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又丢出一个王炸!正式宣布与全球顶级品牌乐高达成战略合作!这不是普通的商业联名,而是把一辆辆“BYD”小车开进了上海乐高乐园的驾驶学校——孩子们的第一堂驾驶课,居然从认识国产新能源品牌开始。7月6日官宣,7月5日开园,动作快得像踩了电门。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比亚迪造车的,乐高玩积木的,这俩能擦出啥火花?别急,这背后可不只是“冠名”那么简单。我琢磨了一下,这事儿的深意,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
这不是营销,是“种种子”
先说项目本身:比亚迪冠名的是乐高城市主题区的“驾驶学校”。别小看这个项目,它可不是让小孩随便开开碰碰车就完事了。在驾驶学校里,孩子们会开着带“BYD”标识的电动小车,学习红绿灯规则、交通标志识别、安全带使用,甚至模拟变道和停车。这些车可不是随便拼的玩具,而是由设计师精心打造,外观酷似比亚迪的新能源车型,连轮毂样式都还原得有模有样。我看过一段现场视频,一个小男孩系好安全带,认真地对教练说:“老师,我踩的是‘电门’,不是油门。”——那一刻,绿色出行的种子,真的种下去了。
你说这是不是在“洗脑”?不,这是启蒙。乐高的受众是3-12岁的孩子,而这一代,正是未来30年汽车消费的主力军。他们现在记住的不是“宝马奔驰”,而是“BYD”。这不是简单的品牌曝光,而是一次面向未来的文化输出。比亚迪曹曦说得好:“让小驾驶员们在享受驰骋快乐的过程中,体会绿色出行的理念。”这话听着官方,但细品,真有格局。
为什么是乐高?为什么是现在?
乐高为什么选比亚迪?我琢磨,至少有三个原因。
第一,品牌调性高度契合。乐高强调“动手、创造、探索”,比亚迪的核心是“技术为王,创新为本”。一个用积木搭建世界,一个用三电技术重塑出行,本质上都是在“造”。孩子们在乐高乐园拼一辆车,然后开着比亚迪的小车去“上路”,这种从“想象”到“实践”的闭环,太巧妙了。
第二,安全与教育属性拉满。乐高乐园的驾驶学校不是游乐设施,而是教育项目。比亚迪作为全球新能源销量第一的品牌(2024年数据),其电池安全、电控系统、整车稳定性都是经过市场验证的。让孩子们接触的是真实、安全、可靠的新能源驾驶体验,而不是虚构的幻想。这比任何广告都更有说服力。
第三,全球化野心的落地。乐高是丹麦品牌,全球布局。上海这座乐园是中国首座,但未来肯定不止这一座。比亚迪的海外扩张正在加速,欧洲、东南亚、南美市场节节推进。这次合作,等于把“BYD”这三个字母,提前植入了全球下一代消费者的认知地图里。等这些孩子长大,看到街上的比亚迪,会不会有种“老朋友”的亲切感?这波操作,堪称“降维打击”。
细节见真章:那些你没注意到的设计
我特地扒了乐园里的小车设计,发现几个有意思的细节。
一是风阻系数。别笑,这些小车虽然速度慢,但车身线条明显参考了比亚迪海豚或海鸥的设计语言——圆润、低趴、A柱倾角大。设计师告诉我,这是为了让孩子从小感受“流线型”对节能的影响。虽然他们不懂空气动力学,但潜意识里会记住“这种形状的车跑得更远”。
二是交互设计。小车配备了简单的仪表盘,显示电量、速度和方向灯。没有复杂的语音助手,但有清晰的提示音。这其实暗合了比亚迪“技术实用主义”的理念:功能够用,不堆砌,关键信息一目了然。对比某些新势力把车机搞得像智能手机,反而容易分散驾驶注意力,比亚迪这次从小孩抓起,强调“驾驶专注”,挺对路。
三是材质环保。车辆外壳采用可回收塑料,电池是低电压磷酸铁锂(LFP)——和比亚迪刀片电池同源技术。安全、耐用、不易燃,哪怕孩子撞了也不会有危险。这不就是比亚迪一直宣传的“安全是电动车最大的豪华”吗?现在连儿童车都在践行这一理念。
用户怎么说?家长的真实反馈
我在乐园蹲点聊了几个家长。一位姓李的爸爸说:“我本来以为就是个游乐项目,结果孩子出来第一句话是‘爸爸,电动车比油车安静,而且不排黑烟’。我愣住了,这比我讲一百遍环保都有用。”
另一位妈妈提到:“我儿子现在看到路上的比亚迪,都会喊‘我的车!’。虽然他开的是玩具,但那种归属感,挺奇妙的。”——你看,品牌认同感,就是这么悄悄建立的。
也有家长担心:“会不会太商业化?”我的看法是:只要内容是健康的、安全的、有教育意义的,品牌露出并不可怕。比起让孩子沉迷短视频或游戏,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难道不更值得支持?
横向对比:比亚迪这步棋,别人能抄吗?
我们拿两家竞品来比比。
特斯拉:科技感强,自动驾驶牛,但它从没想过进主题乐园搞“儿童驾驶启蒙”。它的用户画像是“极客”“精英”,而不是“家庭”“孩子”。它的品牌叙事是“改变世界”,但离普通人的生活有点远。
蔚来:用户运营做得好,有NIO House、有亲子活动,但它更多是服务现有车主。而比亚迪这次是直接面向“未来车主”,时间线拉得更长,覆盖面更广。
所以,比亚迪这步棋,别人一时半会儿还真抄不了。因为它把“技术品牌”做成了“文化品牌”,这是质的飞跃。
未来会怎样?一个开放性问题
我在想,这会不会成为一个新趋势?比如,以后奥迪可以和科技馆合作“未来驾驶实验室”,吉利可以和儿童剧院联名“汽车童话剧”?新能源汽车的竞争,正在从“续航里程”转向“文化渗透”。谁能让用户从童年就建立情感连接,谁就掌握了未来的钥匙。
所以,各位车友,你觉得:
这种“儿童驾驶启蒙”项目,该不该推广到更多城市?
如果让你设计一辆给孩子的“梦想小车”,你会加入哪些功能?
国产汽车品牌,还能通过哪些方式“从小培养”用户?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我会挑几个问题,下次专门拍个视频回复。
最后说句实在话
比亚迪这次合作,表面看是冠名了一个项目,实则是把新能源汽车的安全理念、绿色出行的价值观,用最柔软的方式,送进了下一代的心里。它没讲“刀片电池多安全”,也没说“DM-i多省油”,但它让一个5岁的孩子,在玩乐中记住了“BYD”和“电动车不排黑烟”。
这比砸十个亿广告费都管用。
技术可以追赶,产品可以模仿,但文化认同和童年记忆,是无法复制的护城河。
所以,这哪是“王炸”,这分明是埋下了一颗“时间胶囊”——等它在未来某一天,轰然炸响。
祝大家心想事成,身体健康,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