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过颠簸路咯噔响,别慌,多半是这俩零件坏了,一换就静

相信很多开车的朋友都遇到过这么一个让人心里直犯嘀咕的情况:自己的爱车在平坦的城市公路上行驶时,表现得温文尔雅,安静得像个刚出厂的新车。

可一旦开上那种布满井盖的市政路,或者过个减速带,再或者拐到一条有点年久失修的坑洼小路上,底盘下面就会准时传来“咯噔”或者“哐啷”一声响。

这声音不大,但穿透力极强,每次响起都像在驾驶员的心弦上拨了一下,让人瞬间紧张起来,脑子里不由自主地冒出各种念头:“是不是哪里要断了?”“这车还能开吗?”“去修理厂会不会被狠狠宰一笔?”其实,大家可以先把悬着的心放下来一大半,因为这个现象,可以说是绝大多数家用车跑到一定年头和公里数后,都难以避免的一个“通病”,而且解决起来远比你想象的要简单和便宜。

车过颠簸路咯噔响,别慌,多半是这俩零件坏了,一换就静-有驾

咱们先来搞清楚,这个恼人的“咯噔”声到底是从哪儿来的。

在汽车复杂的底盘结构中,有一个部件是这个异响的头号嫌疑犯,它的名字叫“稳定杆连杆”,咱们修理厂的师傅们更喜欢亲切地叫它“小连杆”或者“平衡杆吊杆”。

这个零件听起来不起眼,但作用却非常关键。

您可以把它想象成连接左右两个车轮悬挂系统的一位“协调员”。

汽车的底盘上有一根粗壮的、像U形铁棍一样的金属杆,这就是稳定杆,它的作用就像体操运动员手里的平衡木,是为了防止车身在转弯时发生过度的侧倾。

而小连杆,就是两根短短的金属杆,一头连着这根稳定杆的两端,另一头则分别连接在左右两侧的减震器或者下摆臂上。

它的工作流程是这样的:当您的车子向左转弯时,由于惯性,车身会自然地向右倾斜,右侧的悬挂被压缩,车身降低,而左侧的悬挂则被拉伸,车身抬高。

这时候,右侧的小连杆就会把这个向下的力传递给稳定杆,稳定杆本身会发生扭转,然后通过左侧的小连杆,给左侧的悬挂施加一个向下的拉力,从而抑制左侧车身的过度抬高。

这么一来一回,整个车身的侧倾幅度就被大大减小了,您在车里就会感觉过弯更稳,更有信心。

同样,当一侧车轮压过一个凸起的井盖时,小连杆和稳定杆也会协同工作,把一部分冲击力分散到另一侧的悬挂上,让车身尽可能保持平稳,提升乘坐的舒适性。

问题就出在这位“协调员”的“关节”上。

小连杆的两端,都是一个叫做“球头”的结构。

这个球头里面非常精密,有一个可以在碗状底座里自由转动的球销,中间填充着润滑脂,外面再用一个橡胶防尘套密封起来,保证润滑和防止灰尘水分进入。

这个结构和我们人体的关节非常相似。

随着车辆的行驶,尤其是在颠簸路面上,这两个“关节”需要不停地转动和摆动,时间长了,或者经常经历剧烈的冲击,内部的球销和碗座之间就会产生磨损,原本严丝合缝的配合面出现了间隙。

这个间隙一旦出现,就是不可逆的。

车过颠簸路咯噔响,别慌,多半是这俩零件坏了,一换就静-有驾

当车轮再次遇到颠簸,上下跳动时,那个已经松动的球销就会在碗座里来回撞击,发出清脆的“咯噔”声。

这个声音的产生,就好像您把一颗弹珠放进一个稍微大一点的铁盒子里然后摇晃,是一个道理。

说到这里,很多细心的车主可能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去修理厂更换这个小连杆时,有的车型,师傅把车子升起来,直接在车轮旁边就能三下五除二地把旧的拆下来,新的装上去,全程甚至都不用拆卸轮胎。

而另一些车型,特别是我们很多国产品牌的车型,师傅则必须先把轮胎整个拆下来,才能腾出空间进行操作。

于是,就有人会觉得,这是不是意味着国产车的设计不如合资车,维修起来更麻烦?

