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路费误传再起,燃油车主用车成本仍难松口气
最近微信群里又炸锅了,说什么“养路费要回来了”,还有人晒出自家门口国道新立的收费站照片,一脸疑惑地问:是不是以后电动车也得掏这份钱?我在群里随手发了张老旧缴费凭证,顺便跟大家聊了两句。其实吧,这事每隔几年就会被翻出来折腾一遍,但真要说重启,没影儿。
我记得小时候家里那辆小面包,每个月都得去交一次养路费。那时候爸妈还会拿个本子,把整备质量、吨数啥的抄下来对着算——一吨两百块,两吨四百块,不管你是拉货还是上下班,就按死标准收。邻居老李开的是辆二手轿车,他一年到头才跑几千公里,也一样掏钱。有次他喝茶时吐槽:“这不是坑人嘛,我一个月就出去买趟菜,还不如公交。”后来有些地方还按排量算,更乱。
其实,“以路养路”这套思路没错,就是操作太死板。不管你用不用,都收一样的钱,那些年买新车的人都觉得压力大。我上大学的时候正赶上取消养路费改成油价加税,新鲜劲儿过后发现,其实就是把钱藏进油价里头了——谁开得多谁加油多,自然交的税也多。这种做法至少比以前公平点,你爱怎么跑就怎么跑。
前阵子有朋友搬到南方某县城,说那里国道突然设了几个收费站,有人瞎猜是不是“信号”。但仔细想啊,这种收费都是走哪条收哪条,不愿意可以绕着走,和当年的强制性完全不是一码事。而且电动车现在通行也是同样标准,没有单独征什么“新能源通行附加”,顶多就是高速偶尔搞点优惠活动。但师傅们修理厂聊天经常提一句:“只要不强制,你爱咋走咋走。”
说起来电动车到底能不能像燃油车那样通过充电费用分摊道路维护?这个话题群友们争论半天,有技术控举例:如果把充电桩价格调高,把维护成本叠进去,是不是合理?但现实中,大多数人直接从家用插座拉线充,一度电不到五毛,而且峰谷分时还能省不少。如果非让家庭用户也承担额外费用,那估计没人乐意配合。听维修师傅讲,现在除了公共快充桩有可能计入部分附加,其它渠道根本追不上。所以想靠调整电价来给燃油车减压,多半是空谈。
另外有人建议转向“车船税”——每年捆绑保险一起交,根据整备质量定档位。这办法倒挺接地气,毕竟越重越伤公路。不过目前只是坊间讨论,没有哪个部门真的放风说要改政策。我去年换保险的时候销售顺嘴提了一句:“以后搞不好按重量涨税呢。”结果第二天又听他说是谣言,可见这些消息流传起来很快,但落地却遥遥无期。
至于冷门配置那些事,上次修理厂遇到个哥们,他的新款SUV带自动胎压监测系统,据说能实时反馈轮胎损耗,对公路线损分析更精准。他笑称:“万一以后真跟轮胎磨损挂钩征税,我肯定第一个被盯上!”不过目前来看,只能当段子听听罢了。另外还有小众品牌尝试推出低碳认证方案,据群友自测,用这种认证车型进某些地区可以享受短期免费通行权,但实际效果有限,大多数司机还是关心日常花销而已。
生活琐碎一点讲,今年春节返乡途中碰巧堵在省界高速入口,看见前面有人拦住查车辆类型,说是临时抽检新能源免过桥费资格。我下意识看了一眼自己的仪表盘,还好没啥特殊标识,否则怕被误认为混动车型,被要求补缴。“咱普通老百姓啊,就是图个方便,”邻居王叔边等边念叨,“别一天三变政策,让人心慌。”
总之这些年来关于养护费用、道路管理的话题一直断断续续冒出来,每逢经济紧张或者行业变革,总有人借机造点谣。不过真实情况往往远没有传言那么刺激,该花的钱少不了,不该花的一分不会白掏。今年刚好碰上一波汽车圈新政风声,又引出这一茬。身边朋友早习惯各种误解与八卦,有时候修理厂闲聊比新闻靠谱。一切静观其变吧,反正生活照旧,该去哪去哪,道上的故事永远不会停歇……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信源散见于微信群聊天、维修师傅现场交流及历史缴费凭证等日常渠道。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