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先来思考一个问题:“一家几乎凉透了的车企,突然宣布要复活,你会信吗?”威马汽车给了答案。好家伙,两年多时间没啥动静,忽然披着新东家的外衣高调打算重整旗鼓。说实话,关于威马的事,这几年八成大家都快忘了,毕竟破产重整后,大部分人的记忆就停在那里了。可就在大伙以为这台大戏到此为止时,《致供应商白皮书》一纸公告,把威马硬生生又拉回了聚光灯下。
这事让人想问:“一个曾经喊着要造平民新能源的公司,还能真的翻身吗?”咱中国这新能源领域,每天都能看到新品牌冒出来、老品牌唱衰的戏码。但像威马这样‘鬼门关’前兜一圈又拍胸脯说要东山再起的,还真不多。
复活计划,画出来当然漂亮。我不妨给大家掰扯掰扯这“复活路线图”,咱都来琢磨琢磨,这是一场有把握的背水一战,还是又一幕资本闹剧。
首先,新东家翔飞入主,法院盖章,资本鼓劲,政府背书,资源加载,动作一套一套的。就像小学写作文:“有了计划,要落实,有了落实,要创新。”人家翔飞表态得也很干脆,先砸10亿,复活基地、召回老兵加新招兵买马,一出好戏就这么拉开了帷幕。温州那边已经小打小闹开工,甚至说年内要见到EX5和E5 roll下线,年产1万起步,力争2万,猛吹一年能搞10亿营业额。这目标放两年前,或许不少人拍手称快。可把现实拉过来看,你得问一句:“这1万台车要卖给谁?靠啥卖?”
你想想,威马EX5、E5这些车型,停产时都已经有点落伍,现在再拿出来,谁为它埋单?市场不是以前的市场了。两年前消费者要“电动车”,现在要“智能电车”,两年前卖车算性价比,现在拼科技力和服务体验。同期新造车的都已经卷到雪花一样飞,油电混高阶智能、智驾辅助宣传得不亦乐乎。威马靠“1万台保底”开局,脸皮要多厚才挡得住市场风浪?
再看“三步走发展”——每一步都气势如虹。先复兴,后扩张,最终百万年销量当目标。但你仔细看看细节,什么五年十款新车,什么IPO,什么智能生态圈,未来感十足的词都用上了。这让我想起互联网创业热那会,各家PPT竞争,逻辑都差不多:“先做用户,后做闭环,再做生态,最后上市。”只是,成的有几个?PPT能唬人、能忽悠投资人,但是能唬消费者吗?能唬供应商吗?关键时刻,只有真金白银和真才实料能派上用场。
不可回避地说,政府支持是威马重启计划中的定心丸。上海、温州都露了大脸,政策层面给出了姿态。从人情世故来说,政府不愿意本地产业彻底凉凉,挽救也是为地方留点“面子”。可咱们要清楚,政府能拉你一把,拉不了你一世。补贴、税收减免、专项小组,最后还得靠企业自己造血。你说让政府帮忙协调历史债务,补几个洞还行,真要让他们掏大钱,谁能扛得住那个锅?毕竟地方债压力大家心里都有数,威马能得多大实惠,两说。
再说回头“信任”二字。别小看品牌信任危机的杀伤力——你说10万老车主,谁不寒心?之前售后服务、技术升级全掉线,一个威马手机App都没法正常用,谁敢相信下次不会重蹈覆辙?车不是白菜,买的是三年五载的承诺和后续服务。这一步如果迈不过去,你新品再多也只是旧伤口上撒新盐。
到底威马的供应链、经销网络啥样,现在大家还摸不准。如果供应商都拖欠着之前的钱,愿意跟着你继续玩吗?失信一次,大家都慌着勒紧裤腰带苟着过冬,还跟着你冒险当冤大头?新股东再有钱,市场信心才是真正的硬通货。
再说融资。前期小10亿,弟弟级别,真想搞定后面五年规划,没有百亿水平根本不够用。你看同类车企,包括最近流行的“合体”“抱大腿”,动不动就是几十亿、上百亿的融资,才能干得下去。翔飞背后是宝能?宝能本身债务重压,连自家兄弟都快扛不住,能不能抽得出钱来二次押宝?这买卖听着都像‘以债养债’,刀口舔血。
一个真正让人犯嘀咕的点是,他们不说翔飞跟宝能有什么直接勾连,但外界一查各类工商关系,大家都倒吸凉气。宝能系遍地踩雷,自己人都得时常报告家底,那翔飞要吃下威马的权利还真不轻。新股东的稳定性、投资能力,才是能不能把复活故事演下去的根基。如果资金链又出状况,第二次“鬼门关”谁还会等你?
就算公司和资本关起门来开了好几道阳光大道,产业节奏却不会特意为谁停一停、等一等。新能源市场卷成啥样,分分钟打仗。哪家不是论阵容喊口号,背地里在沙盘推演?槽点就是,威马选手还没等新鞋穿稳,就要和一众身经百战的“老油条”车企拼命——人家蔚小理赚足了市场热度,不差钱不差流量,合资大厂又靠着雷厉风行的渠道优势和技术积淀,销量起飞。你现在下场,凭啥能突围?
这么看,要不要赌一把威马“复活”的局?市场基本面毫不留情:信任没建立,产品纯靠情怀,价格战拼不起,技术创新看不到,融资能力打问号,政府帮着托底但不会替你冲锋陷阵。前车之鉴像拜腾、爱驰,都曾经有这么一阵“东山再起”的苗头,只是很快烟消云散。资本热的时候,马太效应让头部玩家愈发强大,腰部、末端只剩下“陪跑”和“被收割”的命。
当然,也没啥绝对不可能。要是新东家能把钱老老实实砸进研发,把售后欠账一个个还清,把用户信心慢慢补回来,未来五六年能跟紧市场节奏,或许有翻盘机会。可这种概率,大部分人心里都明镜似的。说句大实话,连威马自己恐怕都心虚——白皮书里明明白白写着“欢迎合作和建议”,潜台词就是“谁还愿意赌一把,我们都敞开门”。
所以说,这次威马“复活”,更像是资本和政策的联合救火,一场拉锯剧情而已。能不能化险为夷?首先要看钱到没到位、产线能不能动起来、信任能不能补得回来。如果只是“旧瓶装新酒”,隔三差五闹融资、拖售后,这样的重生无非是又一场资本周期里的背影。
最后回到最初的话题,“你会信威马能翻身吗?”换作我,也得摇摇头再观望。故事还没到“大结局”,但看得越清楚,越明白“从头再来”哪有那么容易。车企是个苦差事,割过一次韭菜,再想韭菜长回来,天时地利人和都得拼起来,比造一台新能源车还难。
愿威马磕磕绊绊走下去,现在留一份关心,但千万别轻易入局做“小白鼠”。未来中国新能源市场,不缺有梦想的造车人,缺的是把梦想变成现实的“狠角色”。这次该‘威马’演戏,咱们就别急着当观众,更别自告奋勇跑上台——圈里热闹,圈外才是真正的清醒。
本平台致力于传播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信息,若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认真核实并改进。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