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谈疲劳驾驶了,这根本是一场“拿命换KPI”的行为艺术

讲真,每次看到节假日返程高峰的新闻,尤其是那种“面包车追尾货车,原因是犯困”的典中典案例,我脑子里都不是什么交通安全法,而是四个大字:不装了,摊牌了。

这哪是疲劳驾驶,这根本就是一场大型的行为艺术,主题叫“用命换KPI”。你看那个伍某师傅,着急赶路,中途不休,中午犯困,咣一下就怼上去了。他不知道累吗?他不知道危险吗?他比谁都清楚。但没办法,生活这本经太难念,老板的电话就是催命符,晚到一小时工钱可能就没了,他不是在开车,他是在渡劫,要么成仙,要么成盒。

别再谈疲劳驾驶了,这根本是一场“拿命换KPI”的行为艺术-有驾

交通法规说得明明白白,连续驾驶4小时必须休息20分钟。是是是,法规写的每一个字都对,都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但它就像健身房的年卡,办了,就是一种心理安慰,真指望它把你的啤酒肚练成八块腹肌,那纯属玄学。对于一个需要“着急赶路”的人来说,这20分钟不是休息,是煎熬,是内心的天人交战。一边是眼皮在蹦迪,一边是老板在夺命Call,你让他怎么选?他只能把油门当成命运的缰绳,把方向盘当成自己的金钟罩铁布衫,然后心里默念:我命由我不由天。

别再谈疲劳驾驶了,这根本是一场“拿命换KPI”的行为艺术-有驾

所以说,疲-劳-驾-驶,这四个字的关键根本不在于“疲劳”,而在于“驾驶”这个行为背后的社会压力。这是一种系统性的BUG,你光去教育那个终端用户,说你别卡BUG啊,这不讲道理。这就好比你打游戏,服务器烂得一批,一步一卡,你怪玩家走位不风骚?坏了菜了,三体人看了都得气活了。

别再谈疲劳驾驶了,这根本是一场“拿命换KPI”的行为艺术-有驾

每次聊到这个话题,总有一帮技术宅跳出来说,未来,未来L4、L5自动驾驶普及了,就没这事儿了。车自己开,你在里面打呼噜都行。

别再谈疲劳驾驶了,这根本是一场“拿命换KPI”的行为艺术-有驾

我每次听到这种论调,就想笑。真的,太阳都要一个趔趄。你们对技术的想象力,永远停留在硅谷窗明几净的实验室里,而现实世界,尤其中国的路况,那是一本《道诡异仙》。自动驾驶的关键不在特斯拉,不在英伟达的算力,而在山东聊城的老头乐大军。

别再谈疲劳驾驶了,这根本是一场“拿命换KPI”的行为艺术-有驾
别再谈疲劳驾驶了,这根本是一场“拿命换KPI”的行为艺术-有驾

你可以构建一个思想实验。你把一台最顶级的自动驾驶汽车,扔到早高峰的菜市场门口。左边是逆行冲出来的外卖小哥,他的人生信条是“我送的不是餐,是闪电战”;右边是一个骑着三轮车卖红薯的大爷,他的移动轨迹比布朗运动还随机;正前方一个遛弯的老奶奶,突然一个Z字走位,仿佛脚下踩着凌波微步。这个时候,你那个价值几十万的“电子义父”,它的CPU估计直接就烧了。它会陷入终极的电车难题:我到底是撞死那个看起来像压缩毛巾一样随时可能散架的老头乐,还是创死那个不讲理的行人?只要大爷躺得快,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

别再谈疲劳驾驶了,这根本是一场“拿命换KPI”的行为艺术-有驾
别再谈疲劳驾驶了,这根本是一场“拿命换KPI”的行为艺术-有驾
别再谈疲劳驾驶了,这根本是一场“拿命换KPI”的行为艺术-有驾
别再谈疲劳驾驶了,这根本是一场“拿命换KPI”的行为艺术-有驾

就问你怕不怕?你引以为傲的激光雷达和毫米波雷达,在那一刻,还不如司机的一声国骂来得管用。因为人类司机在长期的斗争中,已经悟了,开车不是物理学,是心理学,是社会学,是对草台班子理论的终极实践。

我作为一个曾经拥有过特斯拉,并把它的辅助驾驶当任意门来用的中年人,我得说句公道话。那玩意儿在空旷的高速上,确实是神器,能让你短暂地感觉自己是雷电法王,掌控一切。但只要前方路况稍微复杂一点,比如突然插进来一辆车,或者前面有个飘忽的塑料袋,它就立刻怂了,比谁都快,警报声响得跟要自爆了一样。它的核心逻辑是“我看不懂,所以我选择狗带”。

别再谈疲劳驾驶了,这根本是一场“拿命换KPI”的行为艺术-有驾

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你会为它的所有不成熟买单,甚至帮它找补。但讲真,把命交给一个连塑料袋都识别不明白的程序,我还是觉得有点草率。

所以你看,问题的根源又绕回来了。技术解决不了人性的贪嗔痴,也解决不了老板的PUA。疲劳驾驶的本质,是这个掀桌子式竞争法则下的必然产物。当所有人都想着“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的时候,休息就成了一种原罪。如果说之前大家是在抢蛋糕,那现在就是直接把餐厅爆了,谁也别吃了。

别再谈疲劳驾驶了,这根本是一场“拿命换KPI”的行为艺术-有驾

同行看了也得傻,他们想不通,为什么总有人能卷到这个地步。因为他们没懂,这不是商业竞争,这是生存。加大加大加大,所有的成本都在压缩,所有的时间都在压榨,最后压出来的,就是那一脚踩向追尾的油门。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这个比喻可能有点蠢。但逻辑就是这么个逻辑。你不能指望一个快要被淹死的人,去思考用什么泳姿比较优雅。他唯一的念头就是,抓住点什么,任何东西都行。

所以官方给的那些建议,什么“保证睡眠”、“合理安排行车时间”、“有困意就停车”,都对,但都像是写给有得选的人看的。说起来服务区的充电桩,就跟便利店的关东煮一样,你永远不知道哪个是热的哪个是坏的。对于那些没得选的人,这些建议就是正确的废话。

别再谈疲劳驾驶了,这根本是一场“拿命换KPI”的行为艺术-有驾

真的,太难了,卷到最后连睡觉都是一种奢侈。

那到底怎么办?无解吗?也不是。问题的解法,往往藏在问题本身之外。所有人都盯着“疲劳”和“驾驶”,但核心矛盾是“为什么非得这么开”。你什么时候见哪个开劳斯莱斯的司机会疲劳驾驶?人家累了直接后座躺平了好吧。

所以,解决疲劳驾驶的终极方案不是提醒,也不是升级什么智能座舱,而是直接让大家都有钱到不想开车,或者开车纯粹是为了兜风。你看,问题就这么简单。只要思想一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这才是釜底抽薪,这才是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至于现在,在那个未来还没到来之前,我们能做的,也只有在每次长途出发前,摸摸自己的方向盘,对自己说一句:兄弟,今天我们不渡劫,我们回家。

慢点,就慢点吧。毕竟,大事小事,不如不出事。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