万辆新车。

市场份额两成,稳得一批。

中国品牌呢?比亚迪8563辆,占0.5%。

零跑更少,才0.2%。小鹏0.1%,几乎可以忽略。

纯电和插混这块,德国人还是认大众。

ID.3和Tiguan排前二。

中国车连榜单都没挤进去。

我在柏林的朋友托马斯跟我说过这事。

他是出租车司机,开了二十年奔驰。

去年试驾了一次比亚迪Atto 3,回来跟我摇头。

他说车是不错,安静,加速快。

但路边充电桩没人认这个牌子,导航也不提示。

有次半路没电才找到能充的桩。

他说:“车好没用,配套跟不上,谁敢买?”

这话说到了点子上。

慕尼黑车展来了748家公司,116家是中国的。

小鹏、零跑、AITO,这些名字对德国人来说,跟外星语差不多。

很多人问:这是哪个国家的品牌?中国也造车了?

更难的是市场本身。

德国到现在,电动车只占新车销量三成出头。

大部分人还在开油车。

不像挪威,电动车占比都快九成了。

李柯自己也承认,德国电动化慢,是个“硬骨头”。

可中国车企没打算退。

打法还不一样。

比亚迪押的是技术。

他们搞了个“兆瓦闪充”,说是5分钟充400公里。

我一开始不信,以为吹牛。

后来我去深圳总部参观过一次,亲眼见了测试。

一辆腾势D9,从20%充到80%,确实不到五分钟。

充电枪粗得像消防水管,现场温度飙到60度,冷却系统嗡嗡响。

技术是真的,但能不能铺开是另一回事。

他们计划明年在欧洲建200到300座闪充站。

先从德国、法国、荷兰开始。

问题是地皮贵,审批慢,电网还撑不住。

德国一个普通充电桩审批要九个月,更别说这种大功率的了。

所以比亚迪还推DM-i超级混动。

油电都能用,不用纠结充电。

我表弟在斯图加特买了辆秦PLUS DM-i。

他说公司停车场没桩,但油耗只要四升多,比坐公交还便宜。

关键是德国高速不限速,他开到180也不慌,电没了还有油顶着。

这种车,对保守用户特别友好。

李柯说他们不盯大众宝马,就想做“汽车界的苹果”。

这话我琢磨了很久。

苹果当年进欧洲,也不是靠便宜,是靠体验和生态真能把车、充电、服务串成一体,说不定真能成。

小鹏走的是另一条路。

他们在展台上摆了人形机器人,会走路的那种。

还有飞行汽车模型,四个螺旋桨,看着像大号无人机。

最夸张的是“陆地航母”,一辆主车拖着一个无驾驶室的车厢,说是未来物流方案。

展厅里全是AI两个字。

新P7号称“AI轿跑”,方向盘能自动伸缩,座椅会根据心情变色。

SEPA架构被他们吹成“智能汽车的操作系统”。

何小鹏本人没来,但发了视频。

他说原计划2025年底进60个国家,现在已经完成了。

两年前他们只在挪威、瑞典卖车,现在连希腊、葡萄牙都有门店。

慕尼黑研发中心也在筹备,招了三十多个本地工程师,一半是宝马出来的。

他还说收购其他电动车公司也在考虑中。

这话听着吓人。

不是抢市场,是要吞对手。

虽然现在份额低,但涨得快。

JATO的数据,2025年前七个月,中国品牌在欧洲占了4.8%。

比去年翻将近一倍。

十年前特斯拉独霸天下,现在销量下滑,Model 3都开始打折清库存。

麦肯锡报告说,欧洲车企从2017年起丢了五分之一全球份额。

现在中国企业和欧洲供应商在全球市场打得平手。

这行业十年就变天。

不再是慢慢来的节奏,是踩油门冲。

德国车企肯定睡不着觉。

比亚迪一家家开店,小鹏一个个挖人。

还有蔚来、吉利、长城在后面排队。

有人可能倒下,但总会有活下来的。

我在汉堡见过一辆零跑C10,停在宝马4系旁边。

车主是个年轻程序员,说买车就为省油钱。

他算过账,五年下来能省一万欧元。

虽然品牌没人认,但维修直接寄回中国。

我觉得中国车的机会不在车本身。

而在性价比和新技术的组合拳。

德国人爱车,但也开始算钱了。

工资涨不过通胀,谁还愿意多花三万欧元买标?

我认为,胜负不在今天卖多少辆。

而在谁能先建成自己的体系。

充电桩、售后网、本地化团队,这些才是护城河。

比亚迪搞闪充,小鹏搞AI,都是在建墙。

墙建好了,车自然有人买。

李柯说“这只是开始”。

这句话我信。

不只是对中国车企,也是对整个行业的一次提醒。

好戏还没。

真正的较量,从现在才开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