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越招越多、订单越掉越狠:谁把网约车推成“内卷工厂”?

2025年9月,全国网约车订单7.58亿单,同比少了三成多,可平台数量却比去年净增了33家

同一时间,上海10月启动专项整治,首日查处违法1300余起,这个时间节点,把行业的“冷暖”摆到了台面上

很多人以为是“打车的人少了”,可细看会发现,真正消失的是乘客

平台越招越多、订单越掉越狠:谁把网约车推成“内卷工厂”?-有驾

你可能也遇到过那些糟心瞬间:后排坐垫有油渍,车里混着烟味和汗味,夏天不肯开空调,冬天反倒开窗透风;

上高速被提醒自付过路费,还弹出个燃油附加费

体验拉胯是真的,但它只是表面

更扎眼的是,今年几乎所有交通工具都在“等人”

机票价格一跌再跌,连飞机餐都缩成了面包和饮料;

一些城市公交车推出婚车租赁,甚至有被改装成殡葬用车的尝试;

广州体育西路、珠江新城这些曾经“挤出汗”的站点,近两年客流都在退潮

乘客去哪了,其实就是消费者去哪了

今年的双11安安静静,商场里“折扣区”越来越大,收银台前却没排长队

有公开数据称,北京8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1.4%,已连续多月走弱,大家的购买欲肉眼可见地降了温

朋友以前周末动不动就打车去吃早茶,现在说打车费够三个人喝一周豆浆,干脆地铁加步行

当钱包不想打开时,愿意打车的人自然会减少

就业压力又把故事推向了另一边

“以前打车的人,现在去开网约车了”,听着像段子,可在招聘群里、车友群里,这句话一天能刷到好几次

高校毕业季,听到“考研”“考公”像口令;

黑龙江有个事业单位岗位,传出十万人报名,硕博扎堆;

某211高校双选会上,擦边主播的招聘海报让人愣住

35岁往上,体力好的去送外卖、跑网约车,白天黑夜倒着班;

再大一点的做保安、保洁守小区门,休息室里放着电热水壶和折叠床

当“好工作”稀缺,方向盘就成了很多人的临时选择

这一切指向同一个核心:供给在狂飙,需求却踩了刹车

这些年我们把路修得更快、高铁更密、公交更电动,网约车平台也在不间断扩招司机

统计显示,全国各省份披露的年度重大项目合计达到3万多项、总投资额约67万亿元的量级,换算下来相当于给每人发几万元的规模

问题是,供给跑得太快,老百姓的收入增速和消费信心跟不上,系统就会“空转”

网约车是典型的供需错配样本

平台越想靠规模取胜,就越拼命扩充运力,结果就是“人车都在,乘客不来”

订单增长乏力,平台为争夺乘客压价,司机端单价被一路压低,于是只能延长工时、拉高空驶率,内卷肉眼可见

有研究者张友浪提醒,空驶率上升、单量下降直接打击司机收入,平台利润空间也被挤压;

他建议现有司机尽量优化出车时段、提升服务质量来减少空驶,新入行者要冷静评估可行性

这不是“多跑两小时”的问题,而是蛋糕变小了

监管已经出手,节奏很密

截至2025年9月30日,全国共有393家网约车平台公司拿到许可,但今年9月单量环比仍下降3.9%;

平台越招越多、订单越掉越狠:谁把网约车推成“内卷工厂”?-有驾

到10月,月度总订单量同比再降23%,减少了2.31亿单

与之形成对照的是,多地正清退“僵尸平台”——哈尔滨、天津、广州、珠海相继注销或拟撤销那些没办公场所、不具备线下服务能力的平台

10月24日起,上海开展联合治理专项整治,重点盯无证司机、车辆“脱保”“脱检”以及疲劳驾驶等问题,首日查获违法1300余起

这次治理不只是“抓人”,更是在给平台压实主体责任

这不是中国独有的难题,别的地方也走过弯路

东南亚2018年Grab收购Uber东南亚业务后,部分国家市场份额一度被集中到90%附近,当地反垄断机构迅速介入,要求取消排他条款、维持抽成和定价、处置租赁资产,设定了为期一年的监督

结果是,合并照样走,但对司机和乘客的权益“拉了一道防线”

这告诉我们

在供给端扩张和平台竞争之间,监管完全可以既让效率存在又留住公平

更近的参照系就是共享单车

2016到2017年一窝蜂投放,2018年一地鸡毛:车堆在路口、公司倒闭、押金难退

后来城市开始做投放配额、停放规范、精细化运维,头部企业收缩产能、提高周转

行业才从“海啸”变成“潮汐”

这段路说明,供给不是越多越好,合规与节制反而是可持续的前提

那网约车该怎么走?

我的感受是,先别再“拉人进场”了

在需求没有起色前,扩运力就是把更多人推入同一块蛋糕里抢食

与其狂招,不如做几件“慢活”:一是把抽成、奖励、扣罚透明化,给司机稳定预期;

二是和公交、地铁错峰互补,针对早晚高峰和末班车后需求设差异化定价和运力池;

三是对租赁风险亮黄牌,比如宁波10月公布的44家风险运力公司名单,涉及侵害司机权益和登记不规范

这种“名单式警示”越公开,行业越不敢乱

当然,核心还是需求

当居民收入预期回升、消费愿意多走半步,车里就会再次坐满人;

反过来,再多的补贴与招募,也换不来稳定订单

扩大需求这件事,听上去宏大,其实很具体:让就业更稳、让社保负担更可预期、让小店不被动地“卷死”

当你不再因为一笔看病钱犹豫三天,去看个展、打次车,就变得水到渠成

最后留一个问题,也是这两年反复在心里冒出的问号

“一边是平台公司净增,一边是司机夜里空跑,这门生意到底要靠什么赢?”

也许答案并不玄妙:靠少一点“堆”,多一点“配”;

少一点“赌”,多一点“算”;

少一点“临时性刺激”,多一点“长久的确定性”

把盲目的扩张刹住车,让价格、运力、合规在同一张表上平衡起来

当乘客不再犹豫地按下“呼叫”,当司机不再揪心地接起下一单,网约车才算重新回到路上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