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经济学家郎咸平的一番话在网上引起了不小的波澜,他说年轻人最好别着急买车,认为买车是一种纯粹的消费,甚至是“最恶心的消费”。
这话听起来有点刺耳,但仔细琢磨一下,却戳中了很多普通家庭和年轻人的痛点。
一时间,关于“普通人到底该不该买车”的讨论又热了起来。
这辆四个轮子的交通工具,究竟是现代生活的必需品,能提升我们的生活品质,还是一个悄悄掏空我们钱包的“吞金兽”呢?
今天,咱们就站在一个普通老百姓的角度,把这笔账掰开来,好好算一算。
首先,我们要理解为什么像郎咸平这样的经济学家会把买车这件事看得这么重,甚至用上了“恶心”这个词。
其实,核心就在于一个东西的属性问题:它到底是资产还是负债?
在我们普通人的观念里,花大价钱买回来的东西,比如房子、车子,似乎都算是自己的家当,是资产。
但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能持续为你带来收入或未来能升值的,才叫资产。
而那些需要你不断花钱去维护,并且自身价值还在不断下跌的东西,其实更像是一种“负债”。
很不幸,汽车就是这后者的典型代表。
一辆新车,从你办完手续把它开出4S店大门的那一刻起,它的贬值之路就已经开始了,而且速度飞快。
你辛辛苦苦工作好几年,省吃俭用攒下了十几万,满心欢喜地提了一辆新车,以为自己的人生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但实际上,你只是把一笔可以用来应急、投资或者提升自己的储蓄,变成了一个需要你持续投入金钱和精力去“伺候”的消耗品。
它不会像投资一样给你带来回报,只会像一个无底洞一样,不断地消耗你的收入。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说买车是最糟糕的投资,确实有它的道理,尤其对于那些积蓄本就不多的年轻人来说,这几乎是把自己的血汗钱投入到了一个注定亏本的买卖里。
那么,抛开投资属性不谈,我们就从最实际的“需求”层面来看,在今天的中国,一辆私家车真的是不可或缺的吗?
这个问题可能需要分情况讨论。
如果你生活在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大城市,恐怕很多人都会有切身体会:开车出门,很多时候不是享受,而是一种折磨。
早晚高峰期,堵在环路上一动不动,眼睁睁看着地铁里的人一波又一波地到达目的地,而你还在原地听着广播里的交通路况播报,那种心情可想而知。
大城市的公共交通系统,像地铁、公交、轻轨,已经织成了一张四通八达的网,再加上随叫随到的网约车和解决“最后一公里”的共享单车,几乎可以覆盖你所有的出行需求。
在这些地方,开车带来的“便利”常常会被找车位的烦恼、高昂的停车费和堵车浪费的时间所抵消,算下来,反而是最不划算、效率最低的出行方式。
再看三四线城市或者小县城,交通状况确实好了很多,开车似乎方便了不少。
但我们也要看到,这些地方的城市规模本身就不大,很多人的生活半径可能就在方圆几公里之内。
一辆电动车或者摩托车,灵活又经济,足以应对日常的通勤和买菜。
而且,不少企业也为员工提供了通勤班车,解决了上下班的问题。
对于偶尔的远距离出行,现在的网约车服务也非常普及。
除非你的工作性质特殊,比如需要跑业务、经常去乡下,或者家里有老人小孩需要频繁去医院,这种情况下车子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刚需”。
对于大多数生活规律的普通人来说,为了那偶尔几次的“方便”,就去承担养一辆车的巨大开销,这笔账是否划算,确实需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 huevo。
说一千道一万,不如我们来亲手算一笔账,看看养一辆车到底要花多少钱。
我们就以一辆价格15万元的普通家用车为例,这也是目前市场上最主流的选择。
我们把时间拉长到十年来看,这十年里它会从你的口袋里拿走多少钱。
第一笔,也是最大的一笔隐性开支,就是折旧。
汽车不是古董,它只会越来越不值钱。
15万的车,十年之后,如果车况保持得还不错,能卖到2万元就算很理想了。
这意味着,单单在车辆价值上,你就凭空损失了13万元。
接下来是每年都必须支出的费用。
首先是保险,交强险加上商业险,新车第一年贵一些,后面会逐年下降,我们平均下来,一年算3000元,这是一个比较保守的数字。
十年下来,就是3万元。
然后是油费,这是个大头。
假设你只是日常代步,周末偶尔出去玩一下,每个月油费600元不算多,一年就是7200元,十年就是7.2万元。
这还没算上油价上涨的因素。
再就是保养,现在的车一般是五千或一万公里保养一次,一年至少也要进一两次保养厂,换个机油机滤,做些常规检查,一年平均下来1000元是跑不掉的,十年就是1万元。
这还只是最基础的保养,如果中间需要更换轮胎、电瓶、刹车片这些消耗品,或者不幸出了点小毛病需要维修,费用就更高了。
最后还有一大堆零零碎碎的杂费。
停车费在大城市是笔巨款,小区里租个车位一个月几百,单位停车又要一笔钱,出门办个事临时停车,一个小时十几二十块也很正常。
还有洗车费、高速过路费,偶尔不小心吃个违章罚单等等。
这些费用看起来不起眼,但日积月累下来也不是个小数目。
我们把这些杂项十年里粗略地算作1万元。
现在,我们把这些费用加起来:折旧13万 + 保险3万 + 油费7.2万 + 保养1万 + 杂项1万 = 总共25.2万元。
十年时间,一辆15万的车,总共要花掉你超过25万元。
平均到每年是2.5万多元,分摊到每个月,就是2100元左右。
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数字。
如果你的月薪只有四五千块,那么每个月就要拿出将近一半的收入来供养这台车,这还不包括你可能需要偿还的车贷。
这意味着你的生活将被这辆车牢牢捆绑,不敢消费,不敢娱乐,甚至不敢轻易换工作,生活质量会大打折扣。
你以为你买的是自由,实际上却可能买来了一个沉重的枷锁。
那么,究竟要有多少收入,养车才不会感到吃力呢?
一般来说,比较健康的财务状况是,某一项大额的固定支出,最好不要超过你月收入的20%到25%。
按照我们上面算出的每月2100元的养车成本,如果它占你收入的25%,那么你的税后月收入至少应该在8400元以上。
达到这个水平,养车才不会让你觉得捉襟见肘,还能保证正常的生活品质。
如果收入远低于这个标准,那真的要三思而后行了。
当然,话说回来,如果经过深思熟虑,你确实需要一辆车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那也不是不能买。
关键在于,要做出最明智、最经济的选择。
在当前的技术和政策背景下,如果你的主要用途是城市内代步,并且家里或者单位有方便的充电条件,那么新能源电动车无疑是更具性价比的选择。
它最大的优势就是使用成本极低,电费比油费便宜太多,而且保养项目少,能省下一大笔钱。
但如果你的工作需要经常跑长途,或者生活在充电设施不完善的地区,那么一辆可靠省油的燃油车或者混合动力车可能更适合你,避免了续航焦虑和充电难的问题。
总而言之,买车这个决定,不应该是一时冲动或者为了面子,而应该是一个基于自身实际需求和经济能力的理性判断。
在做出决定之前,不妨多问问自己,这笔钱是用来换取一个不断贬值的代步工具,还是存下来作为抵御未来风险的底气,或者投资于自己的学习和成长,去换取一个更有希望的未来?
有时候,手里有存款带来的那份从容和安全感,远比关上车门那一瞬间的满足感,来得更加实在和长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