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的工厂灯还亮着,传送带呜呜作响,几名工人无精打采地在调试一台最新款纯电SUV。空气里混着咖啡和切割铁皮的味道,办公室门口堆着厚厚一摞“股东变更申请”。如果你是那家刚成立不久的新势力车企的老板,看着投资方迟迟不回复的消息,会不会怀疑自己应聘错了行业?或者,你是那个忙着接电话的市场经理,电话那头供应商开始怀疑贵司还付不付得起货款。此刻,外面的世界还在热议汽车“新纪元”,而工厂里,有人已经开始打包准备跑路。
何小鹏一句“五年还剩五家”,听着像通关密语,却更像行业判决书。汽车圈的“屠龙游戏”,资本冷下来比冬天还冷。那些PPT比产品漂亮的品牌,全靠烧投资人的钱上路,卖三五万辆,净亏几个亿,这还叫“新势力”?去年有家光鲜亮丽的“科技车企”,一个季度裁了三轮员,还专门请来互联网大厂策划“品牌焕新”,看似一片欣欣向荣,实际连仓库的钥匙都快交给清算组了。资本烧的钱不是钱?在融资断奶面前,也就是“人走茶凉”。
新势力的真正困境是什么?亏钱、没技术、没规模。三无产品,三无企业。碰到行业寒冬,全都变成待业青年。供应商敢不给电池了,员工敢不发工资了,用户敢告上法庭了,企业家们才知道“市场考验”到底有多现实。去年爆雷的那几家,关门、清算、跑路,一套流程走下来,比追剧都精彩。坏账,烂尾,破产拍卖,皆成日常。
接下来的五年,这种淘汰赛只会加速。“谁会先被踢出局?”答案不用写在考卷上,基本是从没做过三电技术,只会买电池、电机,连车机都找外包的小型新势力。人设全靠设计,产品全靠忽悠,一轮价格战下去,成本线扛不住,合影留念都来不及。
别以为传统巨头就安全。那些国企、老牌车企,烧油二十年,发动机盖子一打开就是历史教科书。但转型做电动,做智能,反应慢半拍,系统僵化,决策像开大会——等到新产品上市,消费者早在别家门口排队了。油车利润舍不得丢,电车又打不过新势力,两头鸡肋,慢慢被边缘化。想变身?建电池厂、配智能驾驶实验室、团建辣条比赛,钱烧得欢,结果产出的智能汽车只是高配大号电视机,根本不是市场要的产品。
有些传统厂商,“用钱换未来”的速度远追不上“市场变天”的节奏。智能化和电动化不是装饰,是需要核心技术和深厚积累的转型。不是谁都能突击三年,变身特斯拉。那些熬不过来的,终归要被淘汰。
何小鹏顺便加了句,“海外车企不会走,中国市场还在。”其实,也不无道理。奔驰、宝马、奥迪,电动化虽然慢,但品牌力依旧。只要产品跟上,国内一线消费者还是愿意买单。丰田、本田这些日系巨头,电池、供应链管控一流,哪怕起步晚,将来挤进中国市场也不费吹灰之力。中国车企不止要跟身边对手厮杀,还得面对外来的“老玩家”虎视眈眈。五年之后,不见得是今日最能秀的企业能活下来,好戏还在后头。
“有本事的”,是什么?核心技术能自研,智能驾驶能突破,电池密度能提高,供应链能整合,大规模做得下,成本能控得住。这才是品牌的真正“护城河”。至于那些靠营销炒作、融资续命的,明天能不能开工都要看投资人的脸色。假智能,伪电动,把车做成巨屏游戏机就说“智能化”,L2级辅助都做不到就自称自动驾驶,本质还是“换个外观忽悠用户”。
造车不是做手机,也不是“PPT拼贴艺术”。重资产行业,供应链、技术、规模,哪一块掉链子都不是小事。五年后,能存活的品牌大概率只剩大厂中真正转型成功、新势力中技术和资金都硬的那几个,其他的散场像脱口秀收尾——一地鸡毛,观众拍拍巴掌就走人了。
对消费者来说,淘汰潮也未必是坏事。以后买车,选择变少,质量变好,售后也更规范。行业归整,资源集中,强者留存,才是良性竞争。但对那些还在努力烧钱造梦的企业来说,能否熬到五年,恐怕得跟投资人算一卦。
这个市场早就不需要“参赛选手纷纷出场”的年代了,更需要赢家通吃、优胜劣汰的现实清算。也许等新一轮周期结束,真正把技术、产品和用户体验做到极致的企业,才会站到最后——剩下的,不管新闻怎么吹,也只能在品牌墓园里排队。
至于现在还在讲故事、画大饼、拼命招兵买马的小厂们,能不能看到下一个“五年之光”,这就是一场“谁能活到太阳升起”的豪赌。就像我的工作,每次走进案发现场,都觉得到底谁能熬到最后,不是猜想,更是推理。你觉得下一个被踢出局的会是哪家?评论区高能预警,反正答案总比现场来得快。
本文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为核心,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联系我方进行修正或删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