其实,这背后反映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设计理念和侧重点,没有绝对的谁好谁坏。

许多历史悠久的合资品牌,它们在设计车辆时,会更多地考虑到全球市场的维修便利性和标准化。

它们倾向于将小连杆这类易损件布置在相对开放、容易触及的位置。

这样做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显著降低维修的工时成本。

根据一些行业内部的估算,这种“外置式”设计,在更换小连杆时,可以比“内置式”设计节省大约20%到30%的维修工时。

对于人工费较高的欧美市场来说,这种设计无疑更受售后体系和车主的欢迎。

而我们中国的汽车工程师们,在设计底盘时,则更多地融入了对本土复杂路况的深刻理解。

中国的道路环境多样,不仅有平整的高速公路,更有大量的城乡道路、在建工地的临时路,以及北方冬季普遍使用的融雪剂。

这些因素都会对底盘部件造成严峻的考验。

因此,许多国产品牌选择将小连杆设计得更“内敛”一些,把它藏在轮胎和刹车盘的后方。

这样做的首要目的,是为了“防护”。

车过颠簸路咯噔响,别慌,多半是这俩零件坏了,一换就静-有驾

把这个部件藏起来,可以有效地利用轮胎和悬挂的其他结构作为屏障,减少飞溅的石子、泥水直接冲击球头橡胶防尘套的几率。

橡胶件最怕的就是破损和老化,一旦防尘套破了,里面的润滑脂流失,泥沙水分进去,球头的磨损就会急剧加速。

所以,这种看似增加了维修步骤的设计,其初衷是为了提高零件在恶劣环境下的耐久性和原始寿命,是从“用”的角度出发,优先考虑了车辆的长期可靠性。

这恰恰体现了我们中国汽车工业在结合国情进行正向研发时,越来越成熟和自信的一种表现。

那么,作为普通车主,我们该如何判断自己车子的异响是不是由小连杆引起的呢?

这里有一个简单易行的小窍门:您可以找一个安全的地方,比如小区里高度不高的路肩或者一块砖头,让朋友帮忙开车,用非常慢的速度,让发出异响那一侧的前轮,反复地开上、开下这个小台阶。

您自己则蹲在车旁,仔细听。

如果“咯噔”声在车轮上下起伏的那个瞬间,非常有规律地出现,那么小连杆出问题的可能性就超过了百分之九十。

因为这个动作,就是人为地制造了两侧悬挂的高度差,强制稳定杆和小连杆进入工作状态,如果它内部有间隙,异响就会暴露无遗。

当然,最终的确诊还是需要交给专业的维修师傅。

他们会用撬棍等工具,在举升机上对小连杆的球头进行撬动,如果能明显感觉到旷量,那就板上钉钉了。

在更换时,强烈建议您左右两侧一起更换。

因为它们是同时安装、在同样的环境下工作的,磨损程度基本一致。

就算现在只有一侧响,另一侧也离“寿终正寝”不远了。

为了避免没过几个月又要因为同样的问题再跑一趟修理厂,一次性成对更换是最省心省力的选择。

至于费用,大家也完全不用担心。

这个零件本身并不贵,根据车型和品牌不同,一对质量不错的副厂小连杆,价格通常在一两百元左右,加上几十到一百多元的工时费,整个维修下来,总花费一般不会超过三四百块钱。

这对于汽车维修来说,确实只能算是个“小手术”。

所以,当您的爱车再发出那种“咯噔”的抗议声时,请不要过分紧张和焦虑,它很可能只是在提醒您:该给底盘上那两位勤勤恳恳的“协调员”换个岗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