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新秀推“狂暴”增程车,纯电续航硬刚问界M9-理想L9?

当我们在谈论“增程车”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谈什么?是续航焦虑的终结者,还是油电之间的过渡妥协?当问界M9和理想L9已经稳坐高端增程SUV的王座,月销动辄破万时,突然杀出一批“不讲武德”的自主品牌新车型——它们不靠堆配置、不拼豪华感,而是用一套“变态”的用电逻辑,直接把纯电续航干到200公里以上,甚至宣称“插着电开,续航反超理想L9”。这到底是技术突破,还是营销话术的又一次狂欢?

我们不妨先倒回几年。2021年,理想ONE还能靠“没有里程焦虑的电动车”打出一片天;到了2023年,问界M9和理想L9已经把增程车的天花板拉到了智能座舱、空悬、激光雷达的维度。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纯电续航普遍在210公里左右(CLTC),日常通勤够用,但一旦频繁跑高速或气温骤降,实际纯电里程往往缩水到150公里以下。这时候,增程器启动,油耗和噪音也随之而来——这不就是我们想逃离的“油车体验”吗?

国产新秀推“狂暴”增程车,纯电续航硬刚问界M9-理想L9?-有驾

而如今,像深蓝S07增程版、零跑C16增程版、哪吒S猎装增程版这些新面孔,直接把纯电续航拉到了200公里以上,有的甚至标到240公里(CLTC)。更关键的是,它们的电池成本反而更低。这背后不是电池技术突飞猛进,而是策略变了:不再把增程车当“油车替代品”,而是当“纯电车+保险”来用。 你每天通勤80公里,充一次电能用三天,增程器一个月都未必启动一次。这时候,它不是“增程”,而是“备用电”。你开的,本质上是一台纯电车。

这就像你买了一台带备用电源的笔记本电脑——平时插电用,流畅安静;万一断电,还能撑几小时。可如果这台电脑的电池容量比市面上主流款还大,价格还便宜两千元,你会不会多看它一眼?

更有意思的是,这些“变态”车型往往把增程器功率压得很低。比如某款车增程器只有1.5L,发电效率却做到3.3kWh/L——这意味着它不是为了高速巡航发电,而是精准补电,维持电池在高效区间。换句话说,它不追求“边跑边发”,而是“低谷充电,高峰用电”。这种精细化能量管理,反而让整体能耗比理想L9这类大功率增程系统更低。

国产新秀推“狂暴”增程车,纯电续航硬刚问界M9-理想L9?-有驾

但问题来了:这么长的纯电续航,真的实用吗?有人反问:家里没桩怎么办?频繁充电不麻烦吗?可反向思考一下:如果你有家充,200公里纯电意味着一周只充一次;如果你没家充,20倍于普通混动的纯电里程,也意味着你有更多机会“薅”免费充电桩的羊毛。况且,现在一线城市的小区充电桩覆盖率已超65%(2024年中汽研数据),这个“假设不成立”的前提正在瓦解。

还有一个被忽略的趋势:电池成本正在加速下探。2023年磷酸铁锂电池均价0.45元/Wh,2024年已跌破0.35元/Wh。这意味着,多塞10度电,整车成本只增加3500元左右。而车企省下的发动机调校、增程器冗余设计、复杂热管理系统的费用,可能远超这个数字。这不是“堆电池”,而是经济模型的重构。

当然,质疑声也存在。有工程师指出:大电池+小增程器,在连续高速+冬季+满载的极端场景下,依然可能“趴窝”。但问题是,这种场景一年能有几次?我们是不是在为1%的极端情况,牺牲了99%日常体验的优化空间?

国产新秀推“狂暴”增程车,纯电续航硬刚问界M9-理想L9?-有驾

回到开头的问题:这些“变态”增程车,真能PK掉问界M9和理想L9吗?短期看,难。毕竟品牌力、智能化、豪华感不是一朝一夕能追上的。但长期看,它们正在改写游戏规则——当“用电为主,用油为辅”成为主流逻辑,增程车的胜负手,或许不再是“增多少”,而是“少发多少”。

国产新秀推“狂暴”增程车,纯电续航硬刚问界M9-理想L9?-有驾

未来会不会出现一种车:纯电续航300公里,增程器只有发电机大小,油箱仅30升?它不上高速,但城市通勤无敌;它不豪华,但每公里成本最低。当电动车的“本质”回归到“用电便宜、安静、响应快”,而不再纠结于“能不能跑长途”时,我们是不是该重新定义:到底什么叫“好车”?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