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个哭笑不得的事,最近看一家叫国轩高科的电池公司,财报出来,净利润同比暴涨500%多,单季度更是激增14倍,数据拉风得不行。
很多兄弟一看,哇,这是要飞天了啊,动力电池的“第三极”要崛起了。
但凡事就怕“祛魅”,你把这层光鲜亮丽的财报外衣一扒,会发现一个很“草台班子”的现实。
这感觉就像你家楼下开了十几年的面馆,老板老王一直骑个破电驴,生意半死不活。
突然有一天,他换了辆帕拉梅拉,你跑去恭喜,以为他研究出什么独家面条秘方,准备加盟。
结果老王告诉你,面条还是那个味,一碗挣两块钱,之所以发财了,是因为他几年前买的几张彩票,突然中了头奖。
国轩高科这波利润暴增,核心驱动力就不是“卖电池”这个主业,而是它早年投资的一家车企——奇瑞汽车,因为要在港股上市,公允价值变动带来了一笔高达24亿的投资收益。
这笔“彩票中奖”式的非经常性收益,直接把利润表给“美颜”到了十级。
你要是把这层美颜滤镜关掉,会发现它第三季度吭哧吭哧卖了一百多亿的电池,主营业务的净利润只有一千多万,利润率堪堪千分之一。
卖一百块钱的东西,挣一毛钱。
这哪是高科技制造业,这简直是高科技搬运工。
这就引出了一个当下新能源产业,乃至很多新兴产业里一个非常拧巴的现象:规模性不经济。
我们传统的商业逻辑是,规模越大,成本越低,利润越高。
但现在很多赛道,尤其像动力电池这种重资产、技术迭代快、竞争白热化的领域,完全是另一套逻辑。
大家玩的不是“生意”,而是“战争”。
在这场战争里,市场份额是唯一的“军功章”,技术路线是“军备竞赛”,而利润,则是可以暂时牺牲的“军需品”。
你看国轩,一方面是主业盈利能力薄弱得让人心疼,另一方面,它的市场规模扩张得极其凶猛。
装机量增速远超行业平均,国内市占率蹭蹭往上涨,储能业务更是翻着倍地干。
这种玩法,本质上是一种“烧钱换市场”的打法。
为了支撑这种打法,就必须不断融资、不断借钱。
结果就是,公司总负债超过800亿,资产负债率干到了70%以上,比行业平均水平高出一大截。
这就像一个运动员,为了冲刺金牌,疯狂打兴奋剂,肌肉看着是大了,但内脏负荷已经到了极限。
每年光是还银行的利息,就能吃掉一大块本就不多的利润。
更要命的是库存。
一百多亿的存货堆在仓库里,这是什么概念?
说明行业内卷已经到了刺刀见红的地步,价格战打得昏天黑地,大家都怕丢掉客户,只能硬着头皮生产,结果就是东西卖不掉,全变成了仓库里的“不动产”,每一天都在烧钱。
所以你看,国轩高科的现状,就是一部典型的“虚胖”教科书。
表面上看,营收规模巨大,全球排名前十,还手握大众这种顶级客户,未来还有固态电池这种“大杀器”的故事可以讲。
但里子呢?
主业造血能力极差,财务杠杆极高,经营现金流压力山大。
这种公司,你说它好吧,它确实在牌桌上,而且手里还捏着几张不错的牌;你说它差吧,它这身子骨又确实有点虚,一阵风吹过来都可能感冒。
这在历史上其实是有剧本的。
16世纪的西班牙,靠着从美洲大陆掠夺来的金银财宝(非经常性损益),一夜暴富,成了全球霸主。
但它并没有利用这笔横财去发展自己的工商业(主营业务),而是沉迷于奢华消费和宗教战争。
最后,被那个老老实实搞纺织、搞贸易、搞殖民地经营(主营业务)的英国人,按在地上摩擦。
一个靠“抢劫”,一个靠“种地”,短期看,“抢劫”来钱最快,但长期看,一个国家、一个企业,最终还得靠“种地”的本事。
对国轩高科来说,那笔24亿的投资收益就是它的“美洲黄金”,解了燃眉之急,让财报好看了不少。
但真正的考验在于,它能不能把这笔钱,以及未来融到的更多钱,真正投入到“种地”的本事上去。
它的“地”是什么?
就是技术。
那个号称能量产1000公里续航的固态电池,如果真能按时、低成本地搞出来,那它就不是“彩票中奖”,而是自己变成了“印钞机”。
与大众的合作,如果能从单纯的供应商,变成深度绑定的技术伙伴,那它就拿到了通往欧洲核心市场的“硬通货”。
说到底,现在的国轩高科,一半是制造业,一半是风险投资。
它既在生产电池,也在下注未来。
对于我们这些旁观者而言,看懂这种“拧巴”和“虚胖”,比单纯看那个暴涨500%的利润数字,要有意义得多。
因为这背后,是整个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缩影——充满了野心、焦虑、泡沫和希望。
至于它最后是成为西班牙还是英国,鬼才知道。
我们能做的,就是搬个小板凳,吃着瓜,看着戏,顺便感慨一下,原来搞高科技,跟咱们普通人过日子也差不多,都得一边吹着牛批,一边默默还着花